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2014-10-14 10:56朱继丽
新课程·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预习习惯高效课堂

朱继丽

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特别是在语文学习中,只有从低年级起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才能为更好地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预习;高效课堂;预习习惯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抓好学生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的要求不仅在于熟悉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发现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从低年级开始,学生处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刚开始,教师要先和学生一起总结预习方法步骤,作为学生预习的“指南针”。预习方法步骤如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读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与识记生字相结合

根据低年级的课程标准,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觉得就得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认,使生字在孩子们眼前多次重复出现,才能牢固掌握它。根据以上原则,我是这样帮助学生预习的。每次在教学新的课文之前,我都给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自己借助拼音再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用自己的方法了解字音,然后让家长考考你。之后想想生字的识记方法,说给家人听,并认真听取家人的意见。再用笔画出不理解的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等,借助工具书或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理解。如果有不理解的,就在生字或新词的旁边做上记号,以便第二天在课文学习中与其他同学交流。

3.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疑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这不仅使学生明确了预习的步骤,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而且也为教师省去许多引导时间,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二、加强家校联系

预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教师的用心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家庭的协助和配合,因为预习方法步骤里有多项是需要家長的帮忙。教师要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预习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学生预习的目的、方法、步骤,指导家长做孩子学习的伙伴和导师,成为学生预习路上的引路人和督促者。

三、定期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不但可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还有助于教师根据自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因势利导,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定期进行抽查,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

惯。还要着重检查预习的质量,防止预习走过场,流于形式,切实发挥预习的真正功效。可以采用课上反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检查。

只有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高效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如虎添翼。

编辑 郭晓云

猜你喜欢
预习习惯高效课堂
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
探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