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鉴赏环境描写

2014-10-14 09:42饶龙霞
文学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中学语文作用

饶龙霞

内容摘要: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天地。环境描写就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初中生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环境描写则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因此,引导学生鉴赏环境描写是教学关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学语文 环境描写 作用 教师教学

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是中考及期末考试中记叙文阅读板块常见的题型,而且一般出现在第一题,分值为3分左右,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本文以实际教学课堂为例,提出中学课堂上现有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陈述,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赏析环境描写。

一.课堂上现存的问题

某些教师在刚教到环境描写时就给学生一个模板,要求学生们背会“渲染了什么气氛,烘托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然后就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来套这个模板,得出答案。这虽然算得上是个速成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最快得出答案,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去品味作品中的环境描写,鉴赏句子,学生与作品极难产生情感共鸣。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碰到环境描写的句子不去主动的赏析,而是用教师已给的万能模板去套。这极大的打消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是自己去归纳总结,而是用教师已经归纳好了东西去演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这种教学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极易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听课时,看到有的老师在讲《蜡烛》这篇课文时就先早早地代替学生归纳了所谓考试碰到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题的模板“首先用四个字的词组回答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然后结合上下文回答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心理、地位等等,最后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升华主题这两个结构作用都写上。”后来再讲下一篇文章时,部分学生果然很快地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但是答案稍显牵强单调,明明就没有什么结构作用,学生却答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明明老师的问法使得学生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赏析句子,连点了几名学生回答问题却都只答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而学生的这种答案老师又不能明言错误之处,会产生误导作用,学生默认为这种答法在今后都是可行的。而另一部分没人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则在下面小声嘀咕“怎么老问这么简单的问题,这答案不是都一样么”。

这种场景给我们教师敲响了一次警钟,这种输入式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又僵化了学生的思维。相反,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同样的问题——“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1]这个关于芦苇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给出了多样化的答案。有人答“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把芦苇的生机勃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抗日气氛”;有人说“芦苇象征着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人们威武不屈的意志”;也有人回答道,“‘狠狠传达出了当地抗日军民对敌人的仇恨的和作者对日寇的憎恨,也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铺垫,表现了军民们顽强的抗日意志,也体现出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支持和赞誉。”学生给出了多种答案也许没有所谓的标准的答案那么规范,但都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的真实想法。在学生的尽情表达之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常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就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学语文离不开对文学作品中艺术语言的品析,文章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精巧的写作艺术都是由语言来承载的,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赏析而不是用定向的思维模式套住学生。在教导环境描写鉴赏这一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时,教师只能用在学生对环境描写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归纳。比如在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一单元上完之后的单元小结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环境描写主要有哪几点作用,学生归纳的不完整的部分再由教师补充,给学生答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考方向而不是限定思维方向。简单来说,就是教师不能够越俎代庖,不能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反正老师总是会总结的,自己不用发言也无须思考。

二.例说《芦花荡》,提出并解决问题

以《芦花荡》的环境描写教学过程为例,在引导学生时,先初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找出环境描写,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由于这篇小说的描写的情景富有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学生所找出来的句子往往是他们喜欢的句子。然后我找了几名学生回答他们自己找到的句子在文章中有何作用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这堂课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第一,学生的回答往往局限于某一处,思路不够开阔,总是零零碎碎的,不够全面,这样考试的时候容易丢失得分点。应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赏析一段,尽量做到面面俱到,给学生举个好例子,敏捷的学生会抓住老师赏析的几个角度,反应稍慢的学生也能多几个思考角度。本篇文章共有八处环境描写,主要是起到渲染氛围,烘托心理,加强文章的抒情韵味这几个作用。试举一例:“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2]这一段点明了战争的背景,这个背景并不是单调阴暗的。天上的星星倒映在苇塘里,闪烁不定,给人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一片美丽的自然环境与先前的“敌人”“炮楼”形成鲜明的对比,接下来苇塘白天死寂的氛围与晚上灵动的气氛又是一个对比,这两个对比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坚定的战争意志和顽强的生存状态烘托出来。这段景物描写很富有生活真实感,把读者引入特定的环境气氛中,自然地为后文的故事做了铺垫,不仅如此,环境描写还起着揭示主题的作用,白洋淀的儿女们正是为了保护家园才不懈地与敌人搏斗。

第二,学生在语言表达中用词也非常不准确,通过同一句子来分析渲染了什么气氛,你说是悲凉冷寂,我说是幽静唯美,他说是简洁明快。虽然这篇文章写作背景是残酷的抗日战争,但是决对没有所谓的悲凉氛围的描绘,就连女孩子受伤也是简单一笔带过,作品所要传达出的不是消极的东西,而是一种相信己方一定能战胜敌人的信念和积极昂扬的态度,试问在这种情感的引导下作者怎么会写出“悲凉冷寂”的环境呢?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有学生的词汇量掌握不够的问题,更多的则是没有联系上下文,结合作者或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具体分析。如果学生能把握好这篇文章整体的感情基调,熟悉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心理,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针对这个问题,我建议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特级语文老师余映潮老师的课上,他先自己富有感情地朗诵了一遍,然后让几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最后赏析每一个句子的时候也让学生大声地读了一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是这个道理,反复诵读文本,能让学生很快地整体感知到这篇文章的大致情感基调,具体鉴赏单句的时候就不会跑题了。endprint

第三,课上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很多人没有发言机会或者是自己不去主动发言,大部分人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而在倾听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容易偷懒走神做小动作。针对这个问题,我上完课后进行了教学反思并想到了解决办法:让学生动手写。环境描写在课本中的出现大多是优美的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是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3],这个句子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在课堂上品味环境描写时,让每一名学生动笔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走下讲台将一些学生的问题一对一的私下指出,挑一些写的比较好的放在课上给全班人分享,这样老师不仅能增强跟学生的交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课后,让学生将优美的句子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中,既能加深对环境描写的领悟,也能为写作积累知识。

学会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们就能牢牢抓住现代文阅读的“头三分”,对后面题目的把握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此外,学会鉴赏环境描写,对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每一名初中生都得掌握的语文基本功。

参考文献

[1]何庆华.细微之处见匠心一《蜡烛》之细节“炮火”品析[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3(9):53-54.

[2]张慧保.环境描写对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0.6(A):27.

[3]何文刚.“景语”与“情语”的另类——《芦花荡》开篇景物描写的匠心之笔[J]中学语文教学,2011(10):44-45.

[4]郭西合.汪祖国.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J]文学教育,2007(01):151.

[5]林志丽.中学作文景物描写方法[J]教育评论,2000(03):82-83.

[6]黄大鹏.探寻文本的“灯火阑珊处”——以文本细读视野分析《芦花荡》的环境描写[J]课外语文,2013(03):2.

[7]魏立俊.初中记叙文环境描写教学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8):63.

[8]卫春耕.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把握[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06):52.

[9]彭小明.中学语文课文景物描写概述[J]科学大众,2007(01):10-13.

[10]颜方.环境描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06):65.

注 释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孙犁著.芦花荡.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10页

[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孙犁著.芦花荡.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10页

[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孙犁著.芦花荡.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12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中学语文作用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优化策略
学比教更为重要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