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价值及其相关性分析

2014-10-20 19:06黄佩贤邓连桂陈晓云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28期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相关性分析心电图

黄佩贤+邓连桂+陈晓云

【摘要】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为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观察组,20例健康体检且一切正常的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并对异常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二者的关系。结果: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结果均有一定的异常。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左室后壁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28、0.7254,P<0.05)。心尖心肌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心尖心肌厚度与T波倒置深度与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35、-0.6649,P<0.05)。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而且两者的多种异常表现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 相关性分析

The Diagnostic Value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Ultrasonic Beckoning Diagram and Electrocardiogram on AHCM/HUANG Pei-xian, DENG Lian-gui, CHEN Xiao-yu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28):028-0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the ultrasonic beckoning diagram and electrocardiogram on the 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HCM) and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of ultrasonic beckoning diagram and electrocardiogram to provid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diagnosis of AHCM. Method: 20 patients with ACHM were taken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20 cases with healthy volunteers as control group, who accepted the diagnosis of ECG and ultrasonic beckoning diagram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diagnosis methods. 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ltrasound Beckoning and ECG had a certain abnormality.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R wave amplitude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left ventricular and apical myocardial thickness (r=0.7428,0.7254,P<0.05). Apical myocardial thickness ha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T segment depression depth and T wave inversion depth (r=-0.6735,-0.6649,P<0.05). Conclusion: The diagnoses of ECG and ultrasonic beckoning diagram on AHCM have showed certain abnormalities, and the abnormalities have relevance.

【Key words】 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Ultrasonic beckoning diagram; Electrocardiogram; Correlation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hui District, Jiangmen 5291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8.010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指的是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心尖部肥厚性心肌病[1]。该病主要累及左心室,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心电图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传统手段,但是发现率较低[2]。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UCG)技术日益成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现率明显提高[3]。本院在临床中发现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在诸多异常指标中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综合运用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可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现率。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8月在本院确诊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共20例为观察组,患者临床表现轻微胸闷、心悸、胸部隐痛11例,头晕、乏力7例,无明显自觉症状2例,排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4~77岁,平均(58.2±16.3)岁。选择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且各项指标正常的志愿者共2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5~77岁,平均(58.4±17.7)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和正常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

1.2.1 超声心动图检查 采用飞利浦IE33、西门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 MHz。连接心电图,取左侧卧位,在胸骨旁、心尖部取标准系列切面,常规检测左室长轴切面、二尖瓣与乳头肌及心尖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及两腔心切面。检查左心室乳头肌以下室间隔、左室后壁和心尖部。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径(LAD)、左室乳头肌以下心尖部游离壁厚度(AT)、左室舒张末径(LVD)、左室后壁厚度(LVTW)、室间隔厚度(IVS)等。

1.2.2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标准 肥厚心肌局限于左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部,AT≥16 mm;左室腔不扩大;室间隔及左室壁基底段及中段心肌厚度<12 mm。

1.2.3 心电图检查 采用上海光电公司生产的Cardiofax-9020P型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仪行心电图检查,方法为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调整好工作参数后,观察胸前导联最大QRS波群振幅、各导联ST段水平、T波形态和振幅。QRS波群以P-R段为零电位线,每导联测量3个QRS波群、ST-T波群,平均值为最终测定值。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心尖部室壁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左室后壁厚度、心尖心肌厚度、心尖部室壁厚度、心尖部厚度、室间隔厚度与T波倒置深度等异常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 观察组AT和LA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LVD、IVS、LVEF和LVT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尖部肥厚,厚度在16~35 mm之间,其中厚度15~20 mm(不含20 mm)15例,20~25 mm(不含25 mm)4例,≥25 mm 1例。患者收缩期可见肥厚心肌呈瘤样突起,心尖部左室心腔变小。左心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减低。见表1。

2.2 心电图检查结果 V4、V5变化最显著,其中胸前导联R波振幅增高>2.5 mV;ST段下移>0.05 mV,呈水平样或下斜;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倒置,双肢对称性深倒>0.8 mV。对V3-V6导联的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同导联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有显著的负相关(r=-0.7637、-0.7521,P<0.05),ST段压低深度与T波倒置深度有显著的正相关(r=0.7753,P<0.05)。观察组心电图检查胸前导联T波、R波振幅、ST段压低深度、RV5+SV1波幅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相关性分析 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左室后壁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28、0.7254,P<0.05)。心尖心肌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心尖心肌厚度T波倒置深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35、-0.6649,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

3 讨论

3.1 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异常表现 目前关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尚不明确[4]。有研究认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可能是一种遗传病[5-7]。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主要累及左心室,常见于中老年男性,病变集中在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位[8]。由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无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容易误诊为高血压、冠心病,给准确诊断和尽早治疗带来了问题[9]。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一定的筛选价值[10-11]。从本院临床实践来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具有的异常表现主要有T波异常倒置、左心室高电压、ST段改变等,尤其是V4、V5变化最显著。本组患者T波呈对称性倒置,胸前导联R波振幅增高>2.5 mV;ST段下移>0.05 mV。对V3-V6导联的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R波越高的导联,ST段压低和T波倒置越显著。研究结论与郑嘉荣等[3]、李娇[8]的结果是一致的。她们指出R波高度、ST段压低深度和T波倒置状况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为心电图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提供了依据。

虽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具有一定的特征,但是容易误诊为冠心病、心肌炎等疾病,造成漏诊[12]。因此,寻找一种更好的检查方法对于指导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超声技术的日益成熟,超声心动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数学者认为相比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可以更准确的探测心室壁肥厚部位、肥厚程度和肥厚类型,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中更具有优势[3-5,9-11]。此外,心动图还可以较为客观、完整的反映心脏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改变状况,方便定期随访,因此在临床得到广泛的运用[12]。

从临床报道来看,超声心动图满足如下标准基本就可以确定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尖部室壁厚度>13 mm;心室收缩时,心尖部室腔暗区消失;左室长轴切面、左室两腔切面示左室心尖部心肌增厚,厚度>16 mm,室间隔、左室壁明显增厚;心尖部心腔狭小甚至闭塞[4,6-8]。在本研究中,对2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径(LAD)、左室乳头肌以下心尖部游离壁厚度(AT)、左室舒张末径(LVD)、左室后壁厚度(LVTW)、室间隔厚度(IVS)等参数的比较上,AT、LAD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与李帆[9]、孙英妮[10]等人报道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AT值约是正常者的2倍,LAD值约是正常人的1.5~2.0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上述结果揭示了AT和LAD可以作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参考。

从超声心动图的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心尖部心肌不对称性肥厚、心尖部心腔狭小、舒张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等,心尖部厚度均>15 mm,平均厚度为(21.4±4.6)mm,严重者,还会出现收缩期闭塞。从本组病例超声心动图的异常表现来看,与多数学者报道的异常特征相似,这表明了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超声心动图结果上的异常具有普遍性。因此,在超声心动图诊断中,要注重上述异常。如具有上述异常表现,但又难以确诊为冠心病等疾病,可以适当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并结合有关的诊断标准,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准确率。

3.2 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虽然关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异常表现总结较多,并且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符合率明显提升[13-14]。但是受制于患者病变程度和医师的检查水平,无论是超声心动图诊断还是心电图诊断,均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15]。在本研究中,对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异常表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对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心尖部室壁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心尖心肌厚度、心尖部室壁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心尖部厚度、室间隔厚度与T波倒置深度等异常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左室后壁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28、0.7254,P<0.05)。心尖心肌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心尖心肌厚度与T波倒置深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35、-0.6649,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两种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能合理的综合利用可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现率。

综合本研究的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而且两者的多种异常表现具有相关性。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中,结合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可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现率,为及早治疗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成官迅,阎静,刘国顺,等.双源CT功能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4,28(1):9-17.

[2]刘敏,田新桥.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功能的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14,24(1):117-120.

[3]郑嘉荣,刘雅平,王冬,等.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肌致密化不全的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4,16(3):175-178.

[4]王倩,黄进,丁畅.3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111-112.

[5]张苏君.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64.

[6]张璐,王叶,程流泉,等.左室长轴收缩期峰值应变在原发性心脏淀粉样变性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5):609-616.

[7]罗晓亮,高晓津,王东,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预后分析[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4,14(2):883-886.

[8]李娇,王美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表现与临床诊断意义[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4,21(2):87-88.

[9]李帆.彩超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6):113-114.

[10]孙英妮.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1):49-50.

[11]周熹.致密不全性心肌病的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7):37-39.

[12]陈付利,陈富霞,胡帆.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行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7):88-89.

[13]李楠,韩智红,姜腾勇,等.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碎裂QRS波与磁共振扫描心肌延迟增强相关性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4):361-363,366.

[14]于扬,盛琴慧,张宝娓,等.左心房大小对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2):207-210.

[15]郭金柱.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1例报告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162-163.

(收稿日期:2014-08-29) (本文编辑:王宇)

3.2 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虽然关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异常表现总结较多,并且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符合率明显提升[13-14]。但是受制于患者病变程度和医师的检查水平,无论是超声心动图诊断还是心电图诊断,均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15]。在本研究中,对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异常表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对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心尖部室壁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心尖心肌厚度、心尖部室壁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心尖部厚度、室间隔厚度与T波倒置深度等异常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左室后壁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28、0.7254,P<0.05)。心尖心肌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心尖心肌厚度与T波倒置深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35、-0.6649,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两种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能合理的综合利用可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现率。

综合本研究的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而且两者的多种异常表现具有相关性。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中,结合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可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现率,为及早治疗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成官迅,阎静,刘国顺,等.双源CT功能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4,28(1):9-17.

[2]刘敏,田新桥.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功能的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14,24(1):117-120.

[3]郑嘉荣,刘雅平,王冬,等.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肌致密化不全的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4,16(3):175-178.

[4]王倩,黄进,丁畅.3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111-112.

[5]张苏君.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64.

[6]张璐,王叶,程流泉,等.左室长轴收缩期峰值应变在原发性心脏淀粉样变性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5):609-616.

[7]罗晓亮,高晓津,王东,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预后分析[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4,14(2):883-886.

[8]李娇,王美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表现与临床诊断意义[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4,21(2):87-88.

[9]李帆.彩超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6):113-114.

[10]孙英妮.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1):49-50.

[11]周熹.致密不全性心肌病的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7):37-39.

[12]陈付利,陈富霞,胡帆.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行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7):88-89.

[13]李楠,韩智红,姜腾勇,等.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碎裂QRS波与磁共振扫描心肌延迟增强相关性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4):361-363,366.

[14]于扬,盛琴慧,张宝娓,等.左心房大小对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2):207-210.

[15]郭金柱.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1例报告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162-163.

(收稿日期:2014-08-29) (本文编辑:王宇)

3.2 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虽然关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异常表现总结较多,并且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符合率明显提升[13-14]。但是受制于患者病变程度和医师的检查水平,无论是超声心动图诊断还是心电图诊断,均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15]。在本研究中,对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异常表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对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心尖部室壁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心尖心肌厚度、心尖部室壁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心尖部厚度、室间隔厚度与T波倒置深度等异常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心尖心肌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左室后壁厚度与R波最大波幅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28、0.7254,P<0.05)。心尖心肌厚度与ST段压低深度、心尖心肌厚度与T波倒置深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35、-0.6649,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上述结果表明两种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果能合理的综合利用可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现率。

综合本研究的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而且两者的多种异常表现具有相关性。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中,结合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可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现率,为及早治疗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成官迅,阎静,刘国顺,等.双源CT功能成像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4,28(1):9-17.

[2]刘敏,田新桥.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功能的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14,24(1):117-120.

[3]郑嘉荣,刘雅平,王冬,等.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肌致密化不全的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4,16(3):175-178.

[4]王倩,黄进,丁畅.3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111-112.

[5]张苏君.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64.

[6]张璐,王叶,程流泉,等.左室长轴收缩期峰值应变在原发性心脏淀粉样变性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5):609-616.

[7]罗晓亮,高晓津,王东,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预后分析[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4,14(2):883-886.

[8]李娇,王美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表现与临床诊断意义[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4,21(2):87-88.

[9]李帆.彩超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6):113-114.

[10]孙英妮.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1):49-50.

[11]周熹.致密不全性心肌病的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7):37-39.

[12]陈付利,陈富霞,胡帆.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行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7):88-89.

[13]李楠,韩智红,姜腾勇,等.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碎裂QRS波与磁共振扫描心肌延迟增强相关性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4):361-363,366.

[14]于扬,盛琴慧,张宝娓,等.左心房大小对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6(2):207-210.

[15]郭金柱.成人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1例报告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162-163.

(收稿日期:2014-08-29) (本文编辑:王宇)

猜你喜欢
超声心动图相关性分析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思考心电图之176》
超声心动图指导下的起搏器植入术的研究报告
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