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模因“礼”异域传播的模因论解读

2014-10-25 05:48张艳云杨春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礼学异域模因

张艳云 杨春红

(西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一 模因理论

(一)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理论基础上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指出:文化领域中存在一种复制因子,叫做模因(meme)。他认为模因是和基因相对应的一个文化进化 概念,基因通过DNA存储和传递生物信息使生物得以不断进化,而模因通过内容表征存储和传递文化信息使人类文化得以不断发展。模因是指“被模仿的东西”,任何东西只要通过模仿而被传递,它就可以算作是模因,所以,信息、观念、物质实体或行为等均有可能成为模因。

(二)模因与翻译的关系

英国学者彻斯特曼在《翻译模因》一书中, 首次将模因论引入到翻译研究。翻译就是通过不同语言载体的互相转换实现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递。从模因论的角度看,翻译过程可以看作将源语模因以译文为表达方式向目标语模因传播的过程。原文是承载原作者思想和文化背景的模因综合体,译者将它们翻译出来,首先需解读源语模因并被感染,成为这些模因的宿主,再用目标语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编码,以另一种载体传播源语模因。因此,成功的翻译判断标准应该是:模因的新载体(译文)能使新的宿主(译文读者)通过转换过的语言(目标语)成功解码这些模因,使源语模因由此变成译语模因而得到传播。

二 “礼”负载的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就号称“礼仪之邦”,崇尚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说古代周公制礼作乐,从此礼就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我国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十三经,其中三经是关于礼的,由此可见,礼在儒家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而且礼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治国根本。

“礼”的初文为“豊”,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的“豊”字,即为一面鼓和两串玉的象形白描。在古代举行祭祀仪式时,必须要有用做祭品的贵重物品,也必须的奏乐,而在先民看来,物莫贵于玉,乐莫重于鼓,击鼓奏乐,捧玉奉献,无疑是最高、最神圣的仪式。因此便有了“豊”字的构形思路。

“礼”字在诞生之初,实际上是动词,本义是“敬神”。许慎《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就是说礼的本义是“履”,指举行仪式,祭神以求福的行为。《辞海》中对礼的解释为:1.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2.为表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3.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4.礼物。5.古书名。可见《辞海》对礼的解释比较宽泛和全面。

“礼”,与“仁”互为表里,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儒家倡导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中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学”思想是儒家思想核心之一,孔子在继承“周礼”的基础上,将“仁”、“礼”结合,建立了“以仁释礼”的政治思想体系。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实质内容和价值源泉,是人之为人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孔子本身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

三 文化负载模因词“礼”英译的模因论解读

译文是原域模因适应异域文化发生变异在异域文化进行传播的关键阶段,《论语》中模因“礼”,能否在异域文化土壤环境中实现成功变异,从而引起异域环境宿主的注意,是“礼”模因在异域环境能否完成模因传播周期的关键。

(一)文化负载词“礼”模因传播图式

根据Henrik Bjarneskans等人对模因的生命周期的研究,模因有着与寄生虫相似的生命周期。模因存在于其载体(vector)如话语,文章,图象,电邮,可观察的行为或石板上等的阶段,称为遗传阶段。为了生存与繁衍,模因必须进行传播(transmission)。当潜在宿主(host)通过读到文章或听到信息时对模因进行解码,模因此时被激活并感染新的宿主,这就是模因的解码(decoding)、感染(infection)阶段。而后模因又重新编码(coding)于另一新载体继续通过传播感染更多的宿主。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礼”模因存在于其载体——中国典籍的阶段,称为遗传阶段。当潜在的特殊宿主即译者通过阅读中国文化典籍,并对其中的核心文化因子进行解码,整合融入到译者的认知结构体系中,从而实现模因“礼”的感染阶段。译者在对源域模因解码感染阶段的过程中,保留了模因“礼”最核心的模因复合体,同时在核心模因复合体上附着了异域文化相通的模因文化因子,实现了“礼”模因在异域环境中的变异。变异后的“礼”模因以译文这一新的载体在异域文化环境中重新进入遗传阶段,进一步感染、同化异域读者,开始其在异域文化中的传播周期。具体传播图式如下:

(二)理雅各译本中“礼”英译的模因论解读

理雅各是英国著名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二十多年潜心研究和翻译儒家经典,完成“四书五经”的英译工程,书名为“中国经典”,1861年第一卷问世,包括《论语》《大学》《中庸》。《论语》译本中理雅各根据不同的情景对礼做了不同的翻译,其中主要被译作propriety或rules of propriety.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第三·三)

The Master said,“If a man be without the virtues proper to humanity,what has he to do with the rites of propriety? If a man be without the virtues proper to humanity, what has he to do with music?”(Legge,l 86 l:155)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si”,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第八·二)

The Master said,“Respectfulness,without the rules of propriety, becomes laborious bustle; carefulness, without the rules of propriety, becomes timidity; boldness, without the rules of propriety, becomes insubordination; straightforwardness,without the rules of propriety, becomes rudeness.(Legge,l 86 l:208)

根据《21世纪大英汉词典》,propriety 的释义如下:1、适当;适宜;合宜;正当 2、正当的行为;礼貌 3、礼节;礼仪;行为的规矩4、 [古语]特殊的性格;怪癖 5、[废语]私有财产。根据《基督宗教外语汉语神学词典》,propriety的释义如下:特征;适宜,合宜,适当,妥当;礼节,行为规范,此词源自拉丁文的“proprius 固有的、私人的、特色的、特性的、特征的”,指某种事物具有特色的状态。在神学信仰的层面上,指天主圣三内的天主父、子、圣神三位中,某一位独有的特殊之处。可见propriety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西方社会中所承载的最基本的文化信息也是指礼节、礼仪和行为的规范。中国汉字“礼”是儒家文化“礼学”的物质载体,它所承载的“礼学”模因的外延要宽泛深刻的多,但异域文字“propriety”却携带了“礼学”模因最基本的信息。作为异域文化中“礼学”模因的新载体,propriety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礼”模因的基本要素,同时凭借其附带的西方流行基督模因文化因子,完成了“礼”模因在异域文化土壤中的变异,更好地吸引异域读者。变异后的“礼”模因和源域的“礼学”模因相比,所指的视域有所变化,但其附着的相通基督文化因子能使目标语读者产生共鸣,吸引异域宿主的注意,开始“礼”模因在新环境的传播。异域文字载体“propriety”虽然不能传达中国“礼学”模因所包含的全部文化信息,却让初涉异域环境的“礼学”模因更好的吸引、感染了异域宿主,让外国读者开始慢慢深入理解来自异域的文化因子,这对于中国经典跨域文化传播的初始阶段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模因理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而提出的文化进化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模因”,任何东西只要通过模仿而被传递,它就可以算作是模因。《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礼学”思想是儒家思想核心之一,随着《论语》译本在国外的传播,其核心文化因子——模因“礼”在保留其原域基本模因复合体的同时,吸纳异域文化场的相通因子,借助异域语言载体(译文)成功实现了异域文化的传播。

[1]Chesterman, 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Benjamins,1997.

[2]Dawkins, Richard.The Selfish Ge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蔡艳艳.说文解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4]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5]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6]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1-209.

[7]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理雅各(英译),杨伯峻(今译).四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9]马萧.从模因到规范一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述评[J].广东外语贸大学学报,2005,(3):53-56.

[10]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3):38-44.

[11]王玉鼎.汉字文化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礼学异域模因
宋元明礼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论朱子实用礼学思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
《乡党图考》的《论语》学和三礼学贡献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异域寻踪
异域寻踪⑦
异域寻踪⑧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