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肃与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渊源

2014-10-14 14:17王智玉
新课程·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藏书兰州

王智玉

《四库全书》是我国民族历史上一部伟大的丛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巅峰巨作。我作为甘肃省图书馆的一名青年馆员深感荣幸,不由得对《四库全书》能够落户甘肃产生了极大兴趣,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请教藏书馆资深馆员、四库研究学专家及一些亲身经历《四库全书》多年工作的老职工,通过整理,在这里浅谈一下甘肃与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渊源。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二十八日,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继文渊阁本之后,第二部修完的《四库全书》。共计3477种,36315册,79897卷,分别贮藏在6144个函匣内。《四库全书》所超各书都有一定的格式,字迹工整,图画清晰,装订整齐。经、史、子、集各部均使用不同色絹作书皮,经居典籍之首,如同新春更始,标以绿色;史著繁盛,如盛夏之火,标以红色;子采百家,犹如秋收,标以白色或浅色;集文荟萃,好比冬藏,标以黑色或深色。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出于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安全考虑,辽宁省文化厅向文化部提出了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调离辽宁保管的建议。上级致函甘肃省,决定将其从沈阳调至气候干燥、适宜保存藏书的兰州,由甘肃省图书馆保管。就这样,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又一次踏上征途,第四次离开沈阳。经过一个星期,行程3000多公里,于1966年10月13日,文溯阁《四库全书》安全运达兰州土门墩车站。在列车到达之前,甘肃方面已经安排兰州军区的27辆军用卡车在站台等候待命。火车到站后立即开始装运,随即被秘密运抵永登县连城鲁土司衙门保藏。

在20世纪60~70年代,根据国内形势的需要,鲁土司衙门是省图书馆和省博物馆珍贵图书和文物的战备库。由于作为临时战备库的鲁土司衙门大经堂及周围建筑均为木质结构,不利于防火,长期存放有隐患,不符合存放藏书的原则,加之距离兰州较远,交通不便。甘肃方面只能为《四库全书》另寻他处。相关人员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考察,结合当时政治环境、气候、交通等因素,最终选定距离兰州60公里的榆中县甘草店为文溯阁《四库全书》新库地址。1971年6月,文溯阁《四库全书》又秘密地从永登连城迁移至榆中县甘草店战备书库。从此,这里就成了文溯阁《四库全书》来甘肃后的第二个家。在当时,由于严格的保密工作,绝大多数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在甘肃还有一部《四库全书》。至此,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在榆中甘草店存放了长达34年之久。

为了使《四库全书》发挥更大的价值,甘肃省于1999年5月做出了在兰州黄河畔九州台上修建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的决定。2002年1月,藏书楼奠基仪式在兰州举行。2003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历经2年,2005年7月落成,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入藏新馆,这是它在甘肃的第三个家。藏书馆占地50余亩,该馆继承四库七阁的传统风格,馆内设施功能齐全,按照国家国宝级文物的馆藏标准和安全规范设计建设。这标志着甘肃省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收藏保护,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甘肃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保护工作倾尽全力,40多年来,甘肃省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专库,配置设备,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四库全书》的绝对安全。《四库全书》1966年运来时有不少霉点,经过在甘肃40多年的精心保管,残存的霉点多已消失,有利于文物长期保存,让更多的子孙后代能够欣赏到这部千古巨著。

其次,甘肃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河岳根源”之称,文化根脉源远流长。丝绸古道不仅是商道,更是一条文化通道,东西方经贸交流与发展也交汇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与融合。我国幅员辽阔,存世的三部半《四库全书》分别藏于我国的东西南北,布局合理。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一部,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一部,杭州的浙江图书馆收藏半部,作为西北重镇的兰州,位于中国版图中心,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收藏一部,这也说明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与甘肃渊源很深。

总之,甘肃在危难之时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重任,将《四库全书》完善地保存,现在更能为《四库全书》的长期科学的保存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四库全书》的存在也加深了甘肃的文化底蕴,成为甘肃的一张文化名片,建成后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已成为丝绸之路上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藏书兰州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兰州琐记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珍惜每一本藏书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文斓阁《四库全书》两种概考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