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夫妻比翼飞共圆易砚梦

2014-10-21 02:38苏宝塍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淑芬

苏宝塍

张淑芬,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常务理事、全国老促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理事、河北省女企业家协会理事。曾荣获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中国和谐社会杰出企业家、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2012中国经济女性年度公益人物、2013创业中国年度杰出女性人物、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创业功臣、保定市科技致富女状元、保定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邹洪利,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易砚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务,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组织授予的“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首届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河北省劳动模范、保定市金牌技师等荣誉称号。

砚作为文房四宝中的宝中宝,观赏和收藏价值极高,砚文化光彩照人。作为中国砚文化百花园中的易砚,以其天赋优等石料和精湛的雕刻技艺独树一帜,名扬天下。

易砚又名奚砚、燕畿乌金砚,产于河北省易县(古称易州),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中国制砚之鼻祖,历代为宫廷贡品。弘治《易州志》载:砚石有紫、绿、白、褐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唐朝曾赐易州制砚、墨大师奚超以国姓,赐名“李超”,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李廷圭又将技艺传至安徽(歙中),再传入广东端溪,从而带动了歙砚、徽墨和端砚的发展。至今,安徽胡开文墨厂还有“传承古易水,奇珍握墨绝”的对联,历史上也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在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曾将易砚作为珍宝分赐左右亲近大臣。

2013年9月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广天地》栏目组来到河北易县,专程拍摄30分钟科教片《易水砚》,易砚龙头企业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接受了拍摄接待工作,历时一周。科教片已经制作完成,将择期在央视播出。分别担任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张淑芬、邹洪利夫妇,又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闻人物。

一个将近两千年的传统手工艺行业,一个实用性日渐消退的产品,它是怎样穿越时空、走活市场、走到老百姓和收藏爱好者的案头几上的呢?

结缘易水砚

张淑芬1963年出生于易水河北岸的龙湾头。在易县电子配件厂工作时,她刻苦钻研业务,很快被提拔为厂里销售主管。1986年,北京著名古砚收藏家闫家宪请张淑芬帮他选购几方中型精品易水砚,张淑芬带他来到了当时县工艺美术厂和大小摊点,结果均没选到中意的易水砚。一向办事认真的张淑芬提出帮助他设计几方砚,闫老欣然同意。她几经周折,请了一位70多岁的老匠人做了3方砚台,带着它们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为她设计了三种图纸。张淑芬拿着老教授的设计图纸找了一位年愈7旬的工匠制作了样品,闫老见到样品时拍手叫好并请张淑芬一次给他制作了30多方。闫老夸奖张淑芬聪明能干,并说易水砚若有她这样的人来经营,请李教授做了鉴赏。张淑芬对易水砚的有关创新想法受到赏识,老教授按照样品与改进的技术方案,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淑芬从这件事得到启示,易水砚的开发必须有专家学者的参与,必须走出闭门造车的圈子。从此,她埋下了开发易水砚的理想种子。

比张淑芬小三岁的邹洪利也出生在易砚之乡一—易水河北岸厂城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从小听父亲讲述易砚的故事,也喜欢用易砚磨墨来写写画画,怀揣着艺术梦想。不过,他后来阴差阳错地进了河北省卫生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易县防疫站,不久还当上了检验科的科长。

1985年,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邹洪利下乡检查工作时碰到一辆陷进泥沼中的小汽车,见一位俊俏的姑娘赤着脚从泥水中走来,请他帮助推车。汽车被推出泥沼后,邹洪利才知道车里装载的是要运往北京的易砚,便与这位叫张淑芬的姑娘攀谈起来。他俩以砚为题,谈古论今,聊得十分投缘。这次邂逅,使两颗追求易水砚梦想的心相碰,最终撞出了爱情的火花。不久,两位年轻人便喜结了良缘。

1989年,邹洪利夫妇开始筹集资金,办起了集培训、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燕下都易水古砚厂(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前身)。1992年,易水砚最大的生产企业易县工艺美术厂改制,为了心中的梦想,邹洪利辞去公职,开始和妻子在一个小作坊里致力于易砚的研究制作。他们并购了易水砚商标,吸纳砚雕人才,创办了宏达古砚雕刻技校,承担起了开发易水砚的重任。当—方方砚台经打磨抛蜡后鲜活地展现在两人面前时,他们欣喜万分。按邹洪利的话说,在创作时是将“所有的激情和灵感都聚集在了刀尖上”。

梦想成真的邹洪利把才智投入到易水砚的开发研究中,并专攻易水砚的创意设计。为了使易砚走出低谷、再现辉煌,夫妻俩确定了人才兴企、文化强企、走精品之路的发展战略。他们经过对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市场调查后发现,消费者大多数把砚作为观赏品和收藏品,而把它作为书画工具的人很少。当时,邹洪利想,“让艺术性发挥到极致,这是易水砚能受到市场欢迎的一个新卖点。”但要让易砚充分发挥出艺术性,“就要用最高的技艺来雕刻”。要振兴易砚就得正视砚台书写功能退化的社会现实,提高易水砚的工艺美术价值和收藏鉴赏价值,使易砚朝工艺品方向发展。

为全方位提高制砚艺人的素质,邹洪利请来全国著名雕刻家、书画家、制砚名师讲课授艺,逐步提高自己和工人的雕刻技艺,使易水砚这一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提高易水砚的艺术文化含量。有了专家学者的参与指导,易砚的开发设计走出了闭门造车的圈子,在制作工艺上由单纯的龙凤砚向着高品位、多品种、系列化方向发展。从此,传统的砚雕工艺结合现代雕塑、绘画、书法艺术,综合运用平雕、阴雕、透雕等多种工艺技法,北国的刚劲浑朴融合江南的纤秀细腻,研制出象征中华民族的龙砚、代表吉祥长寿的龟砚、表现民族文化的琴砚、古币砚、八仙过海砚、嫦娥奔月砚、太白醉酒砚、十二生肖砚以及山水风光、英雄人物、花鸟虫鱼等几十个系列、上百种造型,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使易水古砚成为砚中瑰宝、民族艺术之林中的靓眼明珠,在提高品位、走精品之路上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endprint

易水砚受到了众多著名学者、文化名流及寻常百姓的喜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旺销势头,产品不断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广州、深圳、香港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东南亚5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易水砚荣获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2001年被选为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特别指定礼品赠送给20余位国家领导和77位国家代表团团长。2006年,易水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邹洪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

为了满足人们对茶文化的需求,邹洪利和公司雕刻大师们延伸易水砚产业链,设计开发出中国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茶具——易水石质茶海(茶盘)。该产品巧妙利用易水砚石的天然纹理、明丽色彩、温润石质和奇异造型,融合雕刻、书画、诗文等多种艺术,高雅实用,美观大方,深受欢迎。目前,易水石质茶海已成为易水砚系列产品中的优质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他主持开发的天然石板画、工艺包装盒以及风景石、观赏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制作工艺和天然的纹饰造型畅销市场。

夫妻双双“迎回归”

在易水砚的研制与开发中,邹洪利与张淑芬可谓珠联璧合。他们在上个世纪香港、澳门回归之际所做出的特殊表现,早已成为美谈。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邹洪利决定设计制作—方巨砚,用传统古老的砚文化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张淑芬全力支持。邹洪利以秦始皇筑长城为创作内容,以表达华夏一统的宏愿。他历尽艰辛开采砚石,经过10名制砚大师半年的雕刻,具有易水砚划时代意义的巨砚——《归砚》胜利竣工。在香港回归前夕,邹洪利、张淑芬作为巨砚的设计制作者应邀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捐赠仪式,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的亲切接见。王光英副委员长拉着邹洪利的手说:“小邹子,你这么年轻就设计制作了如此了不起的精品巨砚,不简单!”并勉励他为砚文化事业继续建功立业。这方砚作为国宝现永久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邹洪利设计制作了_—.方重30多吨、表现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深刻的巨砚——《中华巨龙砚》,陈列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上。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大工程。他动用了50名工匠,用原始方法一锤一钎地凿,终于历时3个月把砚石开采出来。然后,他又动用了上百名民工,用了一周时间靠撬棍滚木一尺一米从山上运到山下,再用百吨吊车和运输坦克大平板车将砚石运到城内工厂。在巨砚的设计制作上,邹洪利更是殚精竭虑,用百名雕刻大师和工匠耗时一年的精雕细琢才制作完成。

2006年,一件史无前例的《中华腾龙砚》巨砚珍品又一次在邹洪利的手下诞生,56条龙,9只神龟,14.6米长,重60多吨,整件作品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它也凭借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体积、重量、工艺,入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邹洪利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巨砚正在发挥着城市雕塑的功能,这为易砚未来新领域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他下一步要继续打造“易水砚”的文化品牌,增加它的产品品种。现在,易水砚已经将新品种延伸到茶海、石雕、壁画、壁挂等方面,而且颇受市场青睐,仅易水茶海的销量便占到公司年总销量20%-30%,成为新宠。

邹洪利、张淑芬对易水砚和砚文化的杰出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敬和称赞。2001年春,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郭海棠到易县考察时说:“易水砚能做到这种规模,在全国数百家砚厂首屈一指,成就更是了不起。”

开拓创新打造精品

从百余人的小厂到现在近千人的集团化民营企业,进而到中国制砚行业的领头羊,易水砚的发展靠的是精品名牌战略和改革创新突破。具体做法表现在:

一是推陈出新,融汇贯通,接轨市场。易水砚将现代雕塑书画艺术融入传统的设计雕刻,为古砚注入青春活力。制砚大师邹洪利等开拓创新,在继承易砚传统工艺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创意突出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并向系列化、多品种方向发展,产品由单一的龙凤砚发展为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英雄人物、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数十个系列上百个品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产品走俏市场。

二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易水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制砚技艺的同时,还把现代技术完美地融入其中——用电脑设计砚台,用机械完成砚的初级切割和定型。还引进现代雕刻工具,在人工的精雕细琢的同时适当使用精细雕刻机。浮雕、透雕、阴雕、阳雕等工艺有机结合,刻字铭文、磨光上蜡、烫金敷彩等技术科学运用。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保证和提升了砚台的品质。

在管理上,打破“夫妻店”、“家族企业”的管理瓶颈,走现代化企业之路。邹洪利说,与过去相比,易砚行业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样面临着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瓶颈。比如,高级管理人才的匮乏等。再比如雕刻艺人从过去的养家糊口到脱贫致富不过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都难以达到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的水平。就整个行业来说,恶性竞争、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行业制度的不健全和不规范,使企业在规模和层次上很难获得进—步的提升。“必须打破这一瓶颈,广揽贤才,采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营销模式。”易水砚开始拓展销售外延,扩大品牌影响力,把易水砚的销售圈从文化圈推向各行各业。

邹洪利、张淑芬夫妇坦言:“现代企业要求‘内外兼修。而我们的内功,是把易水砚的艺术档次再提升一个层次;外功,则是把易水砚的悠久历史、古老文化、传统雕刻技艺宣传出去,进—步搞好营销。”

近几年来,邹洪利设计制作的易水砚先后获国际国内50多项大奖。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自2004年成立发展至今,易水砚市场占有率很高,带动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砚文化产业已经在全县形成,行业年产值约2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

“易水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品牌。endprint

猜你喜欢
淑芬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失去的一百分
捡到十块钱
我要读一年级了
下课时间
自制九宫格书
《好人李淑芬》报道文集出版
A Contraction-expansion Helical Mixer in the Laminar Regime*
Preparation and Dyeing Performance of a Novel Crosslinking Polymeric Dye Containing Flavone Moiety*
Analysis of Sucrose Esters with Long Acyl Chain by Coupling ofHPLC-ELSD with ESI-MS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