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美丽中国水利基础

2014-11-04 08:39
中国生态文明 2014年4期
关键词:节水水资源文明

□ 陈 雷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美丽中国水利基础

□ 陈 雷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纵观古今中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水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论述,精辟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建设水生态文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中华民族在长期治水实践中,既积累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宝贵经验,也留下了违背自然、破坏自然的惨痛教训。近年来,水利部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水情,认真总结治水实践,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努力探索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的水利可持续发展道路,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不断强化。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按照国务院意见要求,逐级分解红线指标,目前已覆盖全部省级、地市级行政区和80%的县级行政区。启动53条重要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年度考核开始实施。二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在全国开展了100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200个省级试点,2007年~2013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61立方米降到94.3立方米(按2000年不变价计),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75提高到0.523。三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面提速。加快推进坡耕地改造、清洁小流域治理等水土保持建设,启动实施华北、新疆等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积极开展生态脆弱流域综合治理,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流域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恢复。四是水资源统一调度成效显著。黄河连续15年不断流,黑河东居延海连续10年不干涸,精心组织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三峡水库向中下游补水、引江济太、引黄济津、引黄济冀入淀、珠湘赣等流域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等应急调水工作,确保了重点地区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五是城乡水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启动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农村河塘整治与水系连通力度不断加大,河湖水域岸线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稳步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六是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得到加强。水生态文明立法工作加快推进,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七大流域综合规划等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印发出台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文件,组织编制了一系列水生态文明的工作方案、评价指标和技术指南。

尽管近年来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要看到,我国基本水情特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十分复杂,治理工作极其艰巨。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现实的紧迫要求,也是长远的战略任务。

第一,从建设美丽中国看,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性的重要支撑。山川秀美关键在水,建设美丽中国关键也在水。当前,我国水领域呈现出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愈加突出。水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制约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重安全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从源头上治理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从人民群众需求看,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普惠性的民生福祉。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生产发展息息相关,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享有清洁卫生水源、人水和谐优美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三,从经济转型升级看,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先导性的战略举措。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用水方式比较粗放,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浪费并存,生态脆弱和开发过度并存,污染治理和超标排放并存。我们必须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水资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相适应,推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

第四,从水利改革发展看,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局性的重大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条件深刻变化,传统的水利发展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为水利改革发展注入了新内涵、提出了新任务。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中央的部署要求,加快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粗放用水方式向集约用水方式转变,从过度开发水资源向主动保护水资源转变,推动水利走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建设水生态文明需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治水思路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强烈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为做好水利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也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治水思想为指导,自觉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个领域,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生态文明之路。

建设水生态文明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切实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二是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规范各类涉水生产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着力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好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兼顾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着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四是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根据各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开展试点和创建工作,探索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辐射带动流域、区域水生态的改善和提升。五是坚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六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行动。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形成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使建设水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

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节水优先,着力强化“三条红线”管理。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从源头上拧紧水资源管理的阀门。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工业节水减排技术改造,大力推广节水生活器具,切实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推动建立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把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占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二,围绕涵养水源,着力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和修复。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步伐,积极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加强地下水监测和超采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落实河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行河湖分级管理,定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强化河湖水域保护。积极发展水电清洁能源,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家园”、“海绵城市”。

第三,推进河湖连通,着力增强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重点推进规划确定的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支持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按照兴利服从防洪、区域服从流域、电调服从水调的原则,优化完善主要江河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全面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

第四,夯实基础支撑,着力抓好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集中力量有序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夯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在重大农业节水工程方面,突出抓好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大力实施东北节水增粮、华北节水压采、西北节水增效、南方节水减排等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着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在重大引调水工程方面,强化节水优先、环保治污、提效控需,统筹做好调出调入区域、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用水保障,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在重点水源工程方面,强化水源战略储备,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着力构建布局合理、水源可靠、水质优良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在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方面,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控制性枢纽工程和重要蓄滞洪区建设,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在大型灌区建设工程方面,在东北平原、长江上中游等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地区,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第五,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加大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力度,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水权配置体系,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构建全国和区域性水权交易平台,探索水权流转实现形式。大力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积极发挥水价在节约保护水资源中的杠杆作用。推动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协商机制,推动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

三、建设水生态文明需要社会参与、全民行动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组织领导、监督考核和宣传教育,广泛汇聚全社会力量,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注重上下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各部门之间密切合作、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确定水生态文明规划目标、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完善体现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着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的工作格局。

二是注重法治推动,加强制度建设。以健全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快形成有利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水生态环境,推动形成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三是注重科技驱动,夯实技术支撑。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深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资源演变趋势、水资源要素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方式方法、流域生态需水和河湖健康评估方法等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关键技术或工艺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实现主要控制指标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

四是注重试点带动,搞好先行先试。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评估验收和总结推广工作,切实发挥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上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尽快形成符合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五是注重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传播水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水、惜水、爱水、护水、亲水的浓厚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携手并肩、凝心聚力,共建山川秀美、人水和谐的美好家园!

(作者系水利部部长)

猜你喜欢
节水水资源文明
水资源(部级优课)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请文明演绎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漫说文明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