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梨园研究

2014-11-10 22:24戴绪亭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0期
关键词:梨园乐曲音乐教育

戴绪亭

[摘 要]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当中,唐代音乐无疑是占据了重要地位。梨园、太常寺、教坊合称为当时大唐的三大音乐机构,可见当时的梨园在唐代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针对唐代梨园的产生、沿革和管理职能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从而从总体上梳理梨园这一重要音乐机构的相关脉络,突显唐代梨园在音乐史上的特殊历史地位,剖析唐代梨园的历史演变和重要历史影响。

[关键词]梨园;乐曲;音乐教育

一、梨园的设立

一般认为,梨园是在唐玄宗开元二年(即公元714年)时设立的音乐机构之一。在《唐会要·卷三十四·论乐》中记载道:“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

需要在此说明一点的是,此处的梨园是专门的音乐机构,有别与此前就已经存在的“梨园”。在唐玄宗之前的“梨园”和音乐实质上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仅是在皇家禁苑中供皇室成员游乐的场所而已。这一点在李尤白先生所著的《梨园考论》(1)中有详细的阐述和论证,在此笔者就不做赘述。总之,与音乐有关的梨园机构是在唐玄宗时期设立一事是确定无疑的。

梨园的设立与当时唐玄宗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精通是密不可分的。具体的其他原因由于史料的缺乏,很难再拿出有力的证据。唐玄宗对音乐的热爱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亲自从太常寺挑选了坐部伎约有三百余人,并且亲自教习,这在古代帝王之中也是实属罕见的。在当时皇帝亲自过问音乐事宜也足见统治者对音乐的重视。

在《资治通鉴》中对唐玄宗设立梨园一事有很好的描述:“上精晓音律,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乐,命右骁卫将军范及为之使。又选乐工数百人,自教法曲于梨园,谓之‘皇帝梨园弟子。又教宫中使习之,又选伎女,置宜春苑,给赐其家”(2)。可以看得出,当时的梨园之中的优伶是从太常寺的坐部伎当中挑选出来的,太常寺是当时主管音乐的重要机构,梨园人员从中挑选也就保证了其中的人员的音乐素养。这其中既有男又有女,他们应该是当时宫廷音乐的代表。

又有《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3)。这些“梨园弟子”直接听命于皇帝,这在音乐史上是不多见的。也足以可见梨园的重要地位。

另外,《资治通鉴·唐纪·睿宗》卷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至天宝中,即东宫置宜春北苑,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自此“梨园弟子”变成了乐工子弟的代名词,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梨园弟子和我们现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当时的时候是指乐工,现在我们一般用来指戏曲从业人员。

关于梨园的内部建制问题,由于现存关于梨园是如何组织的材料十分的少,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少。笔者认为唐代梨园设有梨园使一职,梨园使应该是其管理者中的一员。《旧唐书·卷十二·德宗本纪》记载:“大历十四年五月,停梨园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留者皆隶太常。”。由此梨园使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具体的设置情况还有待考证。至于其他的官职设置由于史料的缺乏还难以给出有说服力的阐述。

笔者还从《新唐书·礼乐志》了解到:“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有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4)。可见唐代玄宗时期的梨园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分别是坐部伎部、宫女部和小部。其中坐部伎部、宫女部人数都比较多,有数百人,而小部只有三十多人。

在梨园弟子的来源中源自太常寺中的坐部伎,数量大约是三百人。笔者认为他们应该是乐工当中的佼佼者,具备相当高的音乐素养。另外,唐代的坐部伎才能和地位在当时乐工当中是最高的,梨园弟子又从中选拔,可见当时梨园的受重视程度是很高的。

二、梨园的乐曲与乐工

可以说“安史之乱”之前的梨园是十分兴盛的。它在宫廷娱乐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梨园当中也培养了大批的乐工,产生了丰富的乐曲资源。

当时的梨园是专门教习法曲的音乐机构。法曲一般认为是唐代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杨荫浏认为法曲“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幽雅一些。”(5)因此法曲也称为清雅大曲。法曲曲调有着固定的演奏格式,在唐代极为兴盛。

据《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记载:“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钹、钟、磬、箫、琵琶等。琵琶圆体修颈而小,号曰“秦汉子”。其声金、石、丝、竹以次作,隋炀帝厌其声澹,曲终复加解音。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可以看到法曲产生具体可以追随到隋代,经过隋代和唐初的发展,法曲到唐玄宗时期法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并且风靡一时。《旧唐书》载:“李训,肃宗时宰相揆之族孙也……入院日,赐宴,宣法曲弟子二十人就院奏法曲以宠之。”(6)。可见法曲在唐代是很受欢迎的。

关于梨园法曲,日本学者岸边成雄认为:“至于法曲,则系玄宗在梨园亲自教授之音乐,系正乐之意,其主要内容为汉朝清商三乐之遗声,其中有名者计有《堂堂》、《大白经》、《十二时》、《泛龙舟》等曲。惟玄宗所教之法曲,则系以玄宗帝所作之《景云》、《九真》、《紫极》、《承天》等诸曲为主体,并吸收一部分《破阵乐》、《庆善乐》等二部伎曲;其中以《霓裳羽衣》和《赤白桃李花》较著名。……因其道教思想背景极浓故有法曲之名,而一般则称为道调法曲者。”(7)可以看得出部分法曲由唐玄宗亲自教习,法曲的地位在唐代是很高的。

据《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六·乐十九》记载:“唐全盛时,内外教坊近及二千员,梨园三百员,宜春、仙韶诸院及掖庭之伎,不计其数。太常乐工动万余户。”由此看出唐代梨园弟子数量众多。

除此之外,梨园还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人,如李龟年、雷海清等,李龟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是家喻户晓得名曲。雷海清誓死不为安禄山演奏,表现了乐工的高尚气节。《明皇杂录》有这样的描述:“群贼因相与大会于凝碧池,乐既作,梨园旧人不觉欲歇,……有乐工雷海清者,投乐器于地,西向拗哭。逆党乃缚海清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闻之者莫不伤痛”(8)。乐工雷海清的义举是梨园弟子素养的真实写照,在历史上也受到了人们的敬仰。综上所述,梨园乐曲和乐工都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梨园的衰落

梨园在安史之乱中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以至于日后逐渐地没落。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于范阳起兵造反,唐玄宗仓皇出逃,叛军在攻入长安后也到处搜捕梨园乐工,为安禄山的大军演奏乐曲,被捕的就有上文提到的雷海清。结果雷海清怒摔琵琶,以死抵抗。

当时的时候大量乐工被捕或者是流落江南,生活窘迫。安史之乱中,流落民间的乐工们的生活,我们也可以从史书中窥探的到:“唐天宝末,禄山作乱,撞关失守,京师之人于是鸟散。梨园弟子有笛师者,亦窜于终南山谷,中有兰若,因而寓居。清宵朗月,哀乱多思,乃援笛而吹,燎唳之声,散漫山谷。”(9)这些流落民间的乐工一定程度上也为后来宋代民间音乐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对后来音乐的发展也影响深远。有很多乐曲都在战火中被保存了下来。

《安禄山事迹》中提到:“肃宗克复,方散求于人间,复归于京师,十得二三。”尽管是拾得其中的二三,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使唐代的梨园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也为日后宫廷音乐的发展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梨园尽管它已经不复昔日的光辉,但是它的延续并没有因为战乱就由此消失。也是历史遗存的宝贵的艺术财富。

据《资治通鉴》记载:“上皇(唐玄宗)爱兴庆宫,自蜀归,即居之……上又命玉真公主、如仙媛、内侍王承恩、魏悦及梨园弟子常娱侍左右。”可见安史之乱后,梨园仍然活跃在唐代宫廷。总之,历经战争破坏的梨园并未就此退出大唐的历史舞台。

关于中晚唐时期梨园的变迁在《唐会要》中有清晰的描述。据《唐会要·卷三十四·论乐》记载:“大历十四年五月诏,罢梨园伶使及官冗食三百余人,留者隶太常。开成三年四月,改法曲名仙韶曲,仍以伶官所处为仙韶院。”(10)。可以得知,梨园是在代宗时开始罢撤,到文宗时,梨园被仙韶院所取代。

关于唐代宗罢停梨园的情况在《旧唐书·卷十二·代宗本纪》中有相关记载:“停梨园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留者皆隶太常。”(11)梨园和伶官冗食者大部分被罢停,剩余的梨园弟子都隶属于太常寺管理。关于梨园改为仙韶院的记载,《旧唐书·卷十七·文宗本纪》:“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夏四月乙酉,改《法曲》为《仙韶曲》,仍以伶官所处为仙韶院。”(12)

《新唐书·礼乐志》也有记载:“文宗好雅乐,诏太常卿冯定采开元雅乐制《云韶法曲》及《霓裳羽衣舞曲》……乐成,改法曲为仙韶曲。”(13)。自文宗开始仙韶院正式取代梨园开始行使其音乐教习的功能,事实上笔者认为梨园虽然被取代,但是历史功用却一直被延续下来,后代宋、元、明的教坊司和清代的和声署可以说都是与梨园相关的音乐机构。

四、小结

综上所述,梨园是和太常寺、教坊并列的唐代的三大音乐机构,梨园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的梨园是中国戏曲的根源。梨园教习的法曲在唐代歌舞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梨园兴起于唐玄宗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洗礼并且在中晚唐就随之衰落,它的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作为由皇帝亲自管辖的音乐机构,它对整个唐朝的音乐文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培养了一大批的优伶乐工,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乐曲作品,有力地推动了唐代音乐的高速发展。而且梨园的兴盛是中古伎乐向近古俗乐转折的重要桥梁,为后世的音乐艺术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五代)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本。

[2](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北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北宋)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5](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6]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

[7]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8]李尤白:《梨园考论》,《人文杂志》。

[9](日)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华书局,1973年版。

注释:

(1)李尤白:《梨园考论》,《人文杂志》,1982年第05期。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

(3)(五代)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1页。

(4)(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221页。

(6)(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本,第556页。

(7)(日)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6页。

(8)郑处诲:《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1页。

(9)(北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二八》,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482页。

(10)(北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11)(五代)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0页。

(12)(五代)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3页。

(13)(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8页。

猜你喜欢
梨园乐曲音乐教育
课题:梨园漫步
“梨园”指戏曲界
“梨园”指戏曲界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