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合欢和容天壶的制作与思考创新

2014-10-19 01:25周仪赟
陶瓷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制壶宜兴紫砂壶

周仪赟

(江苏 宜兴 214221)

1 紫砂的传统内涵

宜兴古称阳羡,位于江苏南部,东滨太湖,人杰地灵,素以“茶的绿洲、洞的世界、竹的海洋、陶的故都”而扬名,以世界唯一的紫砂艺术而遐尔闻名。著名导演陈凯歌以宜兴紫砂为题材拍摄的《紫玉金砂》已家喻户晓,紫砂已成为宜兴的一张名片。陆羽在其著作《茶经》里称赞宜兴人种的茶叶好,而以后兴起的茶具——紫砂壶具,更是独领风骚,世人皆知紫砂艺术是民族的瑰宝,是陶中精粹。紫砂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紫砂壶质地古朴,经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人们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诗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仙子,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少年,脱俗如衲子。”

宜兴素有“物华天宝之地,人杰地灵之域”之美称,这里水土利陶,砂壶宜茶。明清的文人、墨客写下的《阳羡茗壶赋》、《阳羡名陶录》里曾赞美宜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尤以紫砂壶驰名中外。这里的人们热爱传统文化,崇尚自然,朴实朴素,正如紫砂的素面素心。

2 “合欢”、“容天”壶的制作

在我国的陶瓷艺术产品中,紫砂壶是一种特殊的品种,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能,是集实用、美观、和谐于一体的特种手工艺品。笔者虽从事紫砂壶的制作仅几年,但曾先后仿制前人的众多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壶式有“合欢”、“容天”等作品。第一次仿制成功的“合欢”壶(见图1),原作是清代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的经典佳器,其印章、书法、铭文、款式、书卷、气息醇厚,确实别具一番文学情趣,勾勒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原作铭文与壶型配合,铭文是“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此铭文由曼生题刻于杨彭年制的“合欢壶”壶肩,“合江”是四川南部一县名,赤水河与长江在此汇合。“合欢”之意是指两人共同欢乐。外形壶身用两器皿对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欢,寓意合而则欢。对于好茶的苏东坡的仰慕者来说,笔者制作的“合欢”壶,首先从泥料翻新入手,选用天然紫砂泥制壶,“合欢”壶的寓意是““合家欢乐,天地合欢,万物生蕴,一壶在手,人生好运。”“合欢”壶的制作,是在对传统紫砂壶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形态的创意、线条的处理,使作品具有整体协调、有机统一的效果,并融入自己的制作经验及审美观,在实际的紫砂壶制作中,更好、更准确地掌握了壶式的雄厚、空灵、气韵和美感,使传统的紫砂壶具有实用性与美观性的有机统一,在遵循传统经典之中求创意、立新。

图1 合欢壶

图2 容天壶

笔者制作的“容天”壶(见图2)在传承历史传统的经典壶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寓意“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该壶特点鲜明,壶腹大而圆润,稳重而沉静,古寂而端庄,富有坚韧凝重的大气和神韵。该壶选用黄龙山岩石之下的天然紫砂——大红泥为原料,靓丽的鲜红色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心情顿时愉悦起来,使人眼前一亮。“容天”壶在制作上采用全手工工艺,形态设计独特,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对“容天”壶从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角度上来分析,它传统、经典、古朴、雅致,将永远被人们欣赏和珍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更具生命力。

3 对紫砂传统和创新的领悟

笔者在从事紫砂艺术的几年中,一直在学习、实践、探索、完善。在这条永无止境的艺术道路上,总结和积累制壶技能和经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用紫砂壶特有的“语汇”演绎惟妙的紫砂语言,传递东方文明的元素。

“合欢”壶和“容天”壶在制作上注重细节与局部的处理,严谨的制作风格,使壶式的身、把、嘴、盖巧妙地融为一体。光货精湛的明针功夫,希望传道给壶友高品位、高境界、高水准、有生机、有活力的作品,否则即使有最好的设计理念和想法,没有扎实的制壶功底,也是难以制作出好的作品来的。

在紫砂艺术实践中,经众多工艺美术大师等制壶高手的指导,在传承之后才能有突破。紫砂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跨越了历史的长河,历经盛衰的考验,这一灿烂的艺术,被人们所认可、青睐,被人们把玩、珍藏,但还需要继续发扬不断进取的精神,在传承紫砂工艺的同时,力求有所创新、突破,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不断地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实践,不断吸取前辈制壶技艺手法之精华,才能制作出更多、更好的紫砂壶作品。

猜你喜欢
制壶宜兴紫砂壶
宜兴釉陶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