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音乐研究现状的探究

2014-10-21 20:08吴瑁
北方音乐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艺复兴

吴瑁

【摘要】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是从1300年持续到1650年,是西方历史上一个新的文明时期的开始。从广义上看,文艺复兴是一个人类社会产生新的思想,有新的发现,发展出现飞跃的时期。也正因为如此,对这一时期音乐的研究总能引起A-4p~的兴趣。文章旨在探究目前国内音乐界对于文艺复兴音乐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文艺复兴;弥撒曲;世俗音乐;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一词在西方历史上更多地是指一场运动,是继古希腊之后欧洲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得到充分发展,并迅速扩展到整个欧洲,于16世纪末结束。在西方音乐史中,文艺复兴一般是指从1430年前后至1600年前后这一历史时期,但是,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时间的划分似乎存在过一些争议。最终美国音乐家洛克伍德于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确定为从1430年到1600年这个历史时期。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音乐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西方音乐实际上已高度成熟,这不仅表现在优秀作家与作品层出不穷、创作手段与技法的日趋规范与静止,而且也体现在赞助制度的成型、音乐印刷的发展等方面。在所有关于文艺复兴音乐综合性著作中,美国音乐学家古斯塔夫·里斯的《文艺复兴中的音乐》(W.W.Norton&Company,1954)仍是一部不可超越的扛鼎之作。他以细致、冷静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这一时期内音乐风格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霍华德·布朗的同名著作是另一本优秀的文艺复兴断代史专著。它与里斯的相比更加简明清晰,着重于该时期重要作曲家及其创作的论述。国内文献中,孙国忠《倾听文艺复兴》(《音乐爱好者》,2003年第5期,28~31页)、邹彦《倾听的艺术——文艺复兴的音乐(上、下)》(《音乐爱好者》,2003年第5期,页35~37;2003年第6期,47~49页)都分别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做了整体陛的研究概述。

在创作实践方面,弥撒曲的研究引人关注。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弥撒仪式中的素歌逐步发展为多声部音乐形态并形成弥撒套曲。弥撒套曲又经历了前导动机弥撒曲、定旋律弥撒曲、仿作弥撒曲以至释义弥撒曲等不同的历史阶段。黄燕的《神学内涵与音响形式趣味的二元对立与兼容一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弥撒音乐发展历程浅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6~2l页)从弥撒曲的发展出发,细致地论述了宗教复调音乐中艺术与宗教“二元对立与兼容”的本质和内涵。王敏《西方音乐与弥撒曲关系之管见》(《黄钟》,2000年增刊,85~86页)对弥撒曲的构成、作用以及对西方音乐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地分析,论述了弥撒曲对人们思想灵魂的净化作用。伍维曦《弥撒套曲体裁性的确立与现存14世纪的弥撒套曲》(《乐府新声》,2011年第1期,59~68页)通过对现存的几部14世纪的常规复调弥撒套曲的体裁特征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弥撒套曲这一重要体裁的产生及其体裁性确立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其内在的文化成因与历史意义。16世纪初,新的音乐风格和样式层出不穷,模仿技术盛行。作为一种音乐创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主要运用于宗教题材的“模仿弥撒”(也有称之为“仿作弥撒曲)(parody missa)中。陈鸿铎《文艺复兴时期弥撒曲中的模仿技术弥撒曲<武装的人>赏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8~30页)通过对约斯堪·德斯普莱斯的弥撒曲《武装的人》中一个段落进行分析,说明了模仿技术在弥撒曲写作中的运用情况,以及距今500年前模仿技術所得到的高度发展。姚亚平《论“仿作”技术(上、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l期,53~62,118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76~85页)详尽追溯了仿作弥撒曲的历史沿革,并对部分作品进行分析,最后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仿作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发展很快,几乎可与宗教音乐分庭抗礼,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不同风格的体裁类型。意大利牧歌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德国音乐学者爱因斯坦用一生研究心得写成的三卷本巨著《意大利牧歌》(Princeron,1985)是这一领域最全面的标准著作。罗歇的《牧歌》(New York,1972)则是一本简明扼要的概述。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并未有较全面的专著出现,大部分是针对某位作曲家或创作进行研究。其中有两本翻译的著作,分别是《蒙特威尔第牧歌》([英]约翰·阿诺德,王次炤等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和《杰苏阿尔多》([英]约翰·阿诺德著,天梅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刘诚《杰苏阿尔多半音化和声风格探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17~29页)通过对杰苏阿尔多半音化和声的技法分析,肯定了他和声技术对后世的影响。马琼的《牧歌<美丽的星星给我安详宁静>的形与神》(《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126~131页)对这部作品“形”调式特征、织体形体特征、有关变音应用的特点及旋律、音程、和声、低音形态方面创作特点进行了分析,详尽地归纳出马伦齐奥在这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创作特征,进一步揭示了作品“神”精神内涵咏不宁静的心灵企盼和善与美的精神超越的体现。姚红卫《16世纪意大利牧歌早期创作之典范——浅析阿卡代尔特<洁白温柔的天鹅>的音乐特征》阐释了这首牧歌在绘词法、织体、和声、终止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音乐特征。17世纪初,“两种实践”之争反映了意大利牧歌及声乐曲写作中艺术观念和作曲实践的演变。孙国忠在《罗勒:“第二实践”的先驱》(《音乐艺术》,2002年第3期,64~70页)一文中阐述了有关“两种实践”论争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罗勒的三首牧歌,探讨罗勒的音乐话语及其“音乐释义”的特征,并就罗勒对“第二实践”的影响予以审思。此外,还有部分论文对蒙特威尔第牧歌的形态作历史考证和艺术分析。叶婷《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牧歌初探》(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选取蒙特威尔第不同创作时期中最具代表性的牧歌为例,通过对6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分析,进行牧歌风格特征的剖析,肯定了他对意大利牧歌发展的贡献和其牧歌重要的美学价值。胡红霞《试论蒙特威尔第牧歌多样性特征》(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以蒙特威尔第具有代表性的牧歌作品片段为切入点,对其牧歌的主题思想、音乐风格、社会功能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多样性特征作了全面的分析。

三、宗教改革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影响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对基督教文明的冲击是巨大的,欧洲各国的音乐文化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线索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作为这些国家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基督教新教教派的创始人马丁·路德对于音乐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于音乐在教会礼拜仪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值得探究。由亨利·雷纳著,周耀群译的《马丁·路德与德国新教音乐文化》(《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18~21页)是关于这方面较早的研究。文中系统介绍了路德与天主教的关系以及对音乐方面所做的贡献。众赞歌这一新兴音乐体裁的风格特点、词曲来源、演唱形式以及路德对众赞歌祈祷的推动作用,在文中均有体现。王新《马丁·路德的音乐价值观及其历史意义》(《音乐研究》2009年第5期,74~83,68页)认为路德的音乐价值观是其神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价值观指导下的教会音乐活动使他的神学思想以及上帝之道得以深远传扬。汪洋《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音乐实践》(《天籁》,2002年第3期,47~54页)针对目前国内西方音乐史著作中对马丁·路德和其音乐的认识简单化、片面化的状况,详细地对路德的生平、宗教思想、音乐思想和音乐实践作了一系列研究,并简要分析了路德教音乐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的意义。同一时期,与之相对应的罗马天主教自身也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反宗教改革,目的是遏制新教的发展。关于这方面,对帕莱斯特里那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中最出名的研究著作当属丹麦音乐学者耶普森的《帕莱斯特里那的风格与不协和关系》(London,1964),此书对作品的统计学性质的细致分析至今仍被认为是风格分析的典范。李灿《纷繁尘世中的静默朝圣者——对帕莱斯特里那的再认识》(《乐府新声》,2009年第3期,91~96页)从作曲家的个人生活、创作生活人手,结合他所经历的宗教改革运动,论述了他的音乐风格、地位及其影响。刘永平《帕勒斯特里那的复调性弥撒曲——兼论教会调式及线型对位》(《黄钟》1997年第l期,32~36页)以作曲家的弥撒曲为研究对象,阐明了它的表现特点、结构形式以及历史作用,分析了教会调式及其线型对位原理。认为帕勒斯特里那的音乐与巴赫的音乐相比,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对位技法和对位风格,这两种风格对于促进欧洲音乐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闫敏《帕勒斯特里那<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分析》(《交响》,2007年第3期,49~51页)也是一篇针对作品的分析文章。通过对上述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国内对宗教改革方面敘述及研究过于简单化、模糊化,甚至有些说法有失偏颇,更没有对宗教观念进行深层次的阐述,只停留在音乐形式的简单描述上,大多数未提及路德教音乐与天主教的关系。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在西方音乐史上是一个庞大、复杂的问题,今后还望学者们能够继续探讨、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哲学、美学思想高度繁荣的时代,它所强调的人文主义与中世纪强调一切以神为本的观念背道而驰,这也预示这一时期关于美学思想的讨论会达到一个高峰。同样,这在音乐方面也有所体现。修海林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中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艺术》,1992年第3期,39~43,32页)一文中说道:“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改变了中世纪对音乐自然本质和音乐与人的关系的看法,替代以新的音乐美学观念,并且这种新的观念也在当时的音乐艺术活动中获得提高。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新的音乐美学观念,实际上意味着西方近代音乐美学的开端。”文章分别从“对音乐的快乐与和谐的追求”、“音乐分类上的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人文主义者对音乐情感表现的追求”三方面,来说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反映在新的音乐美学思想或艺术审美的准则上,即是在音乐的表现上以情感的和谐、快乐等感性体验为转移,在音乐创作上不受传统形势束缚的新的创作规则,在音乐审美上尤为重视主体的审美感受。邢维凯在《文艺复兴时期情感论音乐思想的发展》(《乐府新声》,1994年第2期,8~12页)提出情感论音乐思想是各种近代音乐美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其真正的发端与主导思想的直接来源应当归根于文艺复兴运动。认为人文主义音乐是表情理论的主导思想,世俗音乐文化是表情理论的实践基础,主调音乐思维是表情理论的具体时间。周耀群《约翰内斯·廷克托里斯与文艺复兴音乐观念的转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15~24页)通过对廷克托里斯艺术生涯和音乐理论业绩的回顾,以及他的《对位艺术》中重要理论观点的介绍分析,说明他与欧洲“意大利文艺复兴精神”的联系,肯定了其关于不协和音控制、对位声部写作方式转变的理论在欧洲音乐史上的意义。

猜你喜欢
文艺复兴
行走在城市的边缘
文艺复兴视角下的同时期中国绘画解读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贵族缘何热衷赞助艺术事业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心沐光影次第绽放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中“及时行乐”主题
文学作品阅读中不可忽视的背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