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4-11-10 15:08周晔雯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古诗文高中语文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古诗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经典古诗文中所蕴含的美学特质,要发掘并利用经典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简要阐述了高中古诗文的美之所在,并对加强高中古诗文审美教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高中生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审美能力的最佳时期。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所蕴含的美学特质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未来发展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高中古诗文美之所在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接触了一定的浅易古诗文,而高中阶段的古诗文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难度上的提升。想要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首先要明确审美因素。从语文教学的美育角度看,高中古诗文中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韵律美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读起来音韵铿锵、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对仗工整,句式整齐,节奏顿挫,用典巧妙,含蓄深沉。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开篇叠词连用,自然流畅,层层递进,如泣如诉,把词人内心的悲苦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王勃《滕王阁序》,全文大量地运用了对偶的手法,通篇充满了整齐的形式美,笔力明快,练字考究,用典自然恰切,堪称骈文的典范之作。

(二)人物形象美

古诗文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或是外在美,或是内在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曹雪芹《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高中语文教材《林黛玉进贾府》选段中,对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描写,让王熙凤的形象跃然纸上。白居易《琵琶行》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因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而自伤自怜,形象类比,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中,作者对廉颇正面着笔较少,起先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但后来省悟,立即负荆请罪,作者对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反而让读者看到了廉颇身上勇于改过、大公无私的美好品质。

(三)画面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欣赏优秀古诗文作品的同时,脑海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它所营造出的画面和景象。意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境生于象外”,我们在欣赏古诗文作品的时候,只有将零碎的意象整合成完整的画面,才能对作品的意境进行整体深入的感悟。如柳永《雨霖铃》一词中,词人集中运用了“寒蝉”“长亭”“兰舟”“暮霭”“酒”“杨柳”“残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古汴河畔离别图,词人把离愁别绪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四)思想情感美

“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古诗文作品往往是作者表达自己志向和情操的载体。庄子《逍遥游(节选)》一文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作者醉心于“逍遥”的境界,却又摆脱不了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下表达了自己对“逍遥”的追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即景怀古,用典连连,影射现实,“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了词人雄心未减却又壮志难酬的浩叹。

二、有效审美教育之我见

(一)反复吟咏,品味语言

古诗文的学习离不开反复的吟咏品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能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感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教师不能以单纯的背诵为教学目标,可以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个别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反复吟咏,把握节奏,让学生形成语感、读出情感,真切感受古诗文作品的语言韵律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洗礼。

诗仙李白的名作《蜀道难》是具有“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沈德潜语)等美学特质的经典作品,本诗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语言奔放,情感热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传统的程式化教学,引导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知人论世,让学生在反复地吟咏中揣摩诗人的写作用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浪漫情怀,以产生强烈共鸣。

(二)启发想象,创设情境

教师在古诗文作品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刻板地对作品进行翻译,要鼓励学生在对文本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开联想,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只有在充分联想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做到由象入境,从而进一步品味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美。

《赤壁赋》是一篇意蕴深沉、哲思横生的经典散文。作者苏轼开篇描写自己与友人初秋月夜泛舟的情境,在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胆联想,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文中的场景,创设情境,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有利于后文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相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主动地切入情境,从而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

作者简介:周晔雯,女,1990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马梦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古诗文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