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物从平面走向立体

2014-11-10 23:06王慧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三维目标

王慧

【摘要】品读《史记》,拂去历史的尘埃,走入历史的风雨。从太史公的字里行间,去理解他眼中的历史。随着他的笔触去感知人物,去品评世事。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虚美,不隐恶。将每一个历史人物放入一个具体的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去揣测他的心理,去体会他的言行。不孤立地去看待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把与之相应的,或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放入时空的维度中去评价。在文学创作方面,通过具体翔实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的描写,有效地避免了人物的扁平化、模式化,使之形象生动。在人物的描写中,还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文本中的形象更为真实可感。在史记教学中要把握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去理解品读经典。

【关键词】三维目标;解读人物,品评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篇宏伟巨制,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余年间的历史。其涉及的范围广阔,触角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后人展现了一个完备而丰富的古代社会。而在我看来,我认为《史记》最为人称道应该是它运用独特的史记视角,和富有艺术技巧的记述手段,使人物从平面走向了立体。

首先,作为高中的一个选读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本身的文言知识积累以及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史记选读》的教学要梳理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常见文言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梳理段义。并有重点、有侧重的记录、积累。在疏通文章意思的基础之上,才能准确、清晰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史记》在人物的编排体制上,摒弃了中国史学界常为后人所诟病的“成王败寇”的标准,而采用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准则。跳出了彼时的价值观,使人的眼光不再拘泥于当时当世,而是能从一种更长远更客观的角度去品察人物。将人放置在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中,去理解他的行为,而不再是由他的结局去推想他的行为。正是因为太史公所秉承的这种思想,所以他才能将项羽、吕雉编辑于本纪之中,不因为项羽兵败垓下就否定他的军事才能 ,也不因为吕雉的擅权而非议她卓越的政治手段。这种举动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是对当权者的一种挑战。而对于司马迁而言,他也要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的政治风险。然而即使是这样,太史公也不愿改其本心,屈服于权贵,违背史家之传统。得益于太史公的勇气,我们才能在千百年后,再展书卷之时,还能轻轻地弹去历史的尘埃,淡化政治的色彩,窥见那湮没于历史风雨之中的人物。

其次,在人物的记述上,体现“纪传体”的特征,突出人物本身的特点。不因为其后来命途显达,就抹平他性格中的缺陷,也不因为他后来身死夷族,就掩盖他身上的光辉。也就是后人所称道的“不虚美,不隐恶。”这一特点,在《史记·高祖本纪》中体现的极为明显。作为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史记》之前的史书记载中,无不是将其塑造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高大全的人物。而《史记·高祖本纪》就没有仅仅从臣子描写皇帝的角度去仰视他。太史公在表现高祖离奇身世、不凡相貌的同时,也写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等到试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寥寥几笔,一个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的底层官吏的形象已初见端倪。等到刘邦拜会吕公,实不持一钱,却“绐为谒,曰‘贺钱万”,入上座后又“狎侮诸客”“无所诎”,只这几笔,便将刘邦的市井无赖之气刻画的入木三分。而当刘邦扫平天下,坐拥江山,于未央宫前殿置酒时,问父亲的那一句“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更是让这个平民皇帝小人得志、粗俗鄙陋的嘴脸跃然于纸上。这样的刘邦,我们看着觉得真实,甚至亲切,因为他不再是一个被高高供奉的皇帝,而是一个在我们身边都能找到影子的平常人。而当你把他当做一个普通人去理解时,你才能体会出,他在荣归故里时,为什么会在酒酣后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为什么会高歌起舞后“慷慨悲怀,泣数行下”。《史记》的伟大在于,它将人看做是人,而不是神,不是传说。即使是伟大的人物也有他的缺点,即使是内心强大的帝王也总有他不为人所知的悲怆。这样的历史人物用跃然纸上来形容,似乎都难以言尽其妙处,说他从泛黄的纸张中跳跃而出也是毫不夸张的。

再者,将两个历史人物放置在同样的故事背景之中,两相对比之下,性格的差异,处事的区分清楚显现。还说《史记·高祖本纪》,当刘邦入关后,受子婴降, “使诸吏人皆案堵如故”,约法三章,不受民粟,将自己装扮成人民的解救者,美化自己揭竿起义的目的,使得自己在入关后收买了大量的人心,为自己以后的称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反观项羽,同样是入关,太史公是这样记述的“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屠”“烧”“残破”“大失望”“恐”,简练的几个字,将项羽入关后的那种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焰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项羽大失民心的情况交代得清楚明白,也为后来二人各自的成败做了好的铺垫。

《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史家视角,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作为高中的学生,品读《史记》,理解《史记》,对于提高文学素养,以及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编辑:马梦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