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课外”之妙 探“实践”之趣

2014-10-29 17:42郭四化
中学课程资源 2014年7期
关键词:课外实践课外高中地理

郭四化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将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完成学生的全面认知,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课外探索、认知、实践的价值和意义。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应重点抓好扩大地理课堂,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创新地理课堂,构建合作学习的模式;走出地理课堂,培养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激活地理课堂,实施思想教育行动四大环节。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实践 四大环节

地理作为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与现实和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仅仅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课本之外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上为环境忧心忡忡,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又没有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理念。这种传统的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关于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扩大地理课堂,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局限于教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乎“纸上谈兵”,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无法将地理课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拓展地理课堂,拓宽地理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理论到课外实践的跨越。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相关内容时,作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掌握相关的要领。比如结合所在地的地缘、地貌,再结合相关的资料开展研究,了解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再比如了解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了解地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国的地震带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的成因是怎样的?中国有哪些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结合空白的中国政区图,填写上山脉并标注名称。如以下图表:

通过以上图和表可以看出中国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扩展了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创新地理课堂,打造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也会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点“捉襟见肘”,学生无法全面“施展”。而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博采众长,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从教材到生活实际的迁移与发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例如,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时,作者引导学生小组到图书馆、本地博物馆或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了解如何判断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类型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学生合作小组通过实践整理出以下两份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

“二战”前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迁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学生合作小组结合上述两个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进行探讨,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人口迁移反映的是社会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迁移表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有的学生则提出对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应对,在战乱时期,人口迁移是一种被动的迁移,是被迫的,是社会的倒退,而到了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往往是经济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灵活的学科,所谓“知识在课外”,书本之外,有着更多的地理知识等待学生去挖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自身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学生被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当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点,运用创新手段,积极拓展知识网络。

比如针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来研究,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普通居民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这些实践报告收集起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发现,其实书本上的知识点正是现实生活的呈现,深层的地理知识都蕴藏在实际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课堂,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教书育人需要教书与育人同时进行,而一直以来,很多教师过分重视教书,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平时也较忙碌,所以在育人方面,教师无暇顾及。而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课外,进而实施思想教育行动,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全面整合。

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到当地的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开展实践活动。比如作者曾带领学生举办“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学生小组到当地的公园捡垃圾,宣传环保低碳的意识和理念,促进了学生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而且尝试提出一些关于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建议等。通过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让地理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这门学科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才能让学科改革绽放绚丽的花朵,才能让教学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将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完成学生的全面认知,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课外探索、认知、实践的价值和意义。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应重点抓好扩大地理课堂,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创新地理课堂,构建合作学习的模式;走出地理课堂,培养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激活地理课堂,实施思想教育行动四大环节。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实践 四大环节

地理作为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与现实和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仅仅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课本之外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上为环境忧心忡忡,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又没有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理念。这种传统的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关于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扩大地理课堂,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局限于教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乎“纸上谈兵”,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无法将地理课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拓展地理课堂,拓宽地理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理论到课外实践的跨越。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相关内容时,作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掌握相关的要领。比如结合所在地的地缘、地貌,再结合相关的资料开展研究,了解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再比如了解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了解地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国的地震带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的成因是怎样的?中国有哪些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结合空白的中国政区图,填写上山脉并标注名称。如以下图表:

通过以上图和表可以看出中国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扩展了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创新地理课堂,打造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也会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点“捉襟见肘”,学生无法全面“施展”。而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博采众长,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从教材到生活实际的迁移与发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例如,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时,作者引导学生小组到图书馆、本地博物馆或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了解如何判断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类型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学生合作小组通过实践整理出以下两份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

“二战”前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迁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学生合作小组结合上述两个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进行探讨,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人口迁移反映的是社会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迁移表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有的学生则提出对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应对,在战乱时期,人口迁移是一种被动的迁移,是被迫的,是社会的倒退,而到了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往往是经济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灵活的学科,所谓“知识在课外”,书本之外,有着更多的地理知识等待学生去挖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自身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学生被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当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点,运用创新手段,积极拓展知识网络。

比如针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来研究,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普通居民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这些实践报告收集起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发现,其实书本上的知识点正是现实生活的呈现,深层的地理知识都蕴藏在实际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课堂,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教书育人需要教书与育人同时进行,而一直以来,很多教师过分重视教书,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平时也较忙碌,所以在育人方面,教师无暇顾及。而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课外,进而实施思想教育行动,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全面整合。

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到当地的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开展实践活动。比如作者曾带领学生举办“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学生小组到当地的公园捡垃圾,宣传环保低碳的意识和理念,促进了学生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而且尝试提出一些关于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建议等。通过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让地理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这门学科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才能让学科改革绽放绚丽的花朵,才能让教学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将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完成学生的全面认知,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课外探索、认知、实践的价值和意义。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应重点抓好扩大地理课堂,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创新地理课堂,构建合作学习的模式;走出地理课堂,培养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激活地理课堂,实施思想教育行动四大环节。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外实践 四大环节

地理作为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与现实和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仅仅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课本之外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上为环境忧心忡忡,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又没有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理念。这种传统的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关于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扩大地理课堂,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局限于教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乎“纸上谈兵”,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无法将地理课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拓展地理课堂,拓宽地理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理论到课外实践的跨越。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相关内容时,作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掌握相关的要领。比如结合所在地的地缘、地貌,再结合相关的资料开展研究,了解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再比如了解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了解地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国的地震带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的成因是怎样的?中国有哪些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结合空白的中国政区图,填写上山脉并标注名称。如以下图表:

通过以上图和表可以看出中国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扩展了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创新地理课堂,打造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也会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点“捉襟见肘”,学生无法全面“施展”。而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博采众长,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从教材到生活实际的迁移与发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例如,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时,作者引导学生小组到图书馆、本地博物馆或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了解如何判断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类型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学生合作小组通过实践整理出以下两份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

“二战”前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迁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学生合作小组结合上述两个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进行探讨,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人口迁移反映的是社会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迁移表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有的学生则提出对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应对,在战乱时期,人口迁移是一种被动的迁移,是被迫的,是社会的倒退,而到了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往往是经济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灵活的学科,所谓“知识在课外”,书本之外,有着更多的地理知识等待学生去挖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自身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学生被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当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点,运用创新手段,积极拓展知识网络。

比如针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来研究,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普通居民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这些实践报告收集起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发现,其实书本上的知识点正是现实生活的呈现,深层的地理知识都蕴藏在实际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课堂,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教书育人需要教书与育人同时进行,而一直以来,很多教师过分重视教书,轻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平时也较忙碌,所以在育人方面,教师无暇顾及。而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课外,进而实施思想教育行动,促进教书与育人的全面整合。

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点,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到当地的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开展实践活动。比如作者曾带领学生举办“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活动,学生小组到当地的公园捡垃圾,宣传环保低碳的意识和理念,促进了学生对环保问题的重视,而且尝试提出一些关于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建议等。通过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让地理这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高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未来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这门学科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才能让学科改革绽放绚丽的花朵,才能让教学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猜你喜欢
课外实践课外高中地理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