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给我带来了什么

2014-10-14 08:59盖玉霞
新课程·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气场公开课明白

盖玉霞

这学期开始,自己就像疯转的陀螺,一刻也没有停下。从六年级转教一年级,我忙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忙于使自己的語言儿童化,忙于调控课堂,忙于应付家长的各种问题。在忙碌的间隙,我还执教了学习归来的汇报课,参加了青年教师课堂大比评,执教了远程研修的录像课,又执教了新上岗教师的示范课,还执教了三处学校联合教研的公开课。当这些活动结束后,我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每次外出学习,看到名师们精彩的课堂,总有一股想试试的冲动。回来后,我精心的备课,尽量把自己从名师那里学到的招数都用上。真奇怪,名师的课堂环节如行云流水,为什么到我这儿就显得牵强附会,那么的不搭调?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个个精神百倍,可到我这儿都成了霜打的茄子?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个个积极踊跃,而在我的课堂上使劲浑身解数孩子们却仍开不了窍?太多的为什么让我突然有了一种挫败感。这时我才深刻得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下,我深刻的反思自己:为什么相同的教案,不同的人上出来,效果却是这样的不同?

原来,以前听课时,我只关注了他们的教学思路,各环节的衔接以及他们的课堂评价,却忽略了他们的细节处理。上了这节课后,我开始明白,细节决定成败。也明白了名师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的用意,还明白了他们这样设计的微妙。想想也是,有时,他们会为了一个环节的过渡,一句恰当的评价,一个得体的动作,一个会意的眼神不知要揣摩多少次,演练多少遍。真应了那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啊!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真正理解名师的课堂,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名师,除了不断的学习,更要自己亲自实践!

二、关注自己的神态、语调、动作

前几天我录了一节《认识方程》的录像课,当我第一次以第三者的身份,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时,脸刷地一下红了。平时还觉得自己的课挺不错的,再加上每学期的研究课同事们都对我给予好评,不免有些内心膨胀,可今天一看,那呆头呆脑的样子简直就像个小木偶,让人实在看不下去。

通过这次录像课,我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教态上的缺陷。这是别人无法告诉我的,即使说了,我也不会体会得这么深刻。从那以后,一站到课堂上,我就会想起那个自己,于是便提醒自己要注意神态、语调、动作。

三、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

三处学校的联合教研,我执教了《图形的周长》,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县教研室王晓芳老师的肯定。我乐得手足舞蹈的同时,也没有忘乎所以,王老师也提出了我的不足之处,为我指明方向,以便我走得更远。

1.气场不足

这一点我在看自己的录像课时,就注意到了。我的性格沉静,不喜张扬,不善于与外人交流。显而易见的,这点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出来了。课堂上的我言谈举止畏首畏尾,目光闪烁,不敢正视学生。缺少名师那种沉稳大气的气场,能让学生一下就相信你、亲近你的气场。

2.字迹潦草

我的字一直不尽如人意,儿子都嫌我写的字难看。我也曾下功夫练过,但是一到上课,匆忙之间就又原形毕露了。可见,临时磨刀的练习是用不得的,要想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还得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行。

3.幽默还需加强

我一直佩服教学语言幽默风趣的老师,而且我深知有幽默感的老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教师类型。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也努力尝试。在课堂上,我偶尔也能体现出一丁点的幽默,而这一丁点的幽默,居然也被王老师发现了,并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听单口相声。我佩服王老师的敏锐目光,同时也很庆幸遇到这样的知己。

《图形的周长》上完后,也到了王永田校长及杨丽霞老师的好评。他们都是我眼里不折不扣的名师,能得到他们的褒奖,是我莫大的荣幸。窃喜之余我也明白,上好一节课并不代表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离名师的距离还很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长的路上,我必将奋勇前行。

要说公开课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想,除了在领略了名师的风采后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提升了自己的业务素质外,更多的是给我带来了思想上的飞跃。它让我能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使我有动力,向着名师成长的道路艰难但却执著的走下去!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气场公开课明白
气场
我终于明白了
我开始明白我自己
黄金时代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我40岁才想明白的事
这个圈有一种矛盾的气场
第一次公开课
于丹: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种气场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