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4-10-19 01:18郑度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心论非人类伦理

郑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郑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郑度 广东大埔人,自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主要区域为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揭示青藏高原三维地带性规律并构建其自然地域系统方案;提出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新方案;推动区域发展中环境伦理的研究和应用。

人类文明发展新模式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蓬勃发展的工业文明实践活动,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目标,对自然占有和征服的欲望终于走向反面。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严酷的现实促使人类社会冷静地审视所走过的历程,总结传统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寻求文明发展的新模式和战略思想。

人类文明进程通常划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我们认为,可以用“生态文明”来表达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及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会议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再次重申国际社会要关注上述三者间的统筹与协调,承担人类作为地球家园管理者的责任。

环境伦理研究进展

环境伦理指人对自然的伦理,涉及人对自然界的价值观,人类对自然界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朴素的环境伦理思想早在古代先哲们的论著及各种教义中有所体现。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着重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及其反馈作用。基于对现代环境伦理两大基本命题,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和受其影响的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不同阐释,现代环境伦理学大体可分为两大学派: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包含强人类中心论与弱人类中心论。非人类中心论则包括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大地伦理学、生态中心论、深层生态学等。

在大自然的价值和人类的责任方面,人类中心论的核心观念是:人的利益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相关因素;人是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其他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非人类中心论则认为,地球上一切事物在整个生态系统的金字塔内都有其存在价值。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对人类可能没有直接价值,但却与自然界的演化关系密切,有着维护自然界平衡的价值。人们在评价大自然时应当尊重大自然,大自然的价值确定了人对大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应当在遵循自然规律及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

环境伦理规范体系

开放的环境伦理学应能包容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的合理内核。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维持自然系统自身存在与发展就是价值所在,评价的最终根据是要服从于包含人在内的自然系统的尺度。人们应当走出强势的“人类中心论”,构建适合当今时代的环境伦理规范体系。

环境伦理规范体系有如下特点:人类是自然历史演化的产物,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同进化的关系;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除了对人类的工具价值外,均有其内在价值;人类属于自然,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人类是“自然权利”的代言人,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总之,环境伦理应兼顾自然生态的利益和价值、个人与全人类的利益和价值、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和价值。环境伦理规范体系要求人类应当培养生态公正、保护环境、善待生命、尊重自然和适度消费的伦理情操,尽到管理好地球家园的义务。

伦理观念和实践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社会伦理水平的进步、个人自身素质的提升、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环境伦理的研究和宣传具有认识批判、教育激励和调节规范等功能,对于环境立法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区域发展中的环境伦理思考

环境伦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一方面,它立足于人与自然的横向关系,从人的发展不能以耗竭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前提来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它从人与人的纵向关系角度,从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的维度来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

环境伦理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应用领域很广。如节制生育,节约资源,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适度发展,合理消费,护育自然等,从环境伦理角度都应该提出相应的原则、要求和具体的行为规范。从区域发展角度看,我们更应关注区域资源开发中的环境效应以及不同区域间发展的协调与统筹。在区域战略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环境伦理责任,在经济发展速度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要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以产业的升级来带动低效率、高污染资源经济的退出,建立清洁型经济结构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土地利用应当成为集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的综合性行为,旨在提供最大的社会福利,还要兼顾后代人土地利用的权益。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我们应当提高环境伦理意识,尊重自然、护育环境,让地球家园的明天更加美好。

—— 摘自《科技导报》2013年 第30期 第3页

猜你喜欢
中心论非人类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非人类纪”的星际艺术及宇宙媒介——答林万山
上海首家“非人类”餐厅
让我们重新认识汉语、定位汉语
——兼论“中心论”和“扩展说”
同步发电机理论的一个奇点与气隙中心论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的辩证架构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自我身份的探寻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