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旨趣

2014-11-10 17:46徐艳如李丽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0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乌托邦

徐艳如+李丽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剖析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同当代生态危机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导致的科技异化、消费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展开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制度批判,坚信可以通过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策略解决生态危机,力图挖掘和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内涵。其理论基础、宗旨以及批判方法均显示出了明显的历史唯物主义旨趣。但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乌托邦色彩和实用主义倾向。因此,我们对其应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制度批判;乌托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Ecological Maxism)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法和批判精神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的非正义性,是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重要制度缘由,指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不正义导致了异化现象,包括科技异化、人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等,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消除异化,建立一个生态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威廉·莱斯、詹姆斯·奥康纳、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加拿大的本·阿格尔、法国的安德烈·高兹、英国的戴维·佩珀等。(1)根据王雨辰等学者在制度层面、哲学价值观维度和政治维度的阐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来探讨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及解决途径的。

一、对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制度批判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分析当代生态问题,努力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关联,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的批判,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路径,这是他们和西方其他绿色思潮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对资本主义的“制度批判”构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的核心内容。

第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认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目的不是建立在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特别是穷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而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结果使得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2)在福斯特看来,资本主义是一种永不安分的社会制度,“按‘唯利是图的原则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为少数人谋取狭隘机械利益的能力,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发生冲突”。(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要使交换价值从属于使用价值,把生产的目的重新建立在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维度上,重新实现“生产性正义”。

第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当做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同其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运动、资本的逻辑导致的对利益被则手段的摄取以及资本主义竞争所导致的生产日益集中和生产不断扩张和重组的逻辑趋势而得出的结论。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一书中指认:“资本主义具有双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指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会造成建立在需求不足基础上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第二重矛盾是指生产力、生产关系与其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4)福斯特在《马克思的生态学》和《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等著作中提出了“物质变换断裂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以追求利润为基础的掠夺式生产方式,其结果必然会造成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的断裂,并且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把追求利润增长作为自己的首要目的,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经济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因此,生态危机的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必然性。

第三,科技异化批判和消费异化批判是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论题,但科技异化批判、消费异化批判同制度批判紧密联系起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技术本身,他们反对的只是技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下的非理性运用。他们的消费异化批判深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剖析“真假需求”,通过批判人们内心深处的异化消费,引导正确的需要观、消费观和幸福观,最终确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抗意识和自主意识。

基于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必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化解生态危机。他们认为,生态危机的解决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把生态运动同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生态运动成为由自发走向自觉的社会实践、由温和走向激进的社会运动。当代生态危机虽然表面上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危机,实质上却是资本在追逐剩余价值本性的驱使下,通过不平衡发展的逻辑和空间生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使用,从而造成了不同国家和人群之间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分配和使用上的利益冲突,其本质是人和人在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利益关系危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是资本与自然的矛盾和危机。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战略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比较重视社会运动,特别是有组织的无产阶级运动在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主张应当建立工人阶级和环境运动之间的联盟。高兹等生态学者主张应当掀起一场解决生态危机的劳工运动,使产业工人和新左派在劳动领域和非劳动领域都能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从而建立一种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在现实的斗争实践中,激进的环境保护运动往往看不到环境问题的阶级根源,也不顾及工人阶级的生存权利斗争,造成了环保运动同工人阶级之间的相互敌视和对立、保护环境的利益主张与工人阶级的生存发展的价值追求的冲突,从而无法有效地反对资本为了追求利润而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把握生态问题的阶级根源,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环境运动追求的保护生态目标与保护工人的生存权利相统一,才能建立生态主义同工人阶级之间的联盟,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通过“分散化”和“非官僚化”来变革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高度集权现象,主张通过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以及生产规模分散化,消除劳动异化的体制基础,使工人能够直接、积极参与到经济决策和管理过程中,激发工人劳动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体现在生产劳动中而不是在生活消费中,这样就摆脱异化消费的束缚,建立起生态和谐的社会形态。“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的实质就是生产的民主化,即“工人对生产过程的直接管理(即生产过程的非官僚化和自我管理)”。(5)“分散化”不仅要求生产过程尽量避免使用大规模技术,采用小规模的生态技术,而且使用“分散化”的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在阿格尔等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这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而且还可以带来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等主要制度的彻底改变。阿格尔所说的“分散化”所有制形态,既区别于当时南斯拉夫高度分散的“社会所有制”,又异质于苏联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所有制,是两者的折衷形态,如他所言,“社会主义所有制本身可以理解为集中化与分散化这两极之间的连续统一体”。(6)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及其缺陷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否像西方绿色思潮所认为的那样,没有考虑资源的枯竭和自然条件对于生产的限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指责并不符合事实。他们通过重建或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敞开了生态哲学视域。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把文化和自然维度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中,为马克思主义走向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奠定了理论基础。福斯特则在《马克思的生态学》一书中,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经典文本的深度挖掘,指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以实践为特征,是探讨人和自然关系和物质变换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哲学世界观。“在西方绿色思潮那里,历史唯物主义被认为是和技术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和自然对于生产的限制问题;因此,其断定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不可能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内涵进行系统挖掘和阐发,建立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7)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唯物主义比西方绿色思潮的最显著优势在于它坚持历史观和自然观的辩证统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启示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一理论只能是历史唯物主义。尽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尚没有被人们高度重视,或者,她只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潜在的灵感源泉”,但它的价值和意义不容低估。是否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生态问题的理论旗帜,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决定性的因素。“马克思的生态观点的核心是说明不能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来观察生态问题,而必须透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的利润至上原则仍在起着支配作用,解决生态问题就是一种空想。人类正在面临严酷的选择:或者忠实地服务于‘利润和生产这个上帝,忍受日益失控的生态和社会危机;或者拒绝‘利润和生产这个上帝,而朝向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地共同进化。”(8)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就是摒弃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真正确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摆在我们眼前的,是立足于现实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绿色思潮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认为生态文明标识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脱离人类实践、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来探讨生态文明的本质。基于这一基本理论前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激进的环境主义把生态文明中的“自然”理解为“一种未被污染的、未被人类之手接触过的、远离都市的东西,”(9)在实质上表达的不过是一种反抗启蒙理性的浪漫主义情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评生态中心主义看不到一定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在根本上制约着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刻领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做出的那些精彩论证,在具体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时应当透过人与自然的矛盾去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通过不断地改革、完善具体的社会体制、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的一切不完善之处,来消除生态危机。

另外,对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环境保护运动的联盟,从而得到工人阶级的理论认同并在实践中与工人阶级运动结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表现出了一种悲观主义情绪。而且,其部分理论和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同时,缺乏全球视野,具有一定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地缘倾向。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思考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时应当考虑加以蔽除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周穗明从历史演变角度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分为崛起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早期)的代表人物如亚当·沙夫和鲁道夫·巴赫罗。高潮时期(20世纪80年代早期-90年代初期)的代表人物如安德烈·高兹、詹姆斯·奥康纳、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贝拉尔·福斯特。进一步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的代表人物如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珀、乔治拉比卡。参见吴海金,朱磊:国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概述[J].社会主义研究,2008(6).

(2)王雨辰.论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J].苏州大学学报,2011(11).

(3)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9.

(4)参见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6.

(5)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503.

(6)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505.

(7)王雨辰.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10(12).

(8)陈学明.寻找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9).

(9)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5.

作者简介:徐艳如,女,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李丽,女,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D720002),江苏大学人文社科项目(JDR2008B13)。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乌托邦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新时代美好生活建构的根本旨归
Killer App
后现代式精神下欧美反乌托邦类型片表达刍议
乌托邦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当代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