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治疗与干预研究

2014-10-22 02:36朱水华孔令军彭晶彭星星左小云张艳萍刘芬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27期
关键词:家庭治疗适应性密度

朱水华 孔令军 彭晶 彭星星 左小云 张艳萍 刘芬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多因素作用的精神疾病,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首属环境,家庭因素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1]。有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不良的青少年表现较多的抑郁症状[2]。王延鹤[3]联合两种药物对难治性抑郁症进行了研究收到较好疗效。王建国[4]进行了团体和家庭心理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研究有较好疗效。本文从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患者的家庭功能考虑,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家庭治疗与干预措施进行研究,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抑郁症组:选自2012年9月-2013年12月在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200例,由主治医师以上医师确定诊断。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5];(2)年龄为12~17岁;(3)遵从自愿原则,得到患者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自由退出研究,并保证其获得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权力不受到损害;(4)无严重躯体疾病和有共患其他重性精神疾病、精神发育迟滞、痴呆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的患者;(5)小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抑郁症组再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家庭干预治疗组)和对照组100例(艾司西酞普兰合并一般性支持疗法治疗组),两组疗程均为8周。健康青少年组:选取吉安市3所中学中不同年级的健康青少年200例,入组标准:(1)年龄为12~17岁;(2)无严重躯体疾病;(3)目前精神状况良好,既往无精神病史。抑郁症组与健康强少年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

表1 抑郁症组和健康青少年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性别 例 年龄

(岁) 受教育年限(年)

男 女

抑郁症组(n=200) 104 96 15.4±1.6 9.7±1.3

健康青少年组(n=200) 102 98 15.3±1.8 9.6±1.5

t/ 字2值 0.040 1.757 0.477

P值 0.841 0.080 0.636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性别 例 年龄

(岁) 受教育年限(年) 病程

(周)

男 女

试验组(n=100) 53 47 14.9±1.8 10.2±2.1 14.7±5.5

对照组(n=100) 45 55 15.2±1.4 9.5±1.6 16.1±5.9

t/ 字2值 1.281 -0.541 1.572 -0.976

P值 0.258 0.59 0.121 0.333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治疗开始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予以艾司西酞普兰10 mg/d,整个研究期间不得合并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及情绪稳定剂等,依据病情使用短效苯二氮卓类药以改善睡眠。试验组再根据本研究总结分析出的青少年抑郁症家庭功能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家庭治疗干预方案,由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咨询师对试验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干预治疗,分为个别家庭干预和集体宣教关键点在于讨论家庭干预在治疗中的作用,了解家庭间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改善成员间的情感矛盾,重构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对照组给予一般性心理支持治疗。

1.2.2 研究工具

1.2.2.1 社会人口学资料表 自行编制社会人口学资料表,主要包括青少年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社会人口学资料表。

1.2.2.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 FACESⅡ-CV主要用于评价家庭两个方面的功能:(1)亲密度:即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2)适应性:即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和不同发展阶段而改变的能力[6]。FACESⅡ-CV共有3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分的5级计分方法分别进行统计。该量表经验证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目前在国内应用十分广泛。用上述量表对抑郁症组门诊就诊当日测评一次;健康青少年组是以班级为整体,对来自3所中学不同年级的中学生集中测评一次。用FACESⅡ-CV在治疗前后对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测评。

1.2.2.3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量表 在治疗前、治疗第1、2、4、8周末采用HAMD-17评定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评定以末次HAMD评分的减分率为依据。减分率≥75%为痊愈;50%≤减分率<75%为显效;25%≤减分率<50%为进步;<

25%为无效,总有效=痊愈+显效+进步。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抑郁症组和健康青少年组FACESⅡ-CV评分结果比较 抑郁症组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健康青少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抑郁症组和健康青少年组FACESⅡ-CV评分比较(x±s) 分

组别 亲密度

适应性

实际亲密度 理想亲密度 实际适应性 理想适应性

抑郁症组(n=200) 54.9±8.9 60.8±7.7 46.4±8.1 55.9±6.9

健康青少年组(n=200) 64.7±9.2 67.5±8.4 51.2±8.4 62.4±8.3endprint

t值 -2.834 -2.514 -2.178 -2.418

P值 0.006 0.015 0.033 0.019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13.345, P=0.004),见表4。

表4 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例(%)

组别 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总有效

试验组(n=100) 53(53) 26(26) 9(9) 12(12) 88(88)

对照组(n=100) 36(36) 19(19) 16(16) 29(29) 71(71)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总分的比较 治疗前、治疗第1周末,两组HAMD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两组HAMA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8周末,两组HAMD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2.4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ACESⅡ-CV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实际亲密度和理想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及理想适应性等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变化(P>0.05),见表6。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疾病。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疾病,病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受诸多因素影响。以往均强调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神经生化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个性特点及认知歪曲等。黄庆玲[7]认为青少年抑郁症以心理治疗为主的非药物治疗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近来已逐渐认识到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尤其家庭机能密切相关[8-9]。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合并家庭治疗与干预,疗效显著。

3.1 家庭成员间表达沟通顺畅 本调查FACESⅡ-CV评分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组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健康青少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严重缺陷,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系及表达不畅。这与抑郁症患者家庭动力特征的研究结果相类似[10]。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矛盾和冲突较多,患者成功体验较少,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家庭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交流,增进成员间相互关照和信任[11]。本研究通过家庭治疗与干预措施,患者家庭内部情感联系及表达沟通顺畅,青少年抑郁症内心矛盾和冲突减少。

3.2 建立了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得到家庭的支持较少。这与朱先文等[12]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研究结果类似。张旭静等[13]认为家庭成员的互动和态度影响精神疾病的发展及病程。王继堃等[14]认为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可能影响其家庭功能,良好的社会支持可能有助于帮助抑郁症患者恢复家庭功能。因此本研究在用药物治疗同时时针对家庭功能缺陷的家庭进行家庭心理治疗与干预,达到了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增进家庭各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3.3 提高了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 本研究利用针对性家庭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家庭心理治疗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得分较治疗前都有明显的提高(P<0.05);较采取一般性支持疗法的患者在治疗后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有明显改善(P<0.05);总体疗效优于采取一般性支持疗法的患者。

3.4 不足 目前国内家庭治疗服务认同度低、专业需求较少、资源缺乏[15]。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较小,样本来源单一,只集中研究短期内心理治疗对抑郁障碍症状及家庭功能的改善。今后可对长期的疗效及家庭功能的改变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参考文献

[1]罗凯,何璐娜,尚进,等.大庆中小学生抑郁障碍及其家庭环境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85-87.

[2]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

[3]王延鹤.帕罗西汀合并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2):143-145.

[4]王建国.团体和家庭心理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2):1443-1445.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7-89.

[6]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101.

[7]黄庆玲.青少年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12,44(33):3554-3556.

[8] Keiter G I,Miller I W.家庭机能与重性抑郁症[J].田志红,译.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2):89.

[9]刘枫,何炜杰,张秀花.家庭功能状态对抑郁情绪的心理影响[J].中国校医,2003,17(5):423.

[10]李瑾.抑郁症患者家庭动力特征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846-1850.

[11]郭伟,严冬梅,杨涛.家庭干预辅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1):62-64.

[12]朱先文,陆燕英.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96-97.

[13]张旭静,史占彪,徐夏菲,等.双相障碍患者家庭功能及亲密度适应性情况调查[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23):2592-2594.

[14]王继堃,赵旭东.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及家庭功能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2011,21(3):149-151.

[15]姚进忠.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6):140-144.

(收稿日期:2014-04-11)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t值 -2.834 -2.514 -2.178 -2.418

P值 0.006 0.015 0.033 0.019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13.345, P=0.004),见表4。

表4 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例(%)

组别 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总有效

试验组(n=100) 53(53) 26(26) 9(9) 12(12) 88(88)

对照组(n=100) 36(36) 19(19) 16(16) 29(29) 71(71)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总分的比较 治疗前、治疗第1周末,两组HAMD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两组HAMA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8周末,两组HAMD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2.4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ACESⅡ-CV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实际亲密度和理想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及理想适应性等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变化(P>0.05),见表6。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疾病。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疾病,病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受诸多因素影响。以往均强调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神经生化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个性特点及认知歪曲等。黄庆玲[7]认为青少年抑郁症以心理治疗为主的非药物治疗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近来已逐渐认识到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尤其家庭机能密切相关[8-9]。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合并家庭治疗与干预,疗效显著。

3.1 家庭成员间表达沟通顺畅 本调查FACESⅡ-CV评分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组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健康青少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严重缺陷,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系及表达不畅。这与抑郁症患者家庭动力特征的研究结果相类似[10]。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矛盾和冲突较多,患者成功体验较少,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家庭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交流,增进成员间相互关照和信任[11]。本研究通过家庭治疗与干预措施,患者家庭内部情感联系及表达沟通顺畅,青少年抑郁症内心矛盾和冲突减少。

3.2 建立了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得到家庭的支持较少。这与朱先文等[12]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研究结果类似。张旭静等[13]认为家庭成员的互动和态度影响精神疾病的发展及病程。王继堃等[14]认为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可能影响其家庭功能,良好的社会支持可能有助于帮助抑郁症患者恢复家庭功能。因此本研究在用药物治疗同时时针对家庭功能缺陷的家庭进行家庭心理治疗与干预,达到了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增进家庭各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3.3 提高了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 本研究利用针对性家庭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家庭心理治疗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得分较治疗前都有明显的提高(P<0.05);较采取一般性支持疗法的患者在治疗后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有明显改善(P<0.05);总体疗效优于采取一般性支持疗法的患者。

3.4 不足 目前国内家庭治疗服务认同度低、专业需求较少、资源缺乏[15]。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较小,样本来源单一,只集中研究短期内心理治疗对抑郁障碍症状及家庭功能的改善。今后可对长期的疗效及家庭功能的改变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参考文献

[1]罗凯,何璐娜,尚进,等.大庆中小学生抑郁障碍及其家庭环境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85-87.

[2]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

[3]王延鹤.帕罗西汀合并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2):143-145.

[4]王建国.团体和家庭心理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2):1443-1445.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7-89.

[6]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101.

[7]黄庆玲.青少年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12,44(33):3554-3556.

[8] Keiter G I,Miller I W.家庭机能与重性抑郁症[J].田志红,译.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2):89.

[9]刘枫,何炜杰,张秀花.家庭功能状态对抑郁情绪的心理影响[J].中国校医,2003,17(5):423.

[10]李瑾.抑郁症患者家庭动力特征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846-1850.

[11]郭伟,严冬梅,杨涛.家庭干预辅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1):62-64.

[12]朱先文,陆燕英.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96-97.

[13]张旭静,史占彪,徐夏菲,等.双相障碍患者家庭功能及亲密度适应性情况调查[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23):2592-2594.

[14]王继堃,赵旭东.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及家庭功能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2011,21(3):149-151.

[15]姚进忠.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6):140-144.

(收稿日期:2014-04-11)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t值 -2.834 -2.514 -2.178 -2.418

P值 0.006 0.015 0.033 0.019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13.345, P=0.004),见表4。

表4 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例(%)

组别 痊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总有效

试验组(n=100) 53(53) 26(26) 9(9) 12(12) 88(88)

对照组(n=100) 36(36) 19(19) 16(16) 29(29) 71(71)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总分的比较 治疗前、治疗第1周末,两组HAMD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两组HAMA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8周末,两组HAMD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2.4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ACESⅡ-CV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实际亲密度和理想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及理想适应性等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变化(P>0.05),见表6。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疾病。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精神疾病,病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受诸多因素影响。以往均强调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神经生化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个性特点及认知歪曲等。黄庆玲[7]认为青少年抑郁症以心理治疗为主的非药物治疗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近来已逐渐认识到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尤其家庭机能密切相关[8-9]。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合并家庭治疗与干预,疗效显著。

3.1 家庭成员间表达沟通顺畅 本调查FACESⅡ-CV评分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组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健康青少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严重缺陷,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系及表达不畅。这与抑郁症患者家庭动力特征的研究结果相类似[10]。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矛盾和冲突较多,患者成功体验较少,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家庭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交流,增进成员间相互关照和信任[11]。本研究通过家庭治疗与干预措施,患者家庭内部情感联系及表达沟通顺畅,青少年抑郁症内心矛盾和冲突减少。

3.2 建立了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研究提示抑郁症患者得到家庭的支持较少。这与朱先文等[12]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研究结果类似。张旭静等[13]认为家庭成员的互动和态度影响精神疾病的发展及病程。王继堃等[14]认为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可能影响其家庭功能,良好的社会支持可能有助于帮助抑郁症患者恢复家庭功能。因此本研究在用药物治疗同时时针对家庭功能缺陷的家庭进行家庭心理治疗与干预,达到了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增进家庭各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3.3 提高了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 本研究利用针对性家庭心理治疗对青少年抑郁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家庭心理治疗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得分较治疗前都有明显的提高(P<0.05);较采取一般性支持疗法的患者在治疗后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有明显改善(P<0.05);总体疗效优于采取一般性支持疗法的患者。

3.4 不足 目前国内家庭治疗服务认同度低、专业需求较少、资源缺乏[15]。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较小,样本来源单一,只集中研究短期内心理治疗对抑郁障碍症状及家庭功能的改善。今后可对长期的疗效及家庭功能的改变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参考文献

[1]罗凯,何璐娜,尚进,等.大庆中小学生抑郁障碍及其家庭环境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85-87.

[2]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

[3]王延鹤.帕罗西汀合并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2):143-145.

[4]王建国.团体和家庭心理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2):1443-1445.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7-89.

[6]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101.

[7]黄庆玲.青少年抑郁症的非药物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12,44(33):3554-3556.

[8] Keiter G I,Miller I W.家庭机能与重性抑郁症[J].田志红,译.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2):89.

[9]刘枫,何炜杰,张秀花.家庭功能状态对抑郁情绪的心理影响[J].中国校医,2003,17(5):423.

[10]李瑾.抑郁症患者家庭动力特征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846-1850.

[11]郭伟,严冬梅,杨涛.家庭干预辅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1):62-64.

[12]朱先文,陆燕英.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96-97.

[13]张旭静,史占彪,徐夏菲,等.双相障碍患者家庭功能及亲密度适应性情况调查[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23):2592-2594.

[14]王继堃,赵旭东.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及家庭功能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2011,21(3):149-151.

[15]姚进忠.国内家庭治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6):140-144.

(收稿日期:2014-04-11) (本文编辑:蔡元元)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庭治疗适应性密度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家庭治疗对躯体化障碍临床效果的干预研究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国内外青少年药物滥用家庭治疗的研究回顾与反思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家庭治疗在社区戒毒中应用的理论探讨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精神疾病家庭治疗5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