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需要鉴赏

2014-11-07 10:38章磊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理趣边塞边塞诗

章磊

诗歌鉴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而且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编入教材中的诗歌大体可以分为九类:论道说理类、边塞征战类、即事抒怀类、山水田园类、赠友送别类、咏古讽今类、思乡怀远类、写景抒情类、咏物言志类。笔者仅就前三类谈谈鉴赏的一般方法。

一、论道说理类:借象说理,因情言趣

诗歌中的说理一般不是直白的议论,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或事实的叙述来喻理,也就是说,理的表达是同形象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的。鉴赏这类诗歌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

1.注意形与神的结合

形与神的关系其实是描绘的物象和要表达的哲理之间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它借助形象的表达而生发。那么,我们就应该由形悟神,探求诗中包含的意蕴,从而理解其中的哲理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是千古名句,诗人描绘了如下景象:沉舟之畔,千帆竞发;枯树前头,万木争荣。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告诉人们,万事万物不断向前发展,新陈代谢总要继续下去,旧的事物必然会被新的事物所代替。

2.注意情与理的结合

诗人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理趣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情中有理,理中带情。苏轼感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本是词人宽慰自己的几句话,其中却富含理趣: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自古已然,谁都无法改变,世上本来也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类似的情理结合的诗句比比皆是,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

3.注意论与理的结合

诗中的议论常常和形象的描述相结合,而且诗人往往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以显得比较隐晦。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议论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和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而这种哲理是通过对“庐山”的比喻来表现的。我们再来看这样一首绝句“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诗作将哲理完美地融入诗情,比喻手法的运用更是显而易见。我们稍作分析,便可弄清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人才之所以会被扼杀,是因为人才在尚未展露头角前,就已经被那些没有远识的人否定了。

还有一种理趣诗是借诗表现诗人类似禅宗的顿悟或对事理的体察,这样往往能营造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意境。如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云本来给人以悠闲之感,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诗人通过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揭示出心境的闲适,与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边塞征战类:切入时代,找准情感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兴盛于隋代。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开边拓疆,战争频繁,边塞诗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边塞征战类诗歌的鉴赏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从时代特征与创作背景入手

这类诗歌是时代的产物,体现着国运的兴衰。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这样的边塞诗充满着豪迈和勇敢,洋溢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明显可以感受到盛唐之风。到了中、晚唐,虽然诗人仍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诗中已明显弥漫着悲壮和伤感了。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等。到了宋代,由于朝廷积弱积贫,备受外族欺凌,边塞征战诗虽依旧洋溢着爱国热情,但更多的则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比前朝多了许多的凄凉和惆怅。

2.从蕴含的不同情感入手

边塞征战类诗歌的兴起与诗人生活范围的扩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这样的诗歌,内容更丰富,意境更恢弘,或写将士的乡愁,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或反映对帝王贪功的怨恨,或惊异塞外优美的风光等。阅读时,要注意区别每首诗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中,既有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又有丰富多彩的边塞生活,还有边塞怀土思亲的内容,阅读时需仔细辨别。

3.从不同的艺术风格入手

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风格的形成与诗人的性格、思维,尤其是个人修养有密切关系。阅读时,认真研究诗人,做到“知人论诗”,才能品悟出边塞诗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三、即事抒怀类:感因事起,情由境生

所谓“即事”,就是由一点事由生发开来,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杜甫的《月夜》,是诗人在清冷的月夜思念战乱离散的妻子。又如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是由路上逢雨、没带雨具、雨后放晴这样一件小事生发出的不为忧患而动摇,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抒怀”是要探寻诗人由此生发了什么情。这类诗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鉴赏。

1.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弄清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才能准确地体悟诗人抒发的情感。如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亡国身囚、欢梦惊醒的境况中痛忆故国。而同样是身陷囹圄,朱弁的《春阴》却是在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着返乡。引发感怀的事由不同,诗人抒发的感情自然也不一样。

2.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事”和“怀”的结合紧密自然。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是一首写于“安史之乱”后的抒怀诗,引起诗人感怀的不过是一些寻常的事情,可是这些事情中却暗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社会内涵。简单地来看,这首诗不过是写他乡遇故人,表面上似乎有一种“喜”,然而在这样的“喜”后,却蕴藏着深深的“忧”——感时伤怀,忧国忧民。

一般来说,鉴赏这类诗歌的关键是找准事由,把作者生发感情的事由找准了,再结合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考察,便能够梳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理趣边塞边塞诗
梦回边塞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论中唐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多元文化共存的边塞古城:右卫镇
边塞诗概念小考
新边塞诗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