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地,大作为

2014-11-07 10:14刘玉琴林云志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小班化班级课文

刘玉琴+林云志

小班化教育从设想到实践,任重道远。因为小班化不仅仅是改变班额,重点在于学校内在的如教育理念、思想、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学校的管理机制、模式的创新。也不只是教室的设施设备的更新和教室布置的变化,更是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的全新构建。和所有的教育实验一样,小班化教育也是从形式的改变入手,以量变促质变,进而达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武汉市硚口区义烈巷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校情,现成的小班化模式不能盲目效仿,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以达到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平稳过渡,和谐统一。所以,围绕如何构建小班文化、提高小班化教育质量、构建小班教学模式等方面,义小展开了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际的小班化教育实践。

对于清楚学校以往辉煌,并渴望再次受到公众瞩目的武汉市硚口区义烈巷小学(下简称“义小”)的36名教职工来说,这一天已然到来。

5月13日至15日,武汉市硚口区小班化实验学校在区初教科科长刘翠华的带领下来到广州,参加第四届大中华地区小班化教育研讨会。5月15日下午,义烈巷小学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在大中华地区小班化教育论坛上作经验交流,校长曾贵利《优化课程 发展每一个》的报告,赢来掌声一片。

曾经的省级教科研强校,在沉寂了多年后,再度王者归来。不管是多元化的课程研究、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还是别出心裁的班级文化建设,无一不昭示着:义小人重新找到了让自己大展拳脚的方式——立足校情,开展小班化教育。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老旧促狭的小巷,年代久远失修的危房,巴掌大的操场,365名学生,农民工子女居多……

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省科研五十强学校、省教改名校……

当这些元素渐渐清晰,形成一个完整的义烈巷小学,是否有不可思议之叹?

不错,这是一个真实的义烈巷小学!

百年老校义烈巷小学位于汉正街首端。随着武汉市旧城区的改造,学校周边社区环境不断变化:原住户陆续搬走,留在这里的,屈指可数。与此相伴的,是流动随迁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大量涌入。

或许,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令人比较振奋的景象,可是,对于一所小学而言,也许是一个灾难性的变化——而且这个灾难在短时间不会消失:学生数从过千渐渐“萎缩”到不到400;生源逐年下降,农民工子女占绝对多数;教师流失严重;家长教育方式粗暴,与学校沟通存在障碍……

似乎,教育中所有的问题都聚集在了这一所摇摇欲坠的小学上,义烈巷小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1年,在武汉市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中,其中一项就是小班化教学,义小人看到了希望。

小班化教学,要求一个班学生不超过25人,否则,教师就会顾此失彼,小班化教学将名存实亡。

一度为学生少而苦恼的义小人没有想到,长期困扰他们的生源问题,竟然会成为改革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过,人数少只是一个前提条件,小班化教学到底是什么?人数减少了,小班化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吗?小班化教学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与以往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观念之中,在探索过程中很容易因刻意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

“分析自身实情+取经”是必要手段。

学校细致分析生源特点,把握学区教育走势;组织教师参观武汉市新洲区的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学校邾城四小,在交流分享中感受奋斗的热情与希望;派骨干教师到小班化教育前线——南京学习经验,考察了多所小班化教育示范校。

通盘考虑后,学校决定将自身优势更充分发挥,提出了“小班化教育”,而非“小班化教学”,这意味着,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德育、教学、科研、管理等,都会更加精细。

义小人对小班化教育有自己独特的阐释:学生为本,适性自主。“适性”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创造适应每一个孩子天性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快乐、健康地成长;“自主”不仅是自学,还包括学生相互教学,根据自身情况自我选择学习内容;“学生为本”的“本”,一方面是“根本”,即一切为了学生;另一方面也是“本体”,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倡导让学生自己走,教师“伴着学生一起前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得不说,上帝在给义小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而能否将窗外风景一览无余,就要看义小人的自我定位。

准确把脉,方可事半功倍

再苛刻的看客也不得不承认,义烈巷小学对自身改革“把脉”很准。

“教什么”与“怎么教”,这是教学离不开的根本问题。如果说我们关注课堂教学改革是怎么教的问题,那么关注课程则是教什么的问题。

对于“教什么”把握不准,“怎么教”“毛将焉附”?

义烈巷小学将课程整合作为小班化教育的突破口。

为了使课程整合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确立把课程整合的研究重心放在对各学科现有学习内容关联面的整合以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这两个方面,并依托学校四、五、六年级三个实验班进行深度研究。

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学校以六年级为试点年级,启动了学校SPE(Study学习;Practice实践;Education教育)之三八唇膏贺卡课程。

通过探寻六年级各学科书本上的知识链,以课程整合的形式深度开发课程资源,串起语文、数学、美术、信息、科学、劳动、班会7门课程:语文课上,回顾自己学过的歌颂母爱的诗文并创作献给妈妈的诗;美术课上,学习贺卡的构图与包装设计;信息课上,制作献给妈妈的电子感恩卡;科学课上,了解制作天然唇膏的成分以及功效;数学课上,利用六年级教科书中“按比例分配”的数学知识计算各种原材料需要多少;而科学、劳动双师课教学,则指导学生认识原材料的特性并制作天然唇膏和贺卡。

将这些重复分散的课程资源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学科联动和资源组合,形成主题单元,构建起一个主题辐射式的课程结构,通过学科间的联合行动使学生能获得更全面的学习信息和更丰富、持久的学习体验。

相对于主题整合,年段整合可循的经验较少。

年段整合是指在不同年段同一学科不同教师的联动。具体这样操作: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一起,围绕一个学习主题,进行互动对话。

比如,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教科书里面学过“家乡”这个话题之后,四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下学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活动设计和自主备课,给二年级的学生讲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带学生游览家乡名胜黄鹤楼。这样的课程整合,不只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还涉及交往、责任、表达、总结等多项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学习,拥有共同的目标和更多元的学习路径。学生努力把自己最好的方面展示给不同年龄的人,甚至让他们能看到“原来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从而对自己现在的行为方式进行有意无意的反思和改进。

课程大致框架初具轮廓,细节问题更需要磨合调整——

由于两三个学时的整合课程要涉及至少5门学科的教师,每位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教师之间的衔接不到位,就会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每个学科、每个学段,甚至每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课程整合后,学段和学科都模糊化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不能在规定的时间达成。

且看义小教师如何应对——

一起备课、一起研讨,反复串课,于是有了课堂上教师们几近完美的配合。

将整合课程纳入校本课程,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并不妨碍目标任务的达成。

义烈巷小学课程改革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改革的强度、改革的雄心以及改革的积极性都表明,学校正进入一个新阶段。

个性的方式,共同的发展

如果说,实施小班化教育是“被小班化”后的“应激行动”,如今,在实施了小班化教育之后,义烈巷小学不再只是回应,而是在根据自己的计划行动。

“计划性”在个性化教学中尤其明显。

本学期,学校进一步开展“适性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要求教师备课前要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备课要体现分层:目标分层即教学目标“量身订做”;提问分层即问题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作业分层即作业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10月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建立“错题档案本”,教师要对学生的错题进行追踪管理。

“双师制”可谓“一箭双雕”。

本学期尝试在体育中将同年级两个自然班合并成为一个教学整体,两位教师授课,一位主教,一位辅助,课中可根据学生差异重新组合授课的教学模式。虽然是一个大教学班,但因为同时有两位教师授课,每个孩子接受教师的个别帮助仍等同于小班,保持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同时又弥补了小班伙伴缺失的劣势。

小班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得益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进一步弥补小班伙伴缺失的劣势,而小班人数少,更加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小组合作学习把握了关键两点:一是教师适时引导,让每名学生都学会倾听,会展示,有机会展示;二是教师提问有层次性,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问题进行回答。

以下是《游天然动物园》教学片断:

(分层学习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读通读顺,将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并进行识记;

2.理清课文层次并思考,课文着重写了哪些动物?略写了哪几种动物?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么?

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自学开始。先自由地读课文,读完之后,学生开始组内交流。组长按照学习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组织回答。)

(生甲将课文中的生词自己圈出并读两遍。)

生丙:你找的词基本都是生词表中的,课文里还出现了一些看似笔画少,但是对课文的表达很有作用的词,比如说:亭亭玉立、庞然大物和满不在乎。

组长:是的。我们不能只看一些难写的字,还要关注对于课文表达有作用的关键词语。我们把四个人找的生词综合一下吧。

(学生开始小讨论,确定需要识记的生词。)

生乙:那我就来说说课文着重写了哪些动物吧。课文先写的是作者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米库米天然野生动物园,然后着重写了长颈鹿、非洲基马猴、河马、大象和狮子,略写了鬣狗、犀牛和黄牛。最后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动物园。

生丙:你说得很全,但是还可以更简洁,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天然动物园的所见所闻,最后写的是作者游玩天然动物园的感受。

生乙:那我就再说一遍,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一行人在导游的带领下游玩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所见所闻,最后表达了游天然动物园的感受。其中,重点描写了长颈鹿、非洲基马猴、河马、大象和狮群;略写了鬣狗、犀牛和黄牛。

生丙:作者将这些动物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是为了重点突出些吧?

组长:同意你的看法。你们还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学生组内提问质疑。)

在这里,每名学生都有自己展示的机会,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加强。在小组长协调下,小组探究讨论积极有序地进行,有效完成课堂目标,并互相对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评价,及时反馈,优化学习效果。

看每个学生怎样获得成功,是观察一个教育改革良性与否的试金石。义烈巷小学以分层备课、双师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教学,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正是从普通学生的成功之道中,我们也许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教育的真正风向。

磨刀不误砍柴工

义烈巷小学的此次小班化教育改革比想象中更加全面彻底。

与很多学校教育改革直指教学不同,义烈巷小学的小班化教育是全面开花,连一贯被列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德育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在此列。

班级文化建设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

小班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关照与张扬,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本身就比较自我,小班教学更强化了这一点,久而久之学生“小我”意识更重。

“迂回战术”依然奏效。

抓班名、班徽,凝聚愿景,在活动中认识班集体;

抓班级公约、班级座右铭,凸现共性,在团队中成长;

抓班级岗位,培养小主人意识,在服务中学会合作;

在班级开展团队比赛,在墙面上开辟“小组评比栏”,以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

没有强调团队意识,但是,集体精神早已悄悄在孩子心中扎根了,这就是“反弹琵琶亦成曲”的魅力。

不过,这对教师的教育机智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林娟老师深有体会。

刚开始接到设计班名的任务时,具体该怎么操作,林老师心里不是很明确,所以在开班会的时候,就直接交给学生自由设计,结果——

一男生设计的班名是“我是小狗熊”,班徽是一只棕色胖熊,因为自己就像小熊一样强壮;

漂亮、喜欢穿公主裙的晨曦设计的班名是“我是小公主”,班徽是一个美丽的公主,因为自己就是妈妈的小公主;

……

不难看出,孩子们都是围绕着“我”来设计的,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不到班级是一个集体。

显然,这次任务是失败的。

第二次设计,林老师进行了“友情提示”:班级不是只有某一个人,还有其他同学,不是只有女生,还有男生,他是20个同学组成的集体,我们设计的班名、班徽要代表全部同学共同的形象。

孩子是聪明的,马上领悟了,于是,有了第二次的惊喜之作——

张妍舒同学设计了爱心小屋,在小屋里有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爱心,她说这些爱心代表全班同学,她希望大家永远快乐;

刘煜黎同学设计的是“亮亮星星”,环绕一圈的星星代表班上每一个同学,每个同学都像星星一样闪亮;

邱越同学设计的是“创新班”,一圈的小芽儿环绕着星星,他说小芽代表全班同学,星星代表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都能创新闪光;

可人设计的是破土而出的小芽,他说故事里讲过小芽很顽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长出来,我们也要像它一样,不怕困难;

……

最后,林老师把集体意识较为明显的设计稿筛选出来作为参选稿,请大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班名、班徽,在评议过程中,学生们再次感知了集体的概念。经过商议,最后大家推选班名为“快乐小芽”,并和林老师一起给予了班徽这样的阐述:参差不齐的小芽代表着全班同学,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身高不同,长相不同,但都像小芽一样不怕困难,破土而出,努力向上长。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大家幸福快乐地成长。

表面上看,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班化教育毫无关系,但实际上,这起到了一个“防微杜渐”的作用——避免班级文化的缺失影响小班化教育进程,同时,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小班化教育有较强的潜移默化作用——只是这一作用被很多人忽略了。而深谙“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义小人,显然眼光更加长远。

没有花哨的宣传语,也没有极端的噱头,但义烈巷小学取得的成绩却让人无法漠视。尽管目前只是在与自身进行较量,但这场改革必将走出这方小天地,在更大的舞台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小班化班级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班级“四小怪”
背课文的小偷
不称心的新班级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
农村学校如何应对小班化
基于专业特色的《数学分析》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