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舆情引导

2014-10-31 08:30徐超袁玉鹏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舆情班级院校

徐超 袁玉鹏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情绪宣泄和意见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面对这一新形势,高职院校要加强新媒体的知识教育,搭建新媒体平台,对新媒体加以利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

当今时代,新型传播媒体不断涌现并推陈出新,微博、社交网站、微信、来往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正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重要大众媒介,为社会公众的情绪宣泄和意见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为90后,他们被称为“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他们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非常强,而且热衷于通过新媒体了解信息,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表达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空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以及大学生班级建设来说既有积极作用也同样有消极影响,因而如何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新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舆情的表现

高职大学生成长环境更加复杂,思想活动日趋复杂,影响因素日趋多样,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责任感降低、劳动意识淡漠、道德规范缺失等问题,同时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利益诉求等普遍增强。其网络舆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舆情群体的隐匿及相似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是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文化基础差,学习困难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卑心理较重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弱,集体现念、组织纪律性差;轻德育,重智育;轻集体,重个人有;轻奉献,重索取;轻奋斗,重享乐等,网络自然而然的成为他们个人情绪和压力的宣泄渠道,新媒体如QQ、微信、社区论坛等由于和学生的智能手机功能比较契合,上网方便,为青年人提供了充足的“个人空间”,他们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来宣泄感情、进行交流、释放压力,使他们能够进行个性化表达、交流,从而获得了非常广阔的交际空间。

第二,网络舆情内容的复杂和多变性。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内容有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有情感交流,又有学习交流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但是高职学生具有有从众心理,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世界里,学生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或者干预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立即进行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高职学生涉世未深,看事看物的分辨和鉴别能力不是很强,容易被误导。

第三,网络舆情的自由及交互性。互联网是非常开放的,学生通过互联网有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可以通过网络对社会时事热点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当前高职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利益维权意识等普遍增强,但是有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一些网络言论又缺乏理性,感性和情绪化的成分较多,甚至个别学生把互联网当做情绪的发泄场所,通过新媒体的相互感染,情绪化言论极有可能发展成危害性的舆论。

第四,网络舆情影响的广泛和突发性。高职学生中有的学生政治责任感不强,对社会不良现象或者学校的一些涉及利益诉求的工作口头抨击的多,高职大学生人手一机,宿舍普遍联网,所以高职学生网络舆情影响的范围非常广泛,一件极小的事情都可能引起巨大的舆情回应。

二、新媒体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信息获取的无主控性,导致网络舆情导向难度增加。智能手机和便携式上网设备的普及,使得高职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通过新媒体来获取信息,新媒体如手机信息报、微信、来往、陌陌、网络电视媒体等,它们为青年学生熟悉和利用。在新媒体下,网络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无主控,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随意、自由,不良信息也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中传播,高职大学生往往缺乏对信息的常识性、客观性判断,容易对虚假信息、网络谣言、色情文化等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工作网络舆情导向的难度。

获取信息缺乏调控机制给思想引导带来影响。新媒体信息量非常丰富,但其所呈现给青年学生的信息也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一些庸俗、功利的文化和思想得以在高职学生中传播,新媒体具有的虚拟信息传播途径以及受众分布的广泛性增加了对舆情网络监管、网络预警的困难,从而使得网络舆情的导向工作非常困难,也给高职院校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挑战。

传统工作方法与内容需要创新。新媒体的出现实际上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更广阔的平台。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环境下下,飞信、微信等在传播信息中有形式活、速度快等无可比拟的优势。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应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搭建学生工作网络平台,积极探索建立新媒体集群,积极探索如何让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将积极、健康的思想迅速、生动地传递到青年学生。

三、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

加强新媒体知识教育。通过班团会、报告会等形式,对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利弊开展全方位的剖析,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新媒体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自觉抵制新媒体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架构自己的认知体系,树立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学会独立思考,进而促使大学生能够合理使用、科学利用新媒体,促进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

搭建新媒体教育平台。完善“网络班级”,不断丰富内涵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设“网络班级”平台,拓展服务学生新途径。笔者所在的学校开通了“润岫网”网络学生工作平台,为全院班级建设了“网络班级”,构建起以班级为单位、覆盖全体在校生的多层次、网状、自主化学生教育管理系统,建立班级网页,设置了班级及学生电子档案、班级事务处理和公示、网上班集体活动、班级信息互动、虚拟社区、学习园地、互帮互助等版块,构建了智能化、网络化、集成一体化的宣传教育平台、信息公开平台、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和动态化学生成长信息平台,发挥了网络团结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功能,校园网络环境不断优化,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校园文明和谐程度不断提升。二是建设思政教育工作的移动平台。通过建立学校的微信平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社会热点等各类信息,随时随地和全天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可能,推动学生工作的各项教育引导工作线上线下同步实施。三是努力建设团学工作信息传播与思想引领的新媒体集群,分层次分类型开展思政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完善校园播电台。随着高校新闻媒体的发展,广播作为校园传统媒体,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学校最新发展动态的重要窗口,也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校园广播台,只有节目内容丰富,事实性强,实现微博、短信互动等,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广播电台成为贴近师生生活、引导健康思想、倡导进步文化的媒体平台。

加强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不仅需要政治强、业务精、能力强,而且需要熟悉学生、精通网络知识。其次高职院校还需要精心打造一支正规化、精英型的学生干部队伍,选拔培养一批校园“网络意见领袖”,通过新媒体收集网络舆情,定期组织开展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引导等专题培训,提高其舆论引导能力,适时开展“文明上网”等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引领校园网络舆论。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山东省日照市烟台北路16号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天润楼320房间徐超收

手机:15963827552

猜你喜欢
舆情班级院校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