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讲题教学法”浅析

2014-10-22 07:07李军涛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讲题物理量浮力

李军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一种物理习题教学方法,估且称之为“学生讲题教学法”.经过不断尝试,收效甚佳.现与大家一起切磋分享,请指正.

一、“学生讲题教学法”及其特点

1.什么是“学生讲题教学法”

概括地说,就是让学生用“讲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习题的见解与分析、解题的方法与思路以及解题的过程与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2.“学生讲题教学法”的特点

(1)有利于开展“对话交流教学”和“问题教学”.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批判和创新能力.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脱离“茫茫题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生讲题教学法”的教学环

1.讲命题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领会、揣摩习题的命题意图.

例如,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块熔化后,水面高度会变化吗?此题中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三个知识点:(1)浮沉条件:漂浮于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自身的重力.(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3)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会随状态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让学生讲命题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明确各个物理量的特征以及各个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审题分析的重点,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是物理习题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例如,上面例题中涉及的物理量有“漂浮”,冰受到的“浮力”,冰受到的“重力”,冰排开水的“体积”,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F浮=G冰 .冰熔化前后质量不变:m冰=m水.现在要比较的就是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V水与冰排开水的体积V排之间的关系.对以上物理量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不仅让学生代表说,还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教师要适时介入加以评价,小结与归纳,充当好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

3.讲解题方法、解题思路与解题过程

众所周知,习题教学目的有二:一是巩固知识;二是培养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习题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讲解题方法、解题思路与解题过程是“学生讲题教学法”中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应以学生重点发言、讨论为主,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为辅.

4.讲对习题的改编

让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本教学环节的一个重点.

例如,上面例题可变形为:①冰块中若含有汽泡,冰熔化后,液面是上升还是下降?②冰块若浮在盐水中,冰熔化后液面又如何变化?

5.教师综合点评

在教学中,教师的综合点评要有“点睛之笔”,重在思路的点拨,方法的归纳与比较.

三、实施“学生讲题教学法”需要

注意的问题

1.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情趣,并且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要注意用鼓励性语言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及时认可,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注意“例题”的选择与编拟

“学生讲题教学法”最适合例题的教学.“例题”必须具有“典型性”、 “代表性”和“挑战性”.

3.注意摆正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

在“学生讲题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以引导、点评为辅,切忌本末倒置.

总之,通过多年的实践,“学生讲题教学法”已经渗透到我的物理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原来在数学的概念里,并不存在纯粹靠天吃饭的运气,任何随机事件的产生都可以用数字衡量其出现结果的概率.当学生发现用数学概念来解释生活现象,许多事情就会呈现出多面与不一样的结果时,他们就会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并乐于钻研.

总之,中职教师可以用情境的、情感的、科学的、实践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就会突破学习的障碍,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猜你喜欢
讲题物理量浮力
撰写解题小反思 促进师生共成长——从数学复习课“讲题活动”谈起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讲题”能力的培育
巧用求差法判断电路中物理量大小
公开课
电场中六个常见物理量的大小比较
神奇的浮力
关于圆盘状物体的几个物理量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