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的储层特点研究

2014-11-10 22:32李雨彤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22期
关键词:煤层气技术储层

李雨彤

摘 要:作为我国气体能源家族的三大成员之一,煤层气应用广泛且前景良好,其开发利用对于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提高环境质量等都有巨大作用。该文通过对煤层气储层特点、煤储层分布、预测及选区评价、煤储层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等方面的系统评述后认为:目前,煤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和地质评价选区技术、煤层气储层工程技术和储层模拟软件系统基本被我国科研人员掌握,在煤层气储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国煤储层的构造复杂,多强烈变形煤层数量多,煤储层多为瘦煤和无烟煤,特点是煤层渗透率低、煤层压力低、在水压裂等强化措施下形成的常规破裂裂缝所占比例低;煤层具有较高的吸附力)的物性特征,且变质程度偏高,高煤级煤(贫煤—无烟煤)占49%,独具“中国特色”。

关键词:煤层气 储层 技术

中图分类号:P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031-01

煤层气,我国气体能源家族的三大成员之一,是指形成于煤层又储集于煤层中,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属非常规天然气。近20年中,煤层气在迅速崛起,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清洁、高效能源和化工原料,储存丰富,前景广阔,可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增进环境保护,因此,在煤层气储层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勘探开发意义重大[4]。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煤层气的研究,而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始于90年代初,至2001年底已完成煤层气勘探和先导性开发试验井210余口,形成了十多个煤层气先导性开发试验井组,基本获得了地质储量。目前,煤层气的研究和勘探非常活跃[1]。

1 煤层气及其储层特点

煤层气,作为煤的一种伴生矿产资源,在煤的演变和变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煤层中得到产生、聚集和转移。一般情况下,我国煤层气的储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1 煤层的孔隙特征

煤层是煤层气主要的生成与储集点,煤层由孔隙和裂隙两部分组成,孔隙是煤层气的主要储集场所,而裂隙则是煤层气运移的通道,孔隙与裂隙的结构共同决定了煤层气的解吸动力。

1.2 煤层的渗透性特征

一般情况下,煤储层的渗透性强度主要取决于煤层节理裂隙系统的相互贯通,我国煤层气的煤储层的渗透率是较低的。煤层的渗透率会同时受到外界压力与内部压力的双重影响,随外部压力或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也因内部压力的改变而改变。

1.3 煤层的构造应力与压力特征

煤层的构造应力与压力对煤层的渗透率和含气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区域的构造应力强度越大,煤层裂隙的闭合性强,储层压力也较高,导致煤储层的渗透性低,气体间的交换与迁移缓慢,较难进行;而构造应力强度较小的区域,煤层裂隙的闭合性弱,开启性强,其储层压力较低,煤储层的渗透性较好,气体间的交换和迁移较为通畅,流动迅速。

1.4 含气饱和度低

中国聚煤区的煤层气资源量相对较低,饱和度也很低。

1.5 煤岩表面带有电荷

等电点是表面电位为零时的pH值,煤岩表面相对常规砂岩和碳酸盐岩表面带有更多的电荷,煤岩的表面电位变化是由正到负的。环境的pH的增大,表面电位减小,不同煤岩的等电点大小不同,大多数远小于7。依据此性质制造一种柔性材料,可以静电吸附到煤岩表面,用于封堵储层裂缝[2]。

2 煤层气储层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是煤储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进行煤储层渗透性评估,一些国外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已取得了一些成果[5],我国正在进行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的研究,均基于煤岩学分析,依据实际观测研究,取得早期预测信息。许多学者强调在露头、煤芯及矿井中煤储层孔隙—裂隙系统的宏观研究和室内的微观有机岩石学研究、孔隙—裂隙微区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查明孔隙—裂隙系统的分布、类型、组合关系、几何形态、展布方向、连通性、开放性及其对煤储层吸、脱附特性和渗透率的影响。煤层气储层实验技术是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的关键和难点[6-7]。

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借鉴了一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结合自行改造和研制,建立了煤层气实验室,初步掌握了煤层气实验技术,其中包括煤岩渗透率及气水相对渗透率、煤层气储层参数(煤层含气量、煤岩吸附等温线、煤岩孔隙度及孔隙结构)的实验测试、测井和试井分析技术等,并引进了IS-100型等温吸附仪、岩芯流动测试系统、CTDCA-1000型恒温野外含气量测试仪、HP5890气相色谱仪等煤层气储层研究仪器,目前可以全面开展煤储层含气量、等温吸附曲线、物性参数的测定,煤的工业分析及平衡水分测试、煤层特征(煤层显微组分、煤镜质组反射率等)的测试,实现了对煤芯样品进行突破压力、含气量、相渗透率、物性参数、扩散系数等几十项参数的测定。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煤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和地质评价选区技术日趋成熟,煤层气储层研究和煤层气勘探有所突破,有助于今后开拓煤层气能源新领域,建立我国煤层气工业打下基础。但适合于我国煤层气地质特征的地质理论尚属初步探索阶段,勘探开发技术的掌握尚不成熟,所取得的勘探成果是不是全面的,是局部的、试验性的,还有很多较深的科学技术问题有待回答。

参考文献

[1] 刘贻军,等.中国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开发技术探讨[J].天然气工业,2004,24(1).

[2] 王宝俊,李敏,赵清艳,等.煤的表面电位与表面官能团间的关系[J].化工学报, 2004,55(8):1329-1334.

[3] 胡向志,王志荣.浅谈煤层气的综合开发利用[J].中州煤炭,2009(12).

[4] 宋岩,张新民,柳少波.中国煤层气基础研究和勘探开发技术新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5(1).

[5] 李小彦.煤储层裂隙研究方法辨析[J].中国煤田地质,1998,10(1):30-32.

[6] 李增学.煤层气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7] 桑树勋,范炳恒,秦勇,等.煤层气的封存与富集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2):22-23.

猜你喜欢
煤层气技术储层
输导层
——北美又一种非常规储层类型
基于边界探测技术的储层识别与追踪
2019年《中国煤层气》征订单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基于储层构型研究的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表征
DFS-C02V煤层气井高产因素简析
解堵性二次压裂在樊庄煤层气井的应用
低渗透储层核磁共振可动流体研究——以姬塬地区长6储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