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论述文重要句子的含意

2014-10-24 10:52周重阳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西施答题乡土

周重阳

所谓“重要句子”,在论述文本阅读中,指的是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具体来说就是以下几种句子:结构复杂、理解时容易出现误解偏差的长句、难句;能统摄全文或某一段的中心句,或是能表明作者某一观点态度的段落关键句;能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或脉络层次的语句;结构复杂、内涵丰富、句意含蓄、表达上富有特色、利于考查考生逻辑思辨的句子。

那么,我们如何来答题呢?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关键词语。

一般情况下,重要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含意。比如,2014年湖北高考《艺术与中国社会》第7小题的D项中,“担负具体功能”错,原文说礼乐分别构成秩序条理、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其意义是抽象的。“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也有误,原文说礼乐是社会的柱石,涉及的范围广,只有“人生里面的礼乐”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我们抓住了“秩序、条理、和谐、团结力”这些抽象的词语,稍加分析,即可发现“担负具体功能”是错的。

二、分析句子结构。

针对结构复杂而含意(信息)较难理解(提取)的句子,我们可先分析其结构,将句子划分为若干层次,逐层理解其含意,然后辨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意图;如果各层次间属于并列关系,则可以综合其内容,形成答题要点。如《西施亡吴之谜》一文对“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句理解的四个选项:A.西施和杨贵妃都是美人计的宠儿。B.西施和杨贵妃都是皇帝的宠妃。C.吴国之亡,安史之乱,皆缘于女祸。D.西施和杨贵妃都在历史上留名。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前后是类比关系,意思是“唐明皇的出奔”是因为杨贵妃,“吴国之亡”是因为西施,两个王朝的衰亡,皆因为女人,所以,答案只能选C。

三、分析句子位置。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还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不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是解题的前提条件。有一点必须牢记,那就是面对高考设置的理解统领句或总结句,必须慎而又慎地确定答案所在的区间范围,切不可疏忽大意,造成答案要点的遗漏。如2013年湖北高考《乡土本色》的第6题: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要理解“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含意必须分析这句话的位置,它位于文章开头,属于总起句,因而答题区间应是全文。B项中“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错,原文说“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D中说“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而原文第三段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则把被动变为主动,都与“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背道而驰。

四、分析句子修辞。

针对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必须要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有时受论述文本写作意图和思想内容的制约,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意图、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如果是比喻句,一定要理解喻体的含义并找到比喻的对象(本体);如果是引用,必须要清楚引用句子本身的含义,然后找到作者引用此句话的论证目的。

比如2011年湖北高考《中国建筑的“文法”》第7题的D项: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这句话把“彩画作做法”比作“文法”,显然,“彩画作做法”所使用的“漆料”肯定是构成建筑“文章”的“语汇”,所以,通过分析修辞,能准确无误地把握句子含意。

五、分析表达意图。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句子,带有明显的鉴赏性质,在答题的时候要切记从多角度鉴赏,起码是从正反、你我或褒贬等几个角度来思考。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为:首先利用题干本身的指定和暗示语,确定答题区域,或是利用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向下或向上延伸确定答题区域。然后根据命题材料和问题的不同,提炼表述语言。主要有三种措辞方法:一是“照抄式”,原文有完全合适的语句,把它抄过来就可以了;二是“选组式”,把文中词句略加组接即成答案;三是“自撰式”,即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这个题目多以主观题形式出现,但湖北卷多年没有再考,这里恕不赘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中国传统社会,因采取中央集权制,事无大小,悉听朝廷号令。所有法律辞章,必须划一。此在工业革命之前,交通通讯诸技术未曾发达之际,实有多数不合实际之处。因此皇室威权,虽广泛无涯,但其行政技术低劣。政治之安定,并非经常在法律及经济上求改革;而有赖于支持儒家思想,由家族社会之安定性所促成。此种措施,实与西洋诸国近世纪保障人权、支持私人财产、允许市民自治种种措施大相径庭。因此“重农抑商”纵非中国朝廷能经常维持之政策,亦必为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西洋诸国资本主义之发展,有赖于尊重私人财产之绝对性,并认为此绝对性高于皇权,甚至高于传统之道德观念。其司法权之独立,即由法庭保障此绝对性。

明代统治中国跨14世纪至17世纪,此为西欧诸国近代国家社会形成及资本主义发展之际。中国政府则在此时期巩固其中央集权明代集权,例如洪武之税收政策,全以谷物为基干,各衙门所用人役,在宋代王安石变法时,即收代役钱,在明初又全部改为现身服役。永乐虽派遣郑和下西洋,但对民间海舶,则极力取缔。1404年则令民间海船,悉改为平头船,以防止泛海,《明律例》亦定民间私造二桅以上大船,私自泛海者处斩(见《大明会典》),凡此多端,其重点在保持全国经济之平衡,以维持政治之统一。

(黄仁宇《从〈三言〉看晚明商人》)

下列关于“‘重农抑商纵非中国朝廷能经常维持之政策,亦必为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工业革命之前,交通通讯诸技术未曾发达之际,实有多数不合实际之处,因此中央政府采取了集权制。

B. 明代中国法律的重点在保持全国经济之平衡,以维持政治之统一,恰恰说明了“重农抑商”纵非中国朝廷能经常维持之政策,亦必为社会发展之必然趋势。

C. 明代政府在14世纪至17世纪时期之所以能巩固其中央集权,是因为“重农抑商”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D. 永乐皇帝1404年令民间海船,悉改为平头船,以防止泛海,《明律例》亦定民间私造二桅以上大船,私自泛海者处斩。

A(因果颠倒且与题干句意无关,原文意思是中央政府采取集权制,在工业革命之前有多数不合实际之处。解答本题可以抓重点词语“纵非……亦必”、“维持政策” 和“发展趋势”,BCD三项均体现了这一点)

猜你喜欢
西施答题乡土
猪肉西施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古代美女西施身上的真真假假
《庄子说》(十三)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