对《经济生活》“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表述的一点指瑕

2014-10-14 05:41罗春海
新课程·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经济生活收入界定

罗春海

摘 要:“量入为出,适度调整”是做理智的消费者需要践行的第一原则,应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概念,指导学生学习。

关键词:收入;逻辑;界定

《经济生活》课本(2013年4月第5版)21页“做理智的消费者”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我们要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原则”。原则的第一條就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这句话初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仔细对照,认真研读,就会发现,这样的表述似乎还有些欠严谨,尤其对中学生来说,恐怕会产生一定的误读,甚至没有起到思想政治课应有的教育作用。

课本对“量入为出”是这样解释的: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问题在于什么才是“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我个人认为,课本有必要对“入”作适当的界定。因为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把“量入为出”解释为“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理解,量入为出,就可以理解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毕竟涉世不深,生活经验不足,完全可能会作出“手头有多少钱就买多少东西”这样的解读,如果循着这样的逻辑,那么,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也就可能导致学生对课本第19页说的“贷款消费”不能理解。

其实,在课本第17页就对“收入”作了隐含式的界定。课本是这样表述的: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的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这段表述,实际上不直接地界定了收入的概念,“收”既包括当前收入,又包括预期收入。

笔者认为,课本第21页在讲消费原则时,对“量入为出”须作更清晰、更严谨和与时俱进的表述。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这里的“入”是什么。应该既包括“当前收入”,也包括“预期收入”。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狭隘地理解为“当前收入”或者“过去收入”。

笔者认为,对“量入为出”的“入”作一个拓宽,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我国的经济生活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产能过剩,产品积压,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最大的问题在于内需不足,再加上中国居民长期有量入为出,高储蓄的消费习惯,消费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掣肘;从历史层面来讲,中国人过去对量入为出的“入”理解局限于“今天和过去的收入”,如果把“入”延伸到不只是包括现有收入,同时也包括未来的收入预期。这样的话,就把一个人一辈子的收入来作为你可以花的钱的总量,所以,这个“量入为出”是“量一辈子的收入”为出,而不是量今天的收入加过去的收入来决定你可以花多少钱。

参考文献:

阮方确,徐毅.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学习邓小平同志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一点体会.求实,1983(07).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经济生活收入界定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消费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计量经济模型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消费定量研究
高血压界定范围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收入的确认及纳税特点的研究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