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质问题促进阅读教学实效

2014-11-11 08:40张瑾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优质阅读教学思维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是训练学生多种能力的操练场,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发展。而在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问题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海洋中畅游,能够使他们在学习中提升多种能力,从而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美国教育专家杰基·阿克里·沃尔什博士和贝思·丹克特·撒特斯所著的《优质提问教学》一书中这样描述优质问题: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有效的问题能够搭建支持学生学习的脚手架。

一、案例:感受到长征的“艰难”让40分钟也很“艰难”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除了教学参考为我们提供的内容,这首诗作为语文教材中的教学材料出现还有对诗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的任务。这节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设计了三个主要问题:问题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问题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在诗句中找到长征的“难”。问题三,从哪看出红军认为长征不难。学生对诗句进行了初步理解后,对第二个问题解答道:“从万水千山看出路途遥远”,“从逶迤感受到路途艰难”,“从铁索寒感受到战斗的危险”……对第三个问题解答为:“从腾细浪、走泥丸”看出红军认为长征不难……三个问题解决完占了课堂的20分钟左右,还不包括在回答问题时多次重复的内容。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孩子们完全在用书本的原文内容印证老师的问题。之后的时间教师则带着学生背诵、默写课文,课堂更进入了“无声”的状态,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艰难地流失着……

一节课下来从学生投入的状态到课堂的整个气氛,跟这篇课文气势磅礴与豪迈的气概极不相符,课堂教学的效果显而易见。

二、问题:印证“难”与“不难”真的有那么“难”

且不讨论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最终落在长征的“不难”上是否合适。单说对“难”与“不难”的问题聚焦是否产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问撬动真思维”的效果,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否能够撬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语言中“畅游”与发展。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通过它特有的工具性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在人文基础之上构建学生学习和掌握工具的学习体系,在能力提升之中体会深刻、厚重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更是共同作用,循环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实现中,问题是润滑剂更是粘合剂,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

首先我们从这首诗的表达特点看,它虽然是一首旧体律诗,但表达上则运用了更多的现代汉语,因此学生在对诗句的理解上难度并不大,只需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就能够完成此任务。第二,对于“难”与“不难”的问题解决,属于信息的直接提取,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即可,这种能力在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训练,三、四年级就应该比较成熟了,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印证式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小菜一碟”,过于简单,不具挑战性,高年级的学生不再无条件地“配合”老师,不感兴趣的问题就会返以“沉闷”的状态。第三,学生进入五年级,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更有学习的欲望,他们渴望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他们喜欢特立独行,喜欢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喜欢在争辩中一显身手。他们需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思考,撬动他们灵动的思维。“印证答案”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问题设计的观念必须改变,课堂教学过程必须转变。“难”与“不难”的问题其实并不难,难在教师如何让问题真正涉及到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难处”。

三、问题的优质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从案例中我们看出,教师在课堂中缺乏对学生年段特点的了解与把握,在问题设计上也缺乏相应的意识与思考,没有体会到优质的问题设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产生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训练学生思维问题的设计有几个层次:复述型问题、演绎型问题、概括型问题、分析型问题、想象型问题、感想型问题。其中复述型问题、演绎型问题都属于思维层次较低的问题,都是可以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只要引用课文中的某些语句就可以回答,或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组。思维价值虽不是很大,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和训练语言组织能力,是低年级学生比较重要的训练项目。概括型、分析型问题,是辩证思维的范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学会了分析,就能从已知推断未知,透过课文的字里行间,知道课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东西是在教学中有价值的训练。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课堂问题,绝大部分属于复述型和演绎型问题,这样的问题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缺乏思维的空间,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因此整个课堂显得比较沉闷。

对学生思维的训练需要教师有“释放”的意识和胆量,使问题更具启发性,更能使学生全方位理解文本,能在文字中抽出精髓,并加以提炼、概括,用精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把信息的直接提取变成了根据信息的提取进行提炼、整合,运用信息来理解文本内涵。例如这节课,课后我同老师不断地研讨,学生知道的是什么,他们需要提升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问问题。结果我们把问题进行了调整,并把问题排列了层次,一个问题是 “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长征?”第二个问题是“你看到了一支怎样的队伍?”第三个问题是“你看到怎样的领袖?”第四个问题是“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这四个问题都是从全诗整体入手来提问,但层次不同,要求学生在演绎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分析、想象,学生将在这样的问题支撑下得到多维度的思维练习。这位老师怀着忐忑的心情再次尝试了这节课的教学,结果学生非常踊跃、积极,整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理性思考的兴奋中。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对全诗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课后老师兴奋地说:“没想到,几个问题的设计改变了我的课堂,我的学生。”这样的问题设计让课堂丰富了,让固定答案变得多元了,让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了,原来只画不批的单项训练,现在变成了边画边批的多重训练,训练的层次提高了,更有价值的是学生在这样问题的引领下得到了思维的发展,收获了学习语文的快乐与自信。

四、结论:以优质问题促进阅读教学实效

对有效的教学的评价首先要从三个指标来衡量,第一是速度;第二是成绩;第三是学习体验。而对阅读教学来说,高效率的阅读教学也应该是有速度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有提升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体验的,这恰恰和程汉杰先生的“高效阅读”理论不谋而合。而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则是推动这些“实效点”实现的桥梁。

首先是优质问题有助提升学生阅读的速度。虽然阅读速度表面看来与问题的提出没有必然联系,但有了效率不高问题做参照,我们就能感受到优质问题在引导学生高速阅读上所发挥的作用。就拿这节课来说,如果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只在完成“难”与“不难”两个问题的解决上,学生的阅读无疑是在低效率地消耗时间,也就是说学生要用很长的时间解决很容易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在思维发展和阅读能力的发展上就会停滞不前。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思维含量高、层次清晰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剥笋地阅读,无形中减少了学生“无所事事”的时间,进而也提升了阅读的效率。

第二,优质问题有助提升阅读能力的成绩。阅读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体,学生要在阅读中品味文字,学习方法,体验情感,受到熏陶和教育,同时得到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利用文本使学生得以多方面的训练,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收获越多,效率就越高。优质问题则可以实现这种“多功能”的效果。如本节课问题的设计,学生就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动笔墨做批注,由于问题给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给了他们发表不同见解的平台,因此交流就产生了价值,不是一个问题一个答案,而是一个问题多种思路,多种答案,在交流中学生会倾听别人不同的观点,在发言中就会结合自己的不同观点进行阐述,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这个过程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统一,使学生能力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第三,优质问题有助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掌握阅读方法。当我们的问题设计是要求学生利用文本信息来提炼、概括、想象自己的感受时,学生就需要在文字间反复品味,联系上下文揣摩,联系生活实际体验,这些方法不用教师提示,学生会在问题的引领下不自觉地运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实践的操练中,在同学间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中掌握和实践了阅读的方法,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美国教学专家特林·G·卡尔汉曾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地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还可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使课堂呈现轻松活跃的气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获得成功。

张瑾,语文教研人员,现居北京。

猜你喜欢
优质阅读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