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几点做法

2014-10-14 15:17吴碧怡
新课程·下旬 2014年7期

吴碧怡

摘 要: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若只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势必造成“学而无乐”的结果。因此,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实施情感教学,通过以导诱情、以读激情、析文悟情等做法,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可以感化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关键词:以导诱情;以读激情;析文悟情

语文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天地,不少课文,或托物言情,或借景抒情,或寄事达情,或以理表情,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情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化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养成优良的心理素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这里就可以充分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的重要性。下面介绍一下我在语文情感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以导诱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一登上讲台,多数学生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語,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课堂中设计的导语可以是一首歌。例如,讲《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们听一听歌曲《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会回来,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在优美的歌声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战士们那种“祖国人民的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的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质,从而激起对课文中“最可爱的人”的由衷敬佩之情。讲余光中的诗《乡愁》时,我唱起了一首海外赤子的《思乡曲》:“中秋月,挂天上,映木楼,照小窗……海外万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相望,相望,泪眼无限惆怅。”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自然地进入了诗歌的意境。

导语还可以是一幅画。例如,在讲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我带着学生一边欣赏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上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冰天雪地的世界,激发豪迈的感情。这就是以导诱情的妙处。

二、以读激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同样,听着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自然地进入文章的意境。例如,讲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我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在朗读过程中那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响亮清晰的语音,造成了一种强烈的现场气氛,使学生如临其境,感觉到演讲者激动、愤慨之情,并由此对黑奴产生了同情,对真正平等、自由有了更深的认识。

更多时候,我喜欢自己朗读。例如,讲冯至的诗《我是一条小河》时,我精心挑选了舒伯特《小夜曲》,伴随着轻柔的旋律,我以轻灵、舒缓的节奏,充满感情地朗读着,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着,和我一起跟着诗中的“我”为偶然遇到“你”(心中的恋人)而喜悦,与“我”一起情深意重地为“你”“裁剪裙裳”,为“你”“编织花冠”。当“我”和“你”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最终被扼杀时,学生的脸上也露出了愤怒而又无奈伤感的神情,这是以读激情。

三、析文悟情

对文章的重点语段、美言佳句要引导学生加圈加点,反复吟诵,仔细体会文章的气势和神味,从而受到启发和感染。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抓住文中那些运用比喻、拟人修辞的句子来分析,带着学生去感受那无限醉人的春光。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偷偷”和“钻”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起来的情态,显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以大地复苏、芳草萌生的新奇愉悦的感觉。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也如此,如“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一句,“不忍得”三个字将水人格化了,写出了水是那样清澈、那样多情,透过这三个字,让学生仿佛看到了济南冬天那绿莹莹的春意。这是析文悟情。

总之,语文教学应通过种种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唤起内心视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与作者同喜共悲,深深地受到感染和激励,达到感化心灵、净化思想、培养高尚情操的效果。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