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尔:传承于草原深处的古老乐种

2014-10-27 07:12苗幼卿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器乐宫廷蒙古

苗幼卿

阿斯尔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原察哈尔境内)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器乐曲总称,是蒙古族一个古老乐种。这种器乐曲通常是以马头琴、四胡、三弦、笛子、火不思等乐器合奏,用于较大型的礼仪性活动或婚庆、宴请等场合侑酒助兴、增添喜庆气氛;同时还适于雅托噶(即蒙古筝)、三弦等不同乐器的独奏、重奏,主要流行并分布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及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

阿斯尔的名称由来

作为一种民间器乐曲的总称,阿斯尔的形成与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蒙古族人民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阿斯尔系蒙古语,本义为楼阁、宽大帐篷或建在大门之上的房屋。因旧时锡林郭勒地区的贵族阶层每逢重大宴请或举办较隆重的庆典活动,都要请当地的民间乐手坐在“阿斯尔”里演奏民间乐曲助兴。久而久之,民间也沿袭效仿,凡遇喜事,有条件者都会请乐师来演奏一段,故习惯上把在这一特定区域(或场合)里演奏的民间乐曲统称为阿斯尔,把来这里演奏的乐手们名之为“阿斯尔沁”或“帐篷艺人”。

阿斯尔是纯民间的,曲调亦有多种,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于史无记载至今尚无定论。但从历代民间艺人的口碑中佐证,最早出现阿斯尔这一乐曲名称的是《阿都沁·阿斯尔》,其产生与阿都沁·苏鲁克旗的成立有关。据记载,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清政府将察哈尔蒙古部按照满洲建制,重新划分为左翼四旗、右翼四旗,统称为图嘎旗。后为了战时需要,能及时满足军需供给,清政府又从图嘎旗中抽调了大批住户成立了一个专管畜牧饲养的旗叫“阿都沁·苏鲁克旗”,地点在原察哈尔八旗中心地带的“商都达布森淖尔”(一称“乌莫黑达布森淖尔”)一带。自此以后,阿斯尔在该旗兴盛起来。据考证,流传下来的阿斯尔都起源于《阿都沁·阿斯尔》,或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发展起来的。

元代宫廷宴乐的活化石

作为蒙古族古老乐种,阿斯尔这种演奏形式可以追溯到元代,是元代蒙古宫廷宴乐的遗存。据史书记载,元代蒙古族就有一种器乐合奏,用胡琴、筝、浑不思(火不思)、琵琶等乐器演奏。其乐曲分为大曲、小曲和回回曲三类。大曲有《哈八尔图》《畏兀尔》《蒙古摇落四》《答剌》(即《白翎雀》)等16首;小曲有《阿林捺》《阿山水花》《哈尔火失哈赤》《削浪沙》等12首;回回曲有3首,即《伉里》《马黑某当当》和《清泉当当》。其中,大曲中的《白翎雀》在当时最负盛名,该曲作者系元世祖时教坊乐工硕德闾。元人陶宗仪在其《辍耕录》中评此曲“始甚雍容和缓,终则急躁繁促,殊无有余不尽之意。”此曲还曾作为琵琶、筝等弹拨乐器的独奏曲被广泛流传。当时,建在今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开平府元上都,已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草原都城。上都宫廷在宴飨宾客、节日聚会、狩猎、祭祀等重大事项中,都伴以音乐活动。其中,不乏器乐合奏。对此,元人周伯琦在《近光集》卷一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于是上盛服御殿临观,仍张大宴为乐,唯宗王、戚里、宿卫、大臣前列行酒,余各以所职叙坐合饮,诸坊奏大乐,陈百戏,如是者凡三日而罢。”元代器乐合奏所使用的乐器与我们现在演奏阿斯尔时所用的乐器基本相同。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随着元朝政权的消失,部分民间及元代宫廷乐师流入草原,将这种蒙古族乐器演奏形式一代代传了下来。如今,阿斯尔已成为研究元代蒙古族宫廷宴乐的“活化石”。

阿斯尔是蒙古族独有的器乐文化现象,不仅延续了蒙古民族古老的宴乐特征,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自清代以来北方弦索乐在草原地区的盛行与发展。它所体现出的音乐价值、史学价值和民俗、审美价值,使这种器乐合奏不仅成为蒙古民族重要的音乐遗产,也成为人类音乐文化的重要财富。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秉承

猜你喜欢
器乐宫廷蒙古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蒙古靴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新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传播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蒙古正式废除死刑
宫廷古法白米饭
“病”友们的宫廷大戏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