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分制模式下完善选课制的思考

2014-10-17 02:34张晶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8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时学分

张晶华

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并按照学分进行教学安排和学籍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最终由哈佛大学定型,并在美国逐步完善被高校广泛采用。选课制也称选科制或选修制,它是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选课制是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施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没有选课制的学分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实现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管理必须从完善选课制开始,选课制的完善可分为三步来进行。

一课程体系的优化

课程体系是指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的关系与恰当比例。学分制下选课制的完善,首先应该从优化课程体系开始,具体来说:

(一)调整课程结构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实行选课制首先要有合理的课程结构。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指既能够合理地分布教育内容,又应该适合学生的选择。学分制下的课程结构可由三大板块组成: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所谓通识教育“就是指大学生所应当具有的共同的知识和训练,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公民的人生生活需要。”[1]当前国内大多数实行学分制的高校也都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课程的范围却非常狭窄,基本上是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学分制下的通识教育不应仅限于此,而应该以培养学生深厚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为目标,其内容可涵盖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使学生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以培养学生海纳百川的胸襟。核心课程是介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板块,所谓“核心课程”,就是提供给学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让学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必须接受严格的学科基础训练。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专业教育课程作为专业知识,是学生主修专业的必修课程,学分制下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从“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出发,按学科大类组织教学,规定主修专业必修的最基础的几门课程,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的专业学分要求即可,以保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专业水准。

(二)减少课内总学时和总学分

与学分制比较成熟的国外高校相比,目前国内高校无论是课内总学时还是总学分数都整体偏高,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不会很充裕,也就意味着难以发挥学分制的优势。以国内著名的“985高校”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来比较,“中山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课内总学时2700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55学分。”[2]而同一专业“香港中文大学的课内总学时按照18学时/学分来计算约2200学时,毕业学分要求123学分。”[3]可见,香港中文大学总学时和学分大大低于中山大学,这样就给学生留出了更多自由学习的时间。减少课内总学时和总学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首先要压缩政治理论课的学分,国内大多高校政治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大约15学分占必修学分的12%~15%左右,有160学时,从大一上到大三。可以考虑将五门课整合成两三门课,减少一半的学时;其次要压缩英语课程的学分,一般学校英语课上四个学期,一学期4学分,总共16学分,共256学时,占必修课学分的14%左右,提高英语水平固然重要,但不一定要局限在课堂讲授这一方式;第三要压缩专业必须课的学分,国内高校专业必须课多为120学分左右,占总学分数50%多,达1700学时左右。学分制下可以将专业必修课学时数和学分数适当减少,只要保证达到最基本的专业水准要求的学分数即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

(三)扩大任选课比例

学分制下国内一般高校将课程类别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必修课是指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选修课又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是指学生在限定的学科范围内,自主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进行修读的课程,限选课实际上是选定专业方向后的必修课程。任选课是指为拓展和深化学生专业知识领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与特长培养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国外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选修课所占比例大,选课自由度大。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共设置了360学分,其中就有300学分为学生提供了有选择性余地的课程,占总学分的83.3%。”[4]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本科专业总学分多在170~200学分之间,“必修、限选、任选三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一般为7:2:1。”[5]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选修课比例低,尤其是任选课比例偏低。学生实际上能自主选择的课程很少,学习的自由度低,没能发挥学分制的真正优势。学分制下高校应把必修课控制在适当的比例,逐步增加选修课特别是任选课的比例,参考国外大学的经验,必修、限选、任选三类课程的比例一般应为2:1:1。

(四)增加选修课数量

根据国外经验,选课制的成败与选修课数量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哈佛大学仅文学院就开设了3000多门课程。美国多数高校都几乎达到人均一门(次)课程,即5000人规模的本科院校要开设5000门(次)左右的课程。”[6]而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选修课数量极其有限,“中国大学平均开课的数量估计只有2000多门,名牌大学开课数量相对多些。清华大学大致有3900门,北京大学4000门左右。”[7]一般来说,当要求学生选课量已确定的情况下,大学开出的选修课数量越多,学生自由选课的余地就越大,更容易选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学者做出分析,“根据概率分布规律,只有当开课量是要求学生修课量的2倍时,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才达到最佳。”[8]因此,学分制下的高校应该利用一切资源多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程,确保有足够的选择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调动教师开课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开设一些贴近现实、富有特色的课程,如将自己的学术成果或科研课题发展成为一门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大学课程,也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学科前沿的动态;其次要利用好年终分配这只杠杆,改革工作量计算方法,对于超工作量的教师予以重奖或提高其它相关待遇等;第三可以考虑聘请其它高校、企业、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选修课,利用一切可行手段丰富高校课程。

二选课制运行的组织管理

实行选课制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学生选课的组织管理。学分制下,为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开发选课系统

应组织专业人员开发一套适合本校的、操作功能齐全的学生选课系统。系统不应过于复杂,参加选课的学生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在系统上选课。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必须是合法的用户才可以登录系统。一般应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员。每个用户都有相应的帐号和密码,登录时必须要进行身份认证。选课期间,学生通过校园网主页直接登录选课系统进行选课,系统会自动记录学号、时间、选课状态、IP地址等,以便日后查询、数据统计等。

(二)做好选课指导

每年九月份新生一入校,在入学教育中就应增加选课指导这一内容,向学生公布本专业教学计划、总的学分要求和各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并由相关院系指导学生做好初次选课工作。以后在每学期的选课时段,高校应利用校园网及时发布选课信息,包括有关选课规定、选课方法说明、选课进度安排。还应编制选课手册,其内容应包括课程简介、任课教师的基本信息、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教学进度安排、考核方式等,由教务处统一印刷下发给学生。为了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应为学生安排导师,由导师来指导学生选课。

(三)控制选课进程

学分制下,排课应安排在选课前。这样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实现真正的学习自由。一般来说选课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预选阶段

每学期期末考试结束,教务处开放选课系统,学生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务处提供的课表开始下一学期课程的网上预选。选课系统会自动帮助学生判断上课时间、考试时间是否冲突。网上预选的时间可持续到学期开学,使学生有一个充足的考虑时间。

2随机筛选阶段

预选课程需要随机筛选,筛选依据是选课优先级的设定,可根据课程类别、学生的意愿设定不同的选课优先级,使选课级别高的学生能够及时选上课程。具体来说,首先系统会自动判断学生所选课的课程类别,对选课人数超过预期计划的课程按主修专业优先的原则,课程类别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学生选课意愿,“学生选课意愿体现本人选择某门课程的热切或重要程度。学生在选择一门课程时可以指定该课程的个人意愿点。”[9]

3补退选阶段

系统会判断学生所选课程人数是否已满,或是人数不足不开班,或是教学班冲突等,学生可以根据教务处提供的选课反馈信息,在规定的补退选时间内,进行网上补选和退选,系统不做限制。

4正选阶段

在规定的补选时间内可以进行网上补选,本阶段制只可补选,不可退选,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恶意大量选课,系统最后完成学生个人课表的调整和生成。

三相关配套制度的制订

(一)导师制

导师制是选课制的重要配套制度之一,学分制下应为本科生安排导师,其职责主要是对学生的日常学习、选课、专业方向选择、职业生涯设计等进行指导。例如,在选课期间,为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导师应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前提下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从学科系统性、完整性,以及课程的先后逻辑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以避免学生因选课不当而影响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中期退课制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些学生会发现,当初选课的时候没有仔细考虑学习计划,感到学习压力过重,或自己不能适应教师的授课方式。这时从“以人为本”的学分制理念出发,应给学生一次修正学习计划的机会。国内高校一般每学期有18~19周,因此可在学期中期(第8、9周)实行网上退课制度,系统开放一周,允许学生退掉自己认为不合适的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造成影响。中期退课制可以帮助学生适时调整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度,以免耽误时间,也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三)放弃考试制

参考浙江大学的做法,可在学期末再给因盲目选课而影响个人学业评价的学生一次补救的机会———放弃考试制度,具体为“学生在考试前一周,通过网上教务管理系统,可申请放弃一门已选课程的考试。经批准,该课程成绩计为“放弃考试”,并且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产生任何影响”。[10]

(四)灵活排课制

为保证学生充分的选课自由,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灵活排课。具体方法是:“采用上午、下午、晚上全天排课、按年级、专业隔日排课的方法,解决学生选课时间冲突的问题,扩大选择空间。”[11]另外可考虑将政治、计算机、体育等通识课程实行滚动开课,学生可在四年中的任一学年或学期选修。这样的排课方式不仅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真正体现出学分制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6(6):8-18.

[2][3]赵菊梅.香港与内地高校本科课程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2):138-143.

[4]邹琼芳.我国高校学分制的管理体制障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

[5]赵嶷娟.完全学分制的结构分析及其实施策略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6][7]王伟廉.关于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的构建和改革问题[J].煤炭高等教育,2001(6)

[8]薛成龙,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7):138-156.

[9]北京大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本科生选课通知http://blog.renren.com/share/601476448/15145025164? from=0101010202&ref=minifeed&sfet=102&fin=14&fid= 21105748518&ff_id=601476448&platform=0&expose_time=1358761392

[10]李俊伟,等.推行学分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6):87-89.

[11]宣华,等.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151-155.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时学分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