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县域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2014-10-31 01:15王力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适应性县域指标体系

王力

县域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成为极其关注的问题。由于公路建设涉及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将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以保证公路建成后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

县域公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先行产业。在当前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县域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的研究势在必行。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己经向着现代化水平迈进,因而要让县域公路运输能够更好地发展、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就必须充分分析区域县域公路运输发展的现状。也就是说,县域公路运输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吻合同步协调,必须及时对现状公路网建设状况做出准确评判,使公路网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

一,构建评价指标的原则

适应性评价目的是通过对比县域公路运输系统的供给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对县域公路运输的需求状况、对比不同时期县域公路运输的发展水平以及影响产业发展水平的若干要素,以便正确认识县域公路运输的供求平衡状况、综合绩效和资源配置效率状况、县域公路运输能否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判定县域公路运输系统发展水平是否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提出有效提升适应性的对策建议,提高县域公路运输发展水平。根据县域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内涵,构建县域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指标是综合反映区域经济现象某一方面情况的物理量,可用代表性参数的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来表示。评价指标的确定,是整个评价系统的共性问题,也是影响结果的关键所在,对于县域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适应评价,主要应针对公路建设的规模、结构、布局、发展与经济协调状况。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应能够确定地反映出县域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相关的各方面特征。

系统分析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县域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和各个方面的指标,并且要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所以,必须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

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有理论根据,并能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及空间和时间上充分反映路网的技术特征和内在功能。

可操作原则。评价指标应能定量计算或具体地定性描述,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分析的影响和效益要保证其可度量性。目前尚不能定量的或无法定量的影响和效益要进行定性分析。因此,定性分析内容要力求具体准确,具有可操作性。

实用性原则。为保证评价工作的方便与效率,指标设置不宜过于繁琐。在坚持评价指标全面性、客观性条件下,确定的指标力求简练,含义清晰明确,便于应用操作,具有实用性。

稳定性原则。某个指标对其相关的变量呈现出高度敏感性,即当其相关的变量有微小扰动时,该指标值将会有较大波动。显然,这样的指标的目标值将难于确定,则认为其稳定性较差。

有效性原则。构建县域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的指标体系时要以定量指标为主,并且其指标数据都可以从行业相关统计资料中获得,以便于纵横向比较,保证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得到值得信赖了政策和策略。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筛选评价指标

县域公路运输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因此县域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由多个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应该能够反映各个方面的适应程度,对其运行状态和运行效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按照“木桶理论与破窗理论”的观点在县域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中的应用,县域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主要问题最终可以转化为公路规模、发展、运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问题可以转化为将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对公路网的结构、功能、规模、布局、发展速度、可持续性及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与之对应的评价指标。

一般讲,指标体系设计者要不片面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性,设计指标体系包含了所有影响因素;要不指标体系过少,以致无法反映问题的所有影响因素。前者固然能包括了所有影响因素,其技术得出的评价结果往往较接近实际,然而评价指标体系过多、指标的重复性,造成计算量太大和工作繁琐;若只一味的片面讲究选择较少指标,自然无法包含所有影响因素,又会造成评价结果欠缺全面性、失真,甚至出现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得出谬论。因而在实际中,并非评价指标越多越好,评价指标越少也不尽然越好,关键在于是否以尽量少的评价指标在评价中能尽可能的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价问题的本质。一般原则应是以尽量少的“主要”评价指标运用于实际评价,同时兼顾“次要”的评价指标,尽可能的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价问题的实质。具体采用权数判断法。

三,评价指标的评述

经济系统指标体系。人口,反映区域人口总量指标;GDP,反映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指标之一;第三产业产值占 GDP 比重,反映区域经济结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优化程度;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比重,即固定资产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后劲;工业产值,在我国,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的发展带动县域公路运输的发展。

公路系统指标体系有公路网供需匹配度、公路总里程、干线公路比重、公路网连通度、周转量饱和度、公路里程对 GDP 的弹性系数、公路建设资金满足度、公路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公路绿化里程率等。

四,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总体适应性评价

主成分分析方法及步骤。对于县域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的,从而得出区域历年公路建设和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主成分分析方法把多个相关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无关的综合指标(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且同时使这几个综合指标能够尽可能全面的反映原问题的绝大部分的信息量,又克服了各类指标种类繁多的弊端和相互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的不足。主成分综合评价法就是将多个相关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无关主成分,而后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将主成分得分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总得分也就是综合评价值。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步骤:原始数据是收集与整理——标准化处理——利用SPSS 软件计算,得出各主成分的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以累积贡献率超过85%来提取主成分,将主成分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加权平均得出综合评价值。

在研究关于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常常会增大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因此人们自然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尽量涉及的变量较少却能得到较多的信息量。主成分分析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理想工具。(主要分析众多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主要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相关指标转化为少数几无关的综合指标,且这几个少数指标能反映问题的实质。由于县域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评价指标较多且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高,用全部指标固然全面但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较好的解决了问题,又达到了理想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交通运输局)

地址:山东省莱芜市嬴牟西大街19号任伟伟收

手机:15666286815

猜你喜欢
适应性县域指标体系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