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交往行为与农民交往方式变迁

2014-10-21 20:02何力群马洪杰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

何力群 马洪杰

摘要:现代性因子在乡村社会的扩张, 使得农民的交往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现阶段农民交往方式的根本变迁。这主要表现在:人的独立性增强,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人的自由,平等意识逐渐增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

关键词: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市场经济;人的发展

一:农民交往行为的特征

只有在农民日常交往行为的运用普遍之后, 我们才能发现农民交往行为选择中所含有的逻辑。我认为, 农民的交往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交往对象的等级化

交往对象在作为交往主体的农民心目中是存在等级差异的, 是有轻重缓急和 先后顺序的,而交往对象在这一等级序列中處于什么样的位置, 主要是由以下几 个因素决定的:

一是作为交往主体的农民与交往对象关系的亲疏远近。

二是作为交往主体的农民的需要。从农民有选择地走亲访友 。在社会事实面前, 我们能够发现: 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 农民会选择那些能给予自己一些帮助和以及支持的人选择为交往对象。

三是交往对象的社会地位。交往对象的社会地位越高,

在农民交往对象等级体系中的地位越高, 反之亦然。

在此, 我有以下几点要提出: 第一, 以上所论述的农民交往有三个决定因素影响等级体系, 所形成的并不止有三种界限分明的等级体系, 而是一种交叉相互 、相互渗透的交往对象的等级体系; 第二, 这种等级体系并一成不变的, 随着与交往对象关系的变化, 随着作为交往主体的农民需要的变化, 随着交往对象社会地位的变化, 这一等级体系会不断发生变化;第三, 上述三种因素不是仅有的三种决定因素, 而是三种相对重要的决定因素。

2 .交往主体间关系的多元化

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与互动中, 乡村社会中交往主体间的关系也走向多元化。一方面, 初级关系的亲缘关系仍是乡村社会中基本的交往关系, 是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 另一方面, 业缘关系及其他次级关系也成为乡村社会交往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社会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农民交往中 “信任关系的差序格局”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 》一书中认为, 信任关系有两种形式:一是特殊主义的信任 , 以血缘性社区 为基础; 另一种是普遍主义的信任, 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1]

二:农民交往行为选择的逻辑

从农民交往行为的普遍特征中, 我们可以离析出农民交往行为选择中所蕴含的逻辑: 农民的交往行为选择没有违背“差序格局”这一乡村社会 的基本结构, 在农民的交往行为选择这一社会事实上, 理性选择并没有颠覆或取代传统的 “差序格局 ”, 农民的交往行为选择是在传统 “差序格局 ”基础上的一种理性选择。而在理性选择下, 农民的交往行为选择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与传统的“ 差序格局 ” 有所不同的新的 “差序格局 ”, 即理性化的 “差序格局 ”。[2]

1 .“ 差序格局 ”基础上的理性选择

农民交往过程中, 不同交往对象在作为交往主体的农民

的等级体系中的等级差异, 交往关系中业缘关系的扩张, 以及交往中信任关系的强弱差异, 在某种程度上讲, 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

2 .理性选择下的 “差序格局 ”

理性选择向农民交往行为选择及日常生活的扩张, 使得乡村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增添了理性的色彩。[3]

三:交往方式变迁

人的人是越来越趋向于,任何思维活动都是对于一定的实践活动的象征性和观念性的把握,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在深层次上有着一致性,即思维与实践有着同构性(当然它也有非同一性的一面)。哲学作为一种总体性理论,它与自己时代的实践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因此,欲对我们的时代进行哲学理解,就必须对这个时代的现实现实实践有一个总体性的了解。而我们这个时代实践的基本事实就是市场经济对于非市场经济社会或计划经济社会的取代。[4]

交往方式的变迁正是由共同体和市民社会的特征的不同而决定的。各类共同体的血源性、地缘性和职缘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种外在的、靠血缘亲情、地域和职业等“粘合剂”维系的表面看来好像是“人的”“有机”的实则是一种“机械的团结”而市民社会是由物质利益原则将所有人联系起来的,这种联系,出自个人的内在需求而非是外在的强制,虽然从表面看来好像是“物质”、“机械”的,实则是一种“有机地团结”这实际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关系全面的,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总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是一种不是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与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交往方式相似,那么,就可以说我们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在转型前基本上就仍是非现代性、非辩证性、缺乏独立和自主性的(这是就总体上来说的,实际上,由于我们国家的计划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不是市场经济或自然经济,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非辩证性本身也是多样性的,它与具体的时代发展水平有关系,某些个体如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思维方式是可以且能够达到辩证性的。[5]

可见,与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由“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性”的历史性变迁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的转型,就是由传统的非辩证的思维方式向现代的辩证的思维方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1]Reardon·L e n z#·Sa mp son#·Peterson 著, 侯志谨 伍 新春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李鸿义.心理咨询方法论.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 72年,第40页。

[5]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指出了第三种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4页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
论电子招标在建设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
市场经济下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论经济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现代管理视角下我国消防部队政治工作问题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统计发展探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