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高考背景下区域地理复习策略探讨

2014-10-14 08:59钟晓贤
新课程·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策略探讨

钟晓贤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文综高考地理的区域地理命题发生了变化。高考的形式由区域内容的机械式填空,转变为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考查高中的地理原理、规律和地理能力。论述如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实现高、初中有机结合,以区域为背景,渗透高中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

关键词:文综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策略探讨

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两大分支,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离不开区域地理中具体的地理事象,它们的特征、分布、成因、联系和变化都是系统地理最好的诠释。区域地理是高中系统地理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一点也体现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中。

新课程高考以来,地理高考试题中关于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整合的考试内容如影随形,特别是近两年的广东文综高考综合题基本都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整合初高中地理内容,将学科主干知识通过区域地理的形式体现出来。见下表:

一、近年的新课程文综高考有关区域地理的命题都具有以下特点

1.与高中系统地理相结合

近年的文综高考试题中,直接考查国家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试题较少,更多的是以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状况为载体,考查相关的地理原理、规律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等。

2.结合某区域的具体问题,考查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有关区域地理的高考试题往往以具体问题为素材,综合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迁移知识的综合能力,体现出“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想。

3.命题时代性鲜明

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为素材,考查学生关注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观念和相关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广东文综高考2010年关于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西部(内蒙古)大开发、2011年的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4.条件表述图像化

为了凸显地理学科特性,命题条件多以图表为主,近两年的广东文综高考题均有八幅图表,图表类型丰富,有示意图、统计图、结构图、模式图等,考查地理图表阅读及其提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程文综高考背景下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对区域地理教学定位的偏差或由于时间紧促,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常常会出现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和经济等地理要素,罗列事物、堆砌地名的现象。这种割裂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内在联系的“八股式”教学,是偏离地理高考要求的。为了适应文综高考命题的变化,本人实施了以下区域地理复习策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

1.明确文综地理高考的命题取向,合理定位区域地理复习要求,渗透高中系统地理知识

现行的文综地理高考考查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相关内容为主,初中区域地理的内容只是作为命题情景创设的背景。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联系高中有关系统地理知识,这样有利于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各国的农业区域分布和农产品类型可以运用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去分析;各国的人口、城市的分布可联系影响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去分析;各区域的气候可运用气压带、风带等有关知识解释。

2.抓住主导要素构建区域要素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人们将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多维度的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其特点是整体性、多维性和开放性。其中整体性体现在知识是相互逻辑关系清晰的整体,多维性体现在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的方式,开放性则体现在各知识点联系的广泛性与优化程度。而且,现行的文综高考考查内容覆盖面虽广,但涉及的知识均是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干内容,注重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主要观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也使构建知识网络成为科学备考的前提。

区域知识网络主要包括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三大方面。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在构成自然要素的各地理要素中,有一个是最主要、最核心的要素,其他自然要素的形成都与该核心要素有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这个核心要素,以它为核心构建知识网络。如,青藏地区,其自然特征中最主要就是地势高,由于这一要素的存在会导致该区域其他要素和问题的形成。其知识网络如下:

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区域知识网络,然后再用相同的思维方式迁移到其他区域知识网络的构建,这样学生在学习或复习每一个区域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思维方向,知道什么是知识掌握的要点,学生就不会感到知识又多又杂,难以识记,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学生的自信心。

3.让学生学会比较、归类、综合分析等区域学习方法,把握各区域或某国家的特征、差异及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区域地理的内容很多,但高考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对区域地理的有关备考内容应有所取舍,不需要面面俱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区域分析方法,把握区域特征,从而触类旁通。

各区域间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也有很多相似或相同之处。所以,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较法,把两个不同分区或国家的特点进行全面比较,这样不仅使规律性的知识凸显,而且加深对各自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从而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采用归类法,即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地理区域进行归类,有助于学生对区域特征和规律的深入理解。如,复习世界荒漠化问题,可将存在荒漠化问题的区域按荒漠化分布进行归类:温带荒漠和热带荒漠,再对同类型的荒漠区域之间和不同类型的荒漠区域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对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布、危害、解决措施的理解。

4.充分运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

(1)运用地图熟悉基本地理事实,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以某区域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为背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能力立意的方向,而高考试题提供的地图形式多样且新颖,所以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具体来讲,需要熟悉地理事实,学会空间定位。在区域复习中,可通过读图、填图、绘图等方式来落实点、线、面不同类型地理事物的分布。如,绘制长江流域内地理事物分布略图时,可采取这样的步骤:在图上先描出长江及其干支流、铁路线,它们是整个流域的骨架。再把“点”落实到具体的“线”上,从而确定“点”“线”“面”的相互位置。这样流域内众多的“点”“线”被分别落实到长江流域这一特定的“面”上,学生在落实和分析这些“点”“线”在“面”上的位置与相互关系过程中,形成空间概念,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综合化”的空间脑图。

区域位置决定着区域自然的特征,影响着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从解答各类地理试题的过程来看,区域位置就是解题的门槛。教师应让学生准确进行空间定位,在熟悉地理事物分布的基础上,利用经纬网定位、海陆位置定位、大陆轮廓定位、地理景观定位、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等。逐步训练和加强地图的熟悉程度,逐步做到可分、可合、可局部、可整体、可单一、可综合,提高对各种地图的识别能力。

(2)图文结合,注重读图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地理图表解读能力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要图文结合,注重读图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图表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各种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加强图表训练,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读“新疆河流和城市分布示意图”,据图分析新疆的城市分布有何特点?许多学生都只看到了图中的显性信息,回答为“新疆的城市北多南少,沿河流分布。”其实只要让学生把这些城市用线连一连,就可发现这些城市还沿着北疆线和南疆线这两条铁路分布;再让学生把新疆的地形图叠加上去,还可以发现这些城市还分布在盆地边缘和山麓下,这些区域都是有灌溉水源的绿洲地区。因此,该题较为完整的答案应为“新疆的城市北多南少,主要沿河流、绿洲、交通线分布”。教师还可深入地问学生新疆的城市分布规律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在高考有限的做题时间内,学生能迅速提取相关信息,调用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5.关注热点,回归地理基础知识

文综地理高考强调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关注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教师要关注热点区域,从地理角度入手,以热点区域或热点问题为背景,挖掘有关的地理主干知识。如,渤海湾蓬莱19-3油田2011年6月11日发生重大溢油事故。以该事故为背景材料,结合区域地图、地质构造图从地理知识和应用能力多方面设问,包括:溢油事故对海洋环境和生态产生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海洋污染监测手段,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等。通过新情境的切入,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6.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思维

在复习中,除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还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眼界,重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达到深化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培养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也从应试上适应文综高考答题的探究性和答案开放性的要求。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一是辩证思考,如,修建水庫有利有弊。二是逆向思考,如,区域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从而导致区域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三是动态思考,如,人口迁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进出区域的得失。教师可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加以必要的引导。

实践证明,将高中地理内容渗透到初中地理中,系统地进行区域地理复习,不仅使高中地理相关的内容得到了具体化,而且使初中地理知识得到了抽象概括,升华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复习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能力。这体现了高考的能力要求,也体现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更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应试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慧.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李依铭.区域化的高三系统教学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1):52-54.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以课例为载体,促进地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提升的实践研究”(2012YQJK070)。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策略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及创新策略探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探索如何指导好幼儿园大班创意手工活动
高中美术生本课实践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英语情感教学的实施探讨
探讨初中数学学法指导策略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思考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究
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个性化的策略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