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教育事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4-10-27 05:28李昕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建筑师建筑设计形式

李昕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设计与装饰艺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高校建筑教育事业的机遇与挑战

李昕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设计与装饰艺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就建筑而言,我们正处在人才供求的两极时代.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大,就业竞争加剧;另一方面许多高端职位供不应求,社会呼唤创新人才.为了破解高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供求矛盾,通过对3种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脱节现象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矛盾的根源是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进而提出现代建筑师需要具备将各类专门化知识通过有效整合,使多学科知识适用于总体设计思路的能力及方法,以便于在日新月异的建筑事业中接受挑战.

供求;建筑教育;实践;能力;方法

在2005—2007年,笔者对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进行了考察.在考察建筑事务所时,听得最多的抱怨就是太缺少建筑方案设计师.但同时却发现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建筑学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工作.还有些建筑事务所仅青睐于“海归派”设计师.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目前,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正以令人叹为观止的高速进展,并且已事实上连续成为世界建筑业发展的热点与焦点.伴随着大量楼盘病毒般的扩散,情绪亢奋的国外设计师潮水般地融入国内,并在异常的引进策略推波助澜之下,设计了为数不少的极具争议的“试验性建筑”或“新建筑”.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人才供求的两极时代: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大,建筑领域的竞争渐趋白热化;另一方面许多高端职位供不应求,社会呼唤创新人才.这种巨大的反差,预示着当代中国建筑事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造成这些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何在?建筑应该是什么?我们该什么办?笔者通过以下3个方面的现实分析,简要论述基于当代建筑发展大环境下的现实需求与教育脱节的反差状况,探讨当下建筑实践及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压力与挑战.

1 “功能主义”教育机制下知识与实践的分裂

“现代主义”旗帜下的“功能主义”,如今早已洗心革面,换成了更有市场的“功能表现主义”.但现代主义不仅在设计思想上从“功能”出发,更要求在建筑形式上表达出“功能”这个概念.这对于讲究实效,把“省钱”挂在嘴边的现在中国人来说,功能主义的市场还是相当可观的.

原本建筑的功能是非常多样的,后来逐渐被简化和抽象.对于这个问题,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论述得十分充分.他认为现代主义的建筑功能设计是功能之典型化——同一性与象征性过程.“……也许就是从构成这座建筑的各种随心所欲的功能中.抽象出那种最根本、并会在将来继续起作用的功能.”[12]据此创造出所谓典型建筑和“标准”建筑.“功能”的抽象化、典型化与类型化,形成所谓建筑的标准和设计的范例.功能被总结与抽象之后的建筑形式,呈现僵化与呆板的特征.所以,尽管当代中国的楼市在速度上日新月异,但格局依然“板式”依旧.

打开当代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基础性教科书,不难发现,国内很多教材还是10年前的版本.据一位国内资深教授所言,当代中国的建筑教育体系中,建筑设计的入门多数始于“建筑功能”[2].所谓设计课,通常侧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的建设规范.大都围绕《建筑设计资料集》来讲述有关建筑知识和经验,很少涉及“建筑形式”自身的生成问题,把“建筑功能”视为“正统”由教师灌输,而将“建筑形式”视为艺术创作,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摸索与感觉.或者说,多数教育者潜在的思想前提仍然是“形式随功能”.于是,教育与现实脱节,高校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可避免的出现分裂.

2 建筑形式上过度模仿西方而疏于自身开拓

在建筑知识体系中,建筑形式的教育,无疑是建筑实践环节上重要的一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位普通高校大学生,已具有能力接触并理解各种媒体引介的观念,比如后现代主义(图1)、解构主义(图2)等.这些观念多数在批判所谓现代主义的单调、呆板与千篇一律的形式基础上,从人类历史、社会、文化价值上探讨建筑形式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直接被分入高校任教.因此,建筑设计的提高,从一个极端又跨入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形式”是“表意”的符号,设计的关键是寻求建筑之外的需要表述的意义、思想、观念.这种倾向的本质和特征与“功能主义”无疑都是在讨论建筑生成的目的性问题,但却忽视形式自身的构成问题.尽管有关建筑专业基础课也在讲述形式的构成知识,诸如建筑材料、结构与构造学等,但却极少训练学生的建筑形式构成能力.形式能力的缺乏导致“词”(形式)无意或“词”不达意.不仅仅是学生作业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当前中国建筑实践的普遍现象.

图1 后现代主义建筑Fig.1 Postmodernism building

图2 构建主义建筑Fig.2 Constructivism building

值得强调的是我国一直以来没有像东邻日本那样真正扎根于本民族的探索,提出了新陈代谢与共生论等即具有民族特色又与国际前沿设计无缝衔接的先进理论.而是在引进国外创作理论的基础上,从我国的传统视角和语境上进行再解读、注释、引用等[3].久而久之,无论实践还是教育环节,出现创造力匮乏与个人能力薄弱等问题.国内建筑师创造力薄弱是个不争的事实,有待我们花很长时间去研究以探寻新出路.

3 复杂工种交叉时代给国人带来的巨大压力

在工业化革命之前的漫长年代,建筑师(或匠人)全面负责建筑的设计、结构、施工和装饰等各方面的工作,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所处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设计出有个性和反映时代特征的杰作.这些产生于控制全局的建筑师之手的建筑作品,一般在形式、结构、功能和经济效益方面都能达到最佳平衡.但这种平衡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被彻底打破.

三次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发展对建筑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某些方面为建筑师创作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而在另一些方面却又给他们带来了限制.比如:不计其数的新型建材,各种人工通风、空调、采光设备和先进的施工技术、机械的出现,使建筑师们能够实现从前被认为是“乌托邦”的方案和设想.但新的规划条例、环境保护法规、市场竞争机制对建筑的经济性的要求,以及大型设备,工业化预制构件和施工体系等因素,都给建筑师的创作自由带来了束缚.这种现象在当代中国尤其明显.并不完善的教育机制与翻天覆地的楼盘开发,对比的如此明显,几乎让所有当事者应接不暇.在国内,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可以直接接手数十万平米的小区规划和超大建筑群的设计,相比所谓外国建筑师在国内所做的“实验性建筑”[45]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今天,建筑师们往往需要在平等的地位上与经济师、工程师打交道.在这种形式下,为了避免失去传统的对建筑创作的控制权,从“乐队指挥”的地位转到“协调人”的角色上,建筑师们不得不放弃一部分领域,而把重心放在适应自己特长的领域,以便加强竞争能力.于是,这无疑再次给高校建筑教育提出更高的难度,更深的课题.

4 结论

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有效的环境整体,即一个由许多相互关联的环境分体系形成的整体.所以,设计者在开始处理建筑诸方面的问题时,必然希望在形成和处理总体方案时,着眼于相互有关的各主要的学科关系.但是,与总体考虑的必然效果相反,建筑学学生往往是通过学习诸多繁琐的具体课程——包括基本构件、历史、形式生成及其有关的具体设计和施工要点来学习设计知识.这种方法假设学生自己会返回去发现怎样把各部分结合成整体.但不幸的是,这种假设很少会实现,因为学习的模式和建筑设计思路的自然流程相反.一个设计者的实际设计经验模式与学习技术知识的模式之间如此地不协调,将使学生难以在设计思路形成的阶段应用这些技术知识,最终导致“形式追随功能”或是单纯的“形式操作”——技术、功能、意义,形式被曲解、割裂.低年级建筑学学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特别强调了如何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但是,网络条件下,急剧增多的技术信息资料以及由此而必须进行专门化学习的加剧.其结果是现在的许多建筑和工程的学生没有学会怎样将他们的专门化教育应用到具有问题的复杂事物中.专门化学习使学生们特别擅长于解决一些明确交给他们的确定的问题,但是他们常常不能分析一个复杂的系列问题,不会区分基本问题和细节,也不能形成处理它们的分阶段的计划.设计者需要具备将专门化知识用于总体设计思路的能力,即多角度的控制力,这种能力对建筑师和工程师(或者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创造性的相互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而要获取这种能力,架构一种合理的设计方法或是一种内在机制就变得十分必要.

[1] 刘先决.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林同炎.结构设计的概念与系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 彼得·艾森曼.编码重写:圣地亚哥的设计过程[J].傅刚,译.世界建筑,2004(1):23-25.

[5] 贾倍思.型合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colleg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LI Xin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Decoration,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As for architecture,we are at the polarization of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On one hand,finding and keeping a job for a college stud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employment competition is being aggravated.On the other hand,the demand for talents for high-level posts exceeds the supply,the society calls for innovating talents.In orde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architectural students,through analysis of 3 detached appearance of social demand and college educatio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ource of contradiction is the huge gap between students'knowledge struc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Based on that,it puts forward that modern architects should possess the ability and method to integrate various specialized knowledge to be suitable for general design thought in order to accept the challenge in changing construction business.

demand and supply;architecture education;practice;ability;method

D 631.15

A

2095-3550(2014)01-0060-04

2013-09-16

李昕,男,江苏徐州人,建筑师,讲师,硕士.

E-mail:413286431@QQ.com

(责任编辑:陶红林)

猜你喜欢
建筑师建筑设计形式
胖胖的“建筑师”
小议过去进行时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当建筑师
建筑设计的困惑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