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尺度?真实就是人类最大的尺度

2014-11-07 06:58王晶晶编辑赵立
人物 2014年9期
关键词:马丁老兵展厅

文|王晶晶 编辑|赵立

什么是尺度?真实就是人类最大的尺度

文|王晶晶 编辑|赵立

“能在中国最高的军事展厅里,表达最深切的民间情怀,就是大大地跨了一步。”邓康延说。

展览名称: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展

展览时间:2014年8月30日—2014年9月9日

93岁的伯纳德·马丁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与23岁的自己不期而遇。8月30日,这位前美军上尉来北京参加“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展”开幕式。工作人员用轮椅把他推到一张黑白照片旁,照片中,一名背着行军包的美国军官和一名戴着钢盔的中国士兵站在缅甸丛林里的一条小路上,互相帮忙检验对方枪支。

照片中那个低着头、看不清脸的年轻军官,就是马丁。70年前,他作为美军突击队一员,与中国远征军一起从日军手中抢回缅甸密支那机场,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改变了中国西南的战略形势。如今,这位曾操控电台的老兵的耳朵上,助听器取代了耳机。刚到北京,他在宾馆的洗手间里发现了很多“印度神油”,当年在印度和缅甸见过不少,不过“现在一把年纪也用不上了”。

尽管中缅印战场在整个二战的格局中显得颇为渺小,但在当时,滇缅公路是中国唯一一条国际大通道,武器弹药、器械设备、医疗器械和药品都要经过这条公路运送到中国。1942年,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而中国战场一旦崩溃,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将会全面危急。因此,中美两国决定开辟一条新的陆路通道,中国派出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赴缅作战,为筑路扫清障碍;美国军队担任空中作战、陆地和空中运输,为数不多的美国地面作战部队配合中国远征军行动,马丁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就连策展人邓康延一开始也不知道,这位美国嘉宾原来就是展览中的主人公之一。邀请马丁时,只是因为他是一名去过中缅印战场且尚健在的美国老兵。马丁带来几张老照片,打算捐赠给中国朋友,其中一张居然与陈列在展厅里的照片一模一样,93岁的老人与23岁的上尉这才相逢。

可是,马丁手上的照片是由当年的随军部队美国通信兵团164照相兵连拍摄的,展厅里的照片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4年前,邓康延所在的公司要拍摄一部和抗战老兵有关的纪录片,他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待了22天,寻找当年的影像资料。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把一层一层蒙着灰的老照片翻出来,有的甚至是第一次被打开。在这些无人问津的老照片里,邓康延发现了一段已经失落的记忆。

而在国内,老兵们的这段记忆大多已随着数年的政治运动尘封,对于年轻人来说,它更像是课本上语焉不详的非考试范围知识点。回国后,邓康延的团队整理了这些“国家记忆”,在多个城市巡回展览,他希望借此让国人识来路、知归途。这次在军事博物馆展出的,是其中的400余幅,“能在中国最高的军事展厅里,表达最深切的民间情怀,就是大大地跨了一步。”邓康延说。

展板上每一幅黑白照片背后,都曾有一个有色彩的生命。12岁的上等兵李乐贝(音)曾站立起身连续向日军投掷了两整箱手榴弹,摄影师摁下快门的那一刻,他正仰着头向两名美军联络官炫耀手里的汤姆式冲锋枪。一群中国年轻退伍兵用双拐支撑着失去小腿的身体,他们在康复营地学习新的生存技能—铁匠、编织、木工,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和他们讲话时,摘下了头上的帽子。

还有一些属于温情的记忆,让这些士兵在硝烟中得以喘息。一位年长的中国男子挑着篮子,装着所剩无几的家当回到焚毁的腾冲城里,向路边的一名美军军士借火点燃了香烟;二等兵唐纳德用一间缅甸房屋的木板改造成一个冲浪板,光着上身在丛林的河里快活地滑水;技术军士詹姆士举着钉锤,像击落日军B29轰炸机一样,在墙上留下一片飞蛾残骸,嘴里还嘟囔着:“这就是残酷的战争!”

这些来自正面战场的照片,让观众得以了解中美军人的作战与生活。有人跟邓康延说,展览有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但也提醒他,要注意尺度。“什么是尺度?我觉得任何真实的,就是人类最大的尺度!”邓康延说。

每次展览都会有一个给中美健在老兵寄明信片的活动。史迪威将军的外孙约翰·伊斯布鲁克上校热心地帮忙更新美国老兵的通讯名录。今年6月,他来信说又找到一位93岁的老兵,身体健康,医生允许他出门,可以参加北京的展览开幕式。这位老兵就是伯纳德·马丁,他的名片上至今还印着中美盟军的徽章。

马丁记得,在缅甸丛林中休息时,突然遇到一队中国士兵,脸上带着微笑,伸出手指比出胜利的手势,他们身上的负重是美军的两倍,里面还有炊具,一边走一边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当我们的空投食物丢失或者被抢夺时,真的很感谢他们带了所有的厨房用具,我们只带了背包、三天的补给和一把铲子。”马丁说。

一次,美军突击队进攻一个被日军占领的村庄,早上6点发起进攻,10点接到了中国军队的支援。“我们的军官说,希望中国军队能离我们近一些,否则我们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因为日本军队有800多人,而我们只有200多人,如果没有英勇的中国军人的支援,那场战争的历史可能会被改写。中国士兵是一群非常厉害的丛林战士。没有中国士兵我们是不会成功的,不会!”

整个战争中,马丁的部队伤亡率超过85%,“中国军队保护我们,我活了下来……现在我们穿的夹克、T恤衫、鞋子都是中国制造的……”他笑着说。因为拍摄纪录片,邓康延也接触过很多中国老兵,他们和这个嚼口香糖、戴鸭舌帽的美国老人相比,大多满脸沧桑,而且不敢说话。一同出席这场展览开幕式的,还有98岁的中国老兵赵振英。他曾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还担任过南京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会场警戒工作的警卫营长,见证了受降仪式的全过程。但在“文革”中,因为曾经的国民党军官身份,他被判20年有期徒刑。

赵振英的儿孙并不知道他参加过南京的受降仪式,他觉得自己因为这段“丑历史”才坐牢,因此谁都不想告诉。看到街边戴红袖箍的保安,这位老人一度都有些恐惧。直到几年前,赵振英的故事被邓康延的团队拍成纪录片后,经媒体报道,他才在晚年得到了迟来的尊严。

如今,赵振英坐在轮椅上,声音中依然保持着军人特有的那种洪亮,他说,能亲身经历那个历史时刻,是一生的荣耀。

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被带进了坟墓,或者仍然隐没在乡间。展厅里的最后一块展板上,并排陈列着两组照片。一组照片,是几位依然健在、年逾九旬的中国老兵肖像。另一组,是在印度和缅甸土地上竖起的密密麻麻的中国军人墓碑。

猜你喜欢
马丁老兵展厅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神笔马丁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