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的数学课堂

2014-10-21 20:02程兰兰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数学课堂

程兰兰

摘要: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准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度”,追寻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生,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方向。追求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就是追求“预设”和“生成”的和谐共生,使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自动“卷入”知识探究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课堂;预设生成;和谐共生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正如特级教师吴正宪所说:“有的课堂,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是低效的教学;有的课堂,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导致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低效化。”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准确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度”,追寻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共生,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方向。

一.取石点火:精彩意外善捕捉

有人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不能创造精彩,而是我们缺少一双慧眼来捕捉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我们常常惊诧于别人课堂上的精彩,而忽视别人如何将精彩放大的艺术。其实,看似一个平常地错误,一个意外的出格,一句习以为常地话语都能演绎出精彩,只不过需要人将“火”点起。例如在教学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后,我出示了几个角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它们的度数,这时出现了意外:

生1: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还有一个钝角没有量出来呢。

我感觉很是意外,正想生气,可是批评又有什么作用呢?也许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师:同学们,他的尺断了,大家看怎么办呢?

生2:重新买一个!生3:我借给他!

生4跑过去看了看那个断成两截的量角器,说:那小半块量角器肯定不行了,因为它没有中心点。

生5: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有刻度,应该可以量。

师:你们能利用那个坏了的量角器,真不简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废”物利用?

生6:可是最后一个是钝角啊,还是不行。

生7:先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在所量的钝角上画出一个直角,再利用那大半块量角器量出剩下角的度数,用量得的度数加上90°,就是钝角的度数了。

生8:也可以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用那大半个量角器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然后相加就是钝角的度数。

生9:老师,还可以把钝角补成一个平角,量出补上的锐角的度数,再用180°减去补上的锐角度数就行了……

面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一意外,我没有简单地采取“借一个量角器给他”的常规做法,而是以此问题为“支点”,现场预设了一个话题,将生成引向更高境界。千万别小看学生,他们的思维并未只局限于量角的简单层面上,而是能够联系不同角的定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特别是生8、生9两位学生的想法,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会有这么好的想法,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开阔的,教师不要回避,更不能扼杀,而应捕捉稍纵即逝的信息,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让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使我们的课堂在预设与生成中实现和谐统一。

二.隔岸观火:静观其变觅良机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尔得认为“教育应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其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地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创造者,希望自己的智慧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当学生思想在交锋、思维在碰撞时,教师要有一个“静观其变”的心境,不过我们追求教师表面上的“静”,并非事不关己,去做别的事情,而是在一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作出决策,把握好每一个教学良机;我们追求教师表面上的“静”,是为了让教师沉下心来,思考如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起来;我们追求教师表面上的“静”,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在教学“分数的除法”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后,出现这样一道题:18÷310。但是在校对答案时,却有两种意见:①18÷310=18×103=60;②18÷310=310×118=160。显然②的算法受310÷18的影响,造成算法错误,这可是我始料未及的。此时,我没有直接评价,而是问:“谁来评价一下这两种算法?”将自己置身于事外,把学生推至课堂的主阵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讨论,进行全班交流。

生1:“我觉得这两种算法都是对的。”

生2:“我不赞成生1的意见,我认为第②种解法是错的。因为除法可以用‘除数×商=被除数来进行验算,160乘310的结果是1200,不是18。”

生3:“我认为第①种解法是正确的,我运用商不变规律这样得出的:18÷310=(18×103)÷(310×103)=60÷1=60。”

生4:“我认为②错在没有按照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应该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而它却用除数乘被除数的倒数。”

教者主动将自己置于事外,逼迫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进行剖析,让学生在摔打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交流,进而统一思想,得出②18÷310=310×118=160这种方法是错误的,这样的教学显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深入。

三.加油添火:适度调控火更旺

学生因受年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等各种限制,对问题的本质可能缺少关注,或对某个错误问题分析地力度、深度还不够,抑或会出现持“错误”论点的人多于持“正确”見解的人。此时,站在一旁倾听的教师就不能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而需要一种智慧,通过适度调控引领学生继续剖析错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课堂之“火”更加“旺盛”。

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当学生针对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产生了分歧。有学生认为,如果将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一样大,而且形状也是一样的,所以认为是轴对称图形。也有学生认为,两边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挑起事端后,并加入了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行列之中,向反方发问:将平行四边形对折后,再用剪刀沿着折痕剪开,不就能重合了吗?于是反方学生反驳: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中,没有让我们剪开,只是看对折以后有没有重合。使得学生对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又拿出了一张菱形纸片沿着对角线对折,让学生发现能完全重合。这时反方觉得: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其中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如菱形和正方形也可能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的教学,既使课堂充满着“火药味”,又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将课堂引向深入。

追求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就是追求“预设”和“生成”的和谐共生,使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自动“卷入”知识探究的过程,在师生、生生思想交流、思维碰撞、情感沟通的有效互动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数学课堂
社会共生研究的当代性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养狐狸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