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正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那些濒危物种的生存现状

2014-11-10 17:17大道贝尔
青年时代 2014年10期
关键词:苏门答腊桫椤白海豚

大道贝尔

地球处在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前期,或已经开始了。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往往只注意到具体生物源的实用价值,对其肆意地加以开发,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间接和潜在的价值,使地球生命维持系统遭到了无情地蚕食。科学家估计, 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在此背景下,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了。

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突出。估计从1990-2020年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上的物种减少5%-15%, 即每天减少50-150种。在过去的4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大约每7年就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7-70倍;在二十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13-135倍。

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又名“双角犀”,是现存体型最小的一种犀牛。也是最原始的犀牛,因为其至今保留了许多祖先的特征。苏门答腊犀牛高1.2-1.5米,长2.5-3.2米,重量800千克。据估计,现存苏门答腊犀数量不足400只,是存量第二少的大型动物.苏门答腊犀牛是长毛犀牛与地球上最早的犀牛的后裔,它们普遍被人认为过去 200 万年来没有任何改变。

这种长相原始的犀牛也称为“毛犀牛”,全身覆盖一层长的、红褐色的毛。它们不仅是亚洲唯一的双角犀牛,也是全球体型最小的犀牛。苏门答腊犀牛行动敏捷,可以爬上陡峭的坡地与穿越茂密的矮树丛。

西方对苏门犀的最初记载是在1793年,当时一头犀牛在苏门答腊的Fort Marlborough十六公里外的郊野被枪杀。该标本的画像与描述记载被送到自然学家Joseph Banks的手里,当时英国皇家学会的总裁,出版了一张关于此标本的文献。不过直到1814年这个物种才被德国科学家Johann Fischer von Waldheim正式命名。此物种目前有三个亚种被认同:

第一、苏门答腊亚种(西部亚种)D.s. sumatrensis

第二、婆罗洲亚种(东部亚种)D.s. harrissoni

第三、北方亚种D.s. lasiotis

在三种亚洲犀牛中,除爪哇犀牛外,苏门答腊犀牛的濒危,程度最严重,由于人类过度捕杀,该物种已成为极度濒危动物,全球数量仅存200多头。盗猎犀牛的诱因非常高,1994年,1公斤犀牛角在远东地区价值约6万美元,盗猎犀牛的行为,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2600 年,为的是犀牛角与其身体其它部位的神奇与催情功效。在苏门答腊民众喝下混有犀牛角屑的饮料来清肠胃,至于其他地区,犀牛角则被用来治疗像是癫痫、发烧、中风与艾滋等病的药方。

苏门答腊犀牛10 年内就会绝种。为此,20世纪80-90年代,曾尝试用人工繁育来保护这一物种,但以失败告终。好消息是,由印尼犀牛保育计划在武吉巴里杉(Bukit Barisan)国家公园成立的反盗猎小组,成效卓著。2003年在小组人员的努力下,协助缉捕与起诉11名参与9件盗猎苏门答腊犀牛的人士,其中两起被判3年与3年半的重刑。

红狼

红狼是一种生存在北美洲的犬科动物,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其祖先是灰狼和郊狼的杂交种。红狼体长95-120厘米,尾长25-35厘米,体重20-35千克。毛皮粗短,上体的颜色主要是肉桂红色和黄褐色,灰色或黑色组成的混合色彩,背部则是黑色,吻和四肢黄褐色,尾巴尖黑色,眼睛很亮。红狼和灰狼相比,体形较瘦小;和土狼比较,它们的头长,具有更加健壮的腿和更大的耳朵。在冬季,红狼毛色中的红色元素占主导地位。每年夏季换毛,大多数寿命约4年,也有个别长达14年的记录。

红狼曾经遍布整个美国东南部,从大西洋沿岸的宾夕法尼亚州到佛罗里达州到得克萨斯州中部,从墨西哥湾沿岸到密苏里州中部和伊利诺伊州南部,也出现在北缅因州。红狼的自然辐射领地是25至50平方英里。任何可以提供足够的食物、水和浓密的植被的土地,都可以成为红狼的栖息地,不过现在,红狼已经是濒危物种。

在成为濒危物种之前,红狼广泛分布在美国东部的森林和沼泽。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至2010年,主要生活在人烟稀少的、受到严密保护的国家公园和多山地区。1900年和1920年之间,红狼被人类猎杀的范围最大,人们使用下毒、狩猎和捕杀的手段,给美洲东部红狼的数量造成毁灭性打击。到1980年,曾经占据几乎所有的美国东南部的红狼被宣布在野外绝迹。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有14头红狼在野外被发现,因为纯种基因保护而被圈养繁殖。自1987年以来,已经有数百头红狼重新放回大自然中。由于红狼被放到野外和人工繁殖,出现了数量上升的良好趋势。随着有关保护组织对红狼保护的教育宣传,并增加拨款,红狼有望在野外继续孕育和生存,再次成为在北美东海岸的蓬勃发展的动物。

截至2002年9月,大约有175头红狼在美国和加拿大的33个设施点圈养。该圈养种群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该物种的遗传完整性,并为重新引进动物。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虎鲸的近亲。它们和其它鲸鱼及海豚都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恒温,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儿。中国的最早的发现纪录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体呈深灰色,年青的会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则呈粉红色。现在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我国东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

中华白海豚每年主要在6-7月间在水中交配,雌兽的怀孕期为10个月左右,产仔于翌年3-4月份,幼仔的尾部先产出,头部最后露出。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长大约为100厘米,是雌兽体长的1/3左右,背面为灰黑色,腹面为白色并带有粉红色,牙齿尚未露出,吻部生有10多根感觉毛。哺乳期约为1年,这时感觉毛全部脱落,牙齿完全长出,2-3年达到性成熟。寿命一般为25-35岁。

当前中华白海豚这个“家族”正在走向衰落,甚至有濒临绝迹的危险。由于每三年才生一胎,中华白海豚繁殖率低、生存率低,同时生存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着它们。据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截至2011年,存活的白海豚仅有802头,比大熊猫还稀少。

望天树

望天树别名擎天树,大乔木,高40-60米,胸径60-150厘米;树皮灰色或棕褐色,树干上部的为浅纵裂,草包下部呈块状剥落。幼枝被鳞片状的茸毛,具圆形皮孔。望天树产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在东南亚大部分热带雨林都有分布。望天树有很大药用价值,它的叶解毒,外用治湿疹。在经济上,望天树木材坚硬、耐用、耐腐性强,不易受虫蛀;材色褐黄色,无特殊气味,纹理直,结构均匀,加工容易,刨切面光滑,花纹美观,为制造各种家具的高级用材。

望天树虽树体很高大,但结实稀少,且落果严重,不易采种。种子散落地上,很快发芽或腐烂,这是它被列为濒危物种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的经济利益和药用价值,使望天树走向消失。目前,云南南部产地已建立自然保护区,由森林派出所进行保护;残存于云南东南部及广西西南部的大树应加强保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热带植物园已有栽培

望天树对研究中国的热带植物区系有重要意义。该物种已被列为中国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

桫椤

在约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但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地球上的桫椤大都罹难,只有极少数在被称为“避难所”的地方才能追寻到它的踪影。桫椤别名蛇木,是桫椤科、桫椤属蕨类植物,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桫椤是能长成大树的蕨类植物,又称“树蕨”。桫椤的茎直立,中空,似笔筒,叶螺旋状排列于茎顶端。是已经发现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有“活化石”之称。桫椤可制作成工艺品和中药,还是一种很好的庭园观赏树木,产于中国大陆的西藏贵州赤水及南方各地,在尼泊尔、印度锡金、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及日本南部也有分布。

桫椤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特别是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加之大量森林被破坏,种类濒临灭绝,分布区也大幅度收缩。桫椤濒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桫椤成年株每年产生孢子数量多,但死亡也多。桫椤孢子萌发,形成配子体胚胎等过程对环境要求严格,发育对环境有严重的依赖性,限制了它只能在一定孤立的区域生栖繁衍,而成年株在周围5米范围内也限制了生长桫椤幼株,因此适宜生长的区域更小了。桫椤无完善的根系,很难适应现存变化较大的生态环境。由于原始森林逐年破坏,桫椤赖以生存的温暖、潮湿、荫蔽、水分充足、土层肥厚和排水良好的环境受到毁坏或消失,桫椤本身也就受到威胁或毁灭。人为直接砍伐,使生长数年的或几十年的桫椤毁于一旦,不法分子盗挖盗卖桫椤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由于桫椤随时有灭绝的危险,更由于桫椤对研究蕨类植物进化和地壳演变有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所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桫椤科的全部种类,列入国际濒危物种保护名录(红皮书)中,成为受国际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由于它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中国早期公布的保护植物名录,也将桫椤与银杉、水杉、秃杉、望天树、珙桐、人参、金花茶等—道,列为受中国国家一级保护的珍贵植物(将桫椤科全部种类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并在贵州赤水和四川自贡建立了桫椤自然保护区,广东也在五华县建立了旨在保护桫椤的七目嶂自然保护区。

百山祖冷杉

百山祖冷杉是松科冷杉属的一个树种,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只在浙江省庆元县百山祖发现生存,长于海拔1,7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坡林中。百山祖冷杉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残遗物,被认为第四纪冰川期冷杉从高纬度的北方向南方迁移的结果,对研究植物区系演变和气候变迁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由于当地群众有烧垦的习惯,自然植被多被烧毁,分布范围狭窄,加以本种开花结实的周期长,天然更新能力弱,1987年被列为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

百山祖冷杉属乔木,高约11米,胸径40厘米;树皮灰白色,不规则龟裂,裂块纵向大于横向,裂隙较深。

百山祖冷杉产地位于东部亚热带高山地区,气候特点是温度低,湿度大,降水多,云雾重。年平均温度8-9℃,极端最低-15℃;年降水量达2300毫米,相对湿度92%。

百山祖冷杉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残遗植物,是苏、浙、皖、闽等省唯一生存至今的冷杉属中的珍稀物种,对研究植物区系和气候变迁等方面有较重要的学术意义。而它濒临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全球气候变迁,逼使冷杉分布区的变迁。

第二、由于人类开发活动及森林火灾,使冷杉分布区的“孤岛”面积更为缩小,加上烧荒驱兽,形成了一些山区盲目烧荒的传统习惯,烧毁当时认为“多余的”森林。

第三、种之间生存竞争激烈。

第四、多雨的小气候,土壤淋浴作用强烈,造成土壤贫瘠,百山祖冷杉积聚养分以开花结实的间隔期长,开花的机会难得,1982年开花后到1991年才开花。

第五、百山祖冷杉种群内部变异分化,形成性别分离和个体生态差异,也是自然有性繁殖的障碍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冷杉自然有性繁殖十分困难,常规人工无性繁殖也困难,濒临物种灭绝境地。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1987年2月,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SSC)将百山祖冷杉公布列为世界最濒危的十二种植物之一。

猜你喜欢
苏门答腊桫椤白海豚
寻访白海豚(上)
桫椤科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研究
海洋中的“大熊猫”
关于2012年Mw 7.2苏门答腊地震近场动态触发的讨论
第五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启动
批评新势力 桫椤
题北京香界寺古桫椤(外二首)
国宝
——桫 椤
苏门答腊海域海啸地震及地壳深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