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塑德”的实践与研究

2014-10-24 13:08郑晓建
新课程·上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美术欣赏美育德育

郑晓建

摘 要:美术欣赏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时,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知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美术学科承担着传统审美教育、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欣赏课的特点,在教学中将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结合。

关键词:德育;美育;美术欣赏;高尚的情操

美术鉴赏课程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开阔学生文化知识视野、健全人格、发展个性,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使其在思想上形成质的飞跃,提高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独特的教学优势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觉得在教学环节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彩的教学内容,合理的教学设计

美术欣赏课中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教学中,教师要理顺教学思路,把握住课堂灵魂,让学生喜欢上美术欣赏课,期待着上美术欣赏课。教学中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应当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上好美术课。美术欣赏课中涉及的名家作品较多,欣赏部分所占比重大,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能够带来视觉上的直接感受,在制作幻灯片过程中采用音乐和名画欣赏相结合,结合与课堂内容有所联系的一些活动等,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例如,《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节课,首先让学生观看亚洲大象“帕亚”的作品和它作画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用课件展示金农、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等四位艺术家的自画像,通过画家对自我角色的定位来引导学生对美术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自画像可以表达作者对于自身角色的认同和对自我认知的程度,以此拓展学生思维。再次,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可以传递人的情感和反映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把德育的相关内涵挖掘出来。而且,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引申到作者创作的背景和表达的主题,把德育知识在不知不觉中结合到教学中,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也体会到不同作品的内涵及传递的情感。

二、整合民族艺术资源,融入地方资源

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雕塑、工艺设计和书法、摄影、建筑艺术等。在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宝库里,蕴藏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有直观上的感受外,还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德育融入教学。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节欣赏课时,教学中将泉州本土的开元寺、东西塔、老君岩、洛阳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和景点引入课堂,成立泉州地方资源调查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考察、收集资料,形成调查报告。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它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需要我们去珍惜、去保护。同时,学生也掌握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构思、美学价值、丰富的文化是无价之宝等知识点,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审美情趣,开阔了视野。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了解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优秀的艺术传统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欣赏课中,从作品的内容及主题进行分析、讲解,结合作品创作过程及历史背景的介绍,穿插一些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趣事、故事等内容,很自然地将德育融入美术作品的欣赏。如,《群马图》是1940年徐悲鸿欣闻抗日战争鄂北大捷时创作的,反映了画家对当时抗日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无比欢欣的心情。他画的马,几乎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前三匹昂首竖耳,似有警觉,后一匹低头吃草,姿态各异,静中有动,透出一股内在的力量,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由于画家熟悉马的解剖,粗细有别的浓墨线条,精练准确地画出马的形体结构,浓淡不同的墨色寥寥几笔渲染出躯体的明暗起伏,这种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显示写实艺术之美的表现,加强了马的体积感,成功地刻画了形象,传达出作者的强烈情感,在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令人振奋的感觉。教师在分析美术作品时,帮助学生理解画家们在作品中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反映了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时代精神,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三、人格魅力塑造高尚的情操

马克思说:“艺术是一种实践——精神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艺术家塑造美、表现美的过程,是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过程。艺术家正是因为具有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才有可能对生活中具体的形象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产生优秀的作品。如,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凯绥·柯勒惠支毕生为了人类的进步进行斗争。鲁迅先生曾高度称赞她说:“在女性艺术家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柯勒惠支之上。”并将她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对我国的版画艺术发展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在她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妇女儿童为题材的作品。画家满怀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刻画了他们的悲惨生活和反抗斗争。在她的作品《面包》这幅画中,两个孩子拉着母亲叫喊着饥饿,而母亲又没有吃的给她的孩子,那种凄情惨景已跃然纸上,画面上母亲的形象虽然只是一个背影,但她那痛苦欲绝的心情,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了。珂勒惠支一生的创作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在描述了社会底层不堪的生活状态的同时,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在时代的变革中精神的无助迷茫,珂勒惠支笔下的妇女常常将孩子拥在怀中或护在臂弯里,虽然母亲们的力量无法永远地护住孩子,但母亲的关爱却是孩子永远的安慰和生存的勇气,画家正是从这一角度理解自己的创作,她的作品才有如此厚重的暖意,让后代人感动。

美术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真实地反映生活,并高于生活,给人以教育。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是有机地与审美教育结合,有意识地渗透。在中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很大。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也要因材施教,当教师分析某一优秀作品时,要介绍历史状况、艺术观念,也要对艺术家的人格魅力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德育因素的发掘和培养,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用艺术家的人格魅力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形成高尚的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教师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加强德育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在教学中把德育贯穿始终,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德育内容,明确德育的目标和重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及课后拓展内容,使课堂的德育理念得到延伸发展,使德育理念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美术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尹少淳.美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美术欣赏美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