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裕兰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辭的责任。从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培养;创新能力
曾听一位学者讲过这样一番话:我们中华民族,曾为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曾为“四大发明”、圆周率的计算、地动仪的发明等而感到无比自豪、骄傲。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民族的创新能力,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完成这一神圣的责任,就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
一、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什么是发散思维?它有什么作用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又称发散性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成分,没有“发散”就没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鼓励学生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多发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在讨论前教师要教给学生参与、合作的方法,明确提出讨论内容和给出讨论的时间,使学生从讨论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效益和快乐。为此,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民主讨论的机会,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在讲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四大保护”时,我提出了这些问题让学生去讨论:“请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请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更有自身的原因。所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自然也是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努力了。当然,提合理化的建议自然也就是这几方面的内容了。
(二)提供感性、丰富的材料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感性认识的获得来源于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靠教师平时多收集积累。如,为了说明书上的知识点,不但要多找材料,而且材料要贴切,要能说明知识点。如,在讲到“公平总是相对的”时,我列举了我们现在实行的异地高考、异地中考,以及随行农民工子弟积分入学、入户的政策等,进一步说明公平总要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公平总是相对的,无论我们怎样努力,也不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但我们还是要付出努力,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二、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是记忆教育,有人戏称为“背多分”,而死记硬背的“背多分”教学是绝对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坚持创造性教学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方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思想品德课从整体上讲要比其他科目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平平淡淡地讲课,学生容易打瞌睡,所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中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富有情趣的讲解,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思维的灵感。为此,我每节课都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精美的课件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气氛。如,在讲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时,教师在讲授内容之前先播放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那优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接着教师又进行引导,大家听了这首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故事中的那一位伟人又是谁呢?而最重要的是这一首歌曲向我们提示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决策呢?问题一提出,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发言,兴致很高。又如,在讲到“什么叫自立?自立的重要性”时,我通过视频《家有女儿——安琳》以及叠衣服比赛,让学生思考“安琳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是什么?它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叠衣服比赛的获奖者发表自己的感言。”从而让学生明白“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它表现在学习自立、生活自立和处理社会问题自立,从叠衣服比赛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自立能力还有待提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不自立,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方面我们做过了几个尝试,如,学习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东泸模式:用讲学稿来上课,现在又学香港的模式,但我在教学中觉得效果比较好的是“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先提出教材的观点、概念、思考题等导读提纲,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提纲的引导去读书,领会教材内容,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这样的导读,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自学的习惯,自学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而自学能力就是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初三的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升学的重大选择,当然,学生绝大多数是要升学的,只有少数学生是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但无论如何,责任都重大。而我就抓住这一点,重点讲清初三教材中的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和最后一课《选择希望人生》,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告诉学生要有勇气和信念,认清形势,选择自己的责任,一旦我们作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自己应负的责任。面对人生重大的选择时,帮助学生解决好升学与就业、理想和前途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当代青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增强使命感,立志做创新型人才,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要积极尝试好的教学方法,认真贯彻关于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本身更新教育观念,勇于改革,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定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2(01).
[2]柯建来.思想品德课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0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