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研究*

2014-10-22 02:05黄绍星桂小琪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27期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

黄绍星 桂小琪

【摘要】 目的:研究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于本院进行急救的80例已确诊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建立一条通路输液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多通路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苏醒时间及常规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临床常规指标及苏醒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的方法更有利于对院前治疗性休克的急救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关键词】 多通路输液; 多巴胺微量泵入; 失血性休克; 疗效研究

由于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休克一般是由于快速、大量的失血得不到补充而造成的[1]。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失血性休克的人数已达60万人,近年来,因外伤和车祸所致的失血性休克患者越来越多,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重、发展快,若不及时应用有效的处理,将会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害[2]。为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单一通路输液的治疗和多通路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的治疗情况来为进一步治疗院前急救中失血性休克提供合理的方法[3]。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本院参与进行院前急救的腹腔实质性脏器破裂且已确诊的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每例患者急救半径在半小时以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试验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9~65岁,平均(38.5±10.5)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8~67岁,平均(39.5±10.5)岁。经检查确定80例患者均是在已初步诊断为失血性休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急救的,均无其他严重疾病史[3]。80例患者均有四肢冰凉,出现重度贫血貌,脉搏细数或摸不清,收缩压≤60 mm Hg、舒张压≤40 mm Hg或测不到,浅静脉塌陷,尿少或无尿。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抢救人员快速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失血性休克,同时对患者的体表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后,试验组:医护人员快速给建立多条静脉通道(2~3条),并用其中一条通路给予多巴胺微量泵入,根据血压等情况随时调整泵入速度和溶度,剩余静脉通路给予快速输入晶体及胶体液;对照组:常规建立1条静脉通道,用试验组相同的方法给予输入液体,液体内不加多巴胺。同时所有患者均应用抢救药物,并对患者受伤处进行简单的包扎,快速补液的同时紧急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抢救[4-5]。上救护车后,利用心电监护仪和血压计等设备监测患者血压、呼吸、血氧量等指标在输入液体和泵入多巴胺前后的变化[6]。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测定比较两组患者到达医院后的血压(M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含量。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心率小于100次/min,

血压收缩压达到90 mm Hg,SpO2为90%,四肢温暖。(2)有效:心率100~150次/min,血压收缩压

60~90 mm Hg,SpO2为70%~90%,四肢温暖或有温暖的趋势。(3)无效:心率大于150次/min,血压收缩压小于60 mm Hg,SpO2小于70%,四肢冰凉[7]。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l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校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经在救护车上抢救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试验组(n=40) 35(87.5) 4(10.0) 1(2.5) 39(97.5)

对照组(n=40) 27(67.5) 6(15.0) 7(17.5) 33(82.5)

字2值 4.2323 0.1050 4.9865 4.9865

P值 0.0402 0.7468 0.0252 0.0252

2.2 两组治疗后常规指标的比较 试验组的MBP、HR、SpO2含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常规指标的比较(x±s)

组别 MBP(mm Hg) HR(次/min) SpO2(%)

试验组(n=40) 90.6±3.6 82.3±6.3 97.1±2.6

对照组(n=40) 87.4±4.3 79.4±5.2 95.4±2.3

t值 1.6643 1.6641 1.6642

P值 0.0002 0.0128 0.0011

2.3 两组治疗后苏醒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苏醒时间(27.98±3.54)min,试验组为(25.35±3.2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75,P=0.0017)。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等交通工具也逐年普及,与此同时外伤和交通事故造成的失血性休克死亡率也呈持续上升的状态。失血性休克不仅会对血液循环造成严重的损伤,而且严重时会引发一系列器官、系统紊乱的发生[8]。失血性休克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心理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在院外急救过程中,由于救护车稳定性差,多巴胺剂量不能掌握。据调查,在既往的院前急救工作中,很少有医护人员能用微量泵使用多巴胺,而只是对患者单纯输液,这样不仅造成患者休克复苏时间延长,同时对各脏器功能损害也进一步加重[9]。endprint

运用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因外伤和车祸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是一种新型的有效方法,多巴胺具有兴奋α、β和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肾脏和胃肠道等内脏器官血管,使失血性休克患者缩短低血压对内脏器官功能损害时间,减少患者的死亡率[10]。且具有价格便宜、无创伤、操作简单易行、不增加患者痛苦等特点,可为患者进一步院内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减少了该类患者的致残和致死率,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1]。因此,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更有利于院前急救中心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本研究中,抢救后,试验组患者中显效35例(87.5%),有效4例(10.0%),无效1例(2.5%),总有效39例(97.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7例(67.5%),有效6例(15.0%),无效7例(17.5%),总有效33例(82.5%)。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的MBP、HR、SpO2的含量,苏醒时间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因此可以看出,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疗效好、起效快,是临床治疗此疾病较为理想的选择[12]。可为患者进一步院内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减少患者的致残和致死率[13-15]。

目前,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是一个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手段,操作方便、效果显著,有很大的临床推广价值。因此广泛推广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进行入进行院前急救治疗失血性休克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孙许宝,方坚,赵秋生.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注射液对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组织代谢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6,11(28):809-810.

[2]李政军,邢向鸾,黄琳.“小容量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成功率、输液量和时间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2,6(34):517-519.

[3]扎西措.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3,7(43):55-56.

[4]赵海鸿.微量泵静脉泵入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32-132.

[5]任末玲,姜秋.多巴胺微量泵注在休克救治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9,35(49):116.

[6]曹志民,张国良,陈治国.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2013,5(15):452-454.

[7]郭慧云,刘向丽,李文香,等.颈外静脉正压留置针穿刺置管在院前急救中抢救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2,22(34):3512-3513.

[8]杨秀文,沈英杰.小容量高渗液在院前急救中对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作用探讨[J].现代卫生医药,2011,3(27):400-402.

[9]傅玉萍,郭建凌,谢雪莲,等.输血输液加温器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卫生医药,2012,2(28):227-228.

[10]任玲.富马酸比索洛尔长期治疗高血压过程中对心脏保护的临床作用[J].中外医疗,2011,2(10):51-52.

[11]薛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64例临床诊治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6(23):711-712.

[12]陈咏梅.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难治性心衰护理中的观察与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88-88.

[13]程永生,陈宇,李冬.钙超载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50-152.

[14]丁彦杰.补液在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1,11(23):532-533.

[15]孙全林,孙冬梅,曾远扬,等.162例急危重症患者实施床旁CRRT技术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56-57.

(收稿日期:2014-03-24)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运用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因外伤和车祸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是一种新型的有效方法,多巴胺具有兴奋α、β和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肾脏和胃肠道等内脏器官血管,使失血性休克患者缩短低血压对内脏器官功能损害时间,减少患者的死亡率[10]。且具有价格便宜、无创伤、操作简单易行、不增加患者痛苦等特点,可为患者进一步院内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减少了该类患者的致残和致死率,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1]。因此,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更有利于院前急救中心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本研究中,抢救后,试验组患者中显效35例(87.5%),有效4例(10.0%),无效1例(2.5%),总有效39例(97.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7例(67.5%),有效6例(15.0%),无效7例(17.5%),总有效33例(82.5%)。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的MBP、HR、SpO2的含量,苏醒时间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因此可以看出,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疗效好、起效快,是临床治疗此疾病较为理想的选择[12]。可为患者进一步院内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减少患者的致残和致死率[13-15]。

目前,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是一个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手段,操作方便、效果显著,有很大的临床推广价值。因此广泛推广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进行入进行院前急救治疗失血性休克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孙许宝,方坚,赵秋生.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注射液对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组织代谢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6,11(28):809-810.

[2]李政军,邢向鸾,黄琳.“小容量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成功率、输液量和时间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2,6(34):517-519.

[3]扎西措.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3,7(43):55-56.

[4]赵海鸿.微量泵静脉泵入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32-132.

[5]任末玲,姜秋.多巴胺微量泵注在休克救治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9,35(49):116.

[6]曹志民,张国良,陈治国.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2013,5(15):452-454.

[7]郭慧云,刘向丽,李文香,等.颈外静脉正压留置针穿刺置管在院前急救中抢救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2,22(34):3512-3513.

[8]杨秀文,沈英杰.小容量高渗液在院前急救中对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作用探讨[J].现代卫生医药,2011,3(27):400-402.

[9]傅玉萍,郭建凌,谢雪莲,等.输血输液加温器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卫生医药,2012,2(28):227-228.

[10]任玲.富马酸比索洛尔长期治疗高血压过程中对心脏保护的临床作用[J].中外医疗,2011,2(10):51-52.

[11]薛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64例临床诊治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6(23):711-712.

[12]陈咏梅.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难治性心衰护理中的观察与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88-88.

[13]程永生,陈宇,李冬.钙超载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50-152.

[14]丁彦杰.补液在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1,11(23):532-533.

[15]孙全林,孙冬梅,曾远扬,等.162例急危重症患者实施床旁CRRT技术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56-57.

(收稿日期:2014-03-24)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运用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因外伤和车祸导致的失血性休克是一种新型的有效方法,多巴胺具有兴奋α、β和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肾脏和胃肠道等内脏器官血管,使失血性休克患者缩短低血压对内脏器官功能损害时间,减少患者的死亡率[10]。且具有价格便宜、无创伤、操作简单易行、不增加患者痛苦等特点,可为患者进一步院内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减少了该类患者的致残和致死率,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1]。因此,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更有利于院前急救中心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本研究中,抢救后,试验组患者中显效35例(87.5%),有效4例(10.0%),无效1例(2.5%),总有效39例(97.5%);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7例(67.5%),有效6例(15.0%),无效7例(17.5%),总有效33例(82.5%)。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的MBP、HR、SpO2的含量,苏醒时间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因此可以看出,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疗效好、起效快,是临床治疗此疾病较为理想的选择[12]。可为患者进一步院内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减少患者的致残和致死率[13-15]。

目前,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是一个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手段,操作方便、效果显著,有很大的临床推广价值。因此广泛推广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进行入进行院前急救治疗失血性休克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孙许宝,方坚,赵秋生.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注射液对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和组织代谢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6,11(28):809-810.

[2]李政军,邢向鸾,黄琳.“小容量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成功率、输液量和时间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2,6(34):517-519.

[3]扎西措.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3,7(43):55-56.

[4]赵海鸿.微量泵静脉泵入多巴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32-132.

[5]任末玲,姜秋.多巴胺微量泵注在休克救治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9,35(49):116.

[6]曹志民,张国良,陈治国.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创伤外科杂志,2013,5(15):452-454.

[7]郭慧云,刘向丽,李文香,等.颈外静脉正压留置针穿刺置管在院前急救中抢救失血性休克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2,22(34):3512-3513.

[8]杨秀文,沈英杰.小容量高渗液在院前急救中对重度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作用探讨[J].现代卫生医药,2011,3(27):400-402.

[9]傅玉萍,郭建凌,谢雪莲,等.输血输液加温器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卫生医药,2012,2(28):227-228.

[10]任玲.富马酸比索洛尔长期治疗高血压过程中对心脏保护的临床作用[J].中外医疗,2011,2(10):51-52.

[11]薛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64例临床诊治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6(23):711-712.

[12]陈咏梅.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难治性心衰护理中的观察与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88-88.

[13]程永生,陈宇,李冬.钙超载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50-152.

[14]丁彦杰.补液在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1,11(23):532-533.

[15]孙全林,孙冬梅,曾远扬,等.162例急危重症患者实施床旁CRRT技术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56-57.

(收稿日期:2014-03-24)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猜你喜欢
失血性休克
高渗氯化钠复合右旋糖酐在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孕产妇生产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护理
宫外孕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护理要点分析
手术室护士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观察
输卵管妊娠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