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回族形成中的汉文化认同

2014-11-11 18:34齐巧玲张晓慧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回族

齐巧玲++张晓慧

[摘 要]回族是有着悠久历史、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民族,他从形成伊始,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高的文化认同。这种由文化认同而产生的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碰撞融合构成了回族文化独特的内涵,对回族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将从汉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影响回族汗文化认同的因素以及汉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三个方面,对回族形成中的汉文化认同作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回族;汉文化认同;伊斯兰文化

回族是一个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且分布广泛的少数民族,它以信仰伊斯兰教为其宗教文化特色,并根据外在环境和自身需要将伊斯兰特色与当地的文化风俗极好的融为一体。因此,回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都存在着一种文化认同,他们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恰如其分的融合和发展,既保持了伊斯兰文化的某些原旨,又蕴含着为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而做出的改变。

一、汉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是群体认为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礼仪风俗等)自觉地存在于自身的心理和人格结构之中,且自发的遵循并以之为评价事物的标准尺度。文化认同的意义在于构筑了人类精神与心理安全的稳定基础。正因为如此,人类的文化认同一定是自发的与生存紧密相关。回族是中国民族,但是又与国内的大部分少数民族不同,回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有着特殊性。回族流动分散的特点及社会诸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得回族与汉文化的接触密切频繁,因此汉文化认同也就成为回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唐宋时期是回族的先民时代,大批穆斯林商人以经商为目的东来,这时期的穆斯林商人基本上仅聚集于东南沿海且人数较少,被称之为“蕃客”、“胡商”。他们牢固的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交流往来也仅局限于商业上。

元朝是回回民族初步形成的时期,同时也是对汉文化认同初步形成的时期。这时候东来的穆斯林不是单纯出于商业目的,而过多包含着军事和政治因素。在元代,“回回”的含义已远区别于唐宋的“蕃客”,他逐渐脱去了侨居色彩,成为元代社会四等人种之一的色目人。元统治者由于文化经济的落后而自感于汉族的威胁,而较多任用回回儿参与国家的政治和财政活动中。他们开始关心世俗政治和国家大事,甚至于关心自己的宗教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变化,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自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当时,回回人中享有特权的世宦子弟被允许入国子监学习。许多回回儿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做学官或是成为颇有名望的诗人、画家。可见,元朝之时回回儿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之深,他们虽仍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固守其教,却都不再以“外人”自居,对于汉文化和国家有着强烈的归属依存心理。

到明朝,回族已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而独立存在,其文化认同意识已经形成,汉文化认同也更为根深蒂固。明朝政权不同于元朝的蒙古族政权,汉族政权的统治和文化的强化势必使回汉文化地碰撞更为激烈。明朝政府的各项限制性法令,进一步加强了汉文化对回族文化的影响力。随着与中国社会的融合,回族逐渐摆脱了阿拉伯和波斯的影子,汉文的大量应用令他们对伊斯兰教某些经文之意已经不甚了解。为了确保回族和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特色,兴起了“经堂教育”和“汉文译著”运动,并提出了“二元忠诚”的理论,迈出了伊斯兰教儒学化的最大一步。

二、影响回族汉文化认同的因素

回族文化对汉文化的认同是缓慢的、渐进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过程中,影响回族对汉文化认同的因素涉及到诸多方面。就外部因素而言,历朝中央政府的对回政策和杂居的状况对其影响颇深。就内部因素来说,回族为维系本民族发展的需求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感染力也极为重要。

1、元明政府的对回政策

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政策,“因其俗而治其民”,依照伊斯兰教的教法掌管回回人的宗教事务、刑名诉讼等,让其自治其民。蒙古统治者多用回回儿为官,使得回回儿开始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文化典籍、治国方略以及语言文字。元朝东来的穆斯林多是士兵、工匠身份的男性,他们大多是蒙古军攻陷中亚城池的战俘,本身携带家属极少,回汉的通婚使得汉文化对其影响更为深远。

明朝政府实行“转相化导”的对回政策,以民族同化的方式对回回进行治理。明朝政府用褒扬伊斯兰教的办法,将其抬高到与封建理学同样“仁覆天下,道贯古今”的地位,从而引导穆斯林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汉族社会之中。“转相化导”政策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阻止回回之间相嫁娶,用行政手段促成同化。其次,在内地禁止“穿胡服、说胡语、用胡姓”,在文化上模糊回回人的民族意识,加强汉文化对其的影响力。第三,加强对清真寺的控制和管理,在回回穆斯林中只设教长而不设教法官,教长仅保留了传教布道的职责,无权过问回回人的诉讼纷争。在“转相化导”政策的作用下,回族文化进入到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结合的新阶段,汉文化认同感加强。

2、回族分布特点与居住环境

回族形成之初便分布及其广泛,与汉族的交往颇为密切。元朝之时其居住格局已初步形成,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此种特点的出现与两个方面有关:一是元初的三次西征,将数万计的穆斯林技术工匠和炮手编入到探马赤军中迁入中国。随着元代对中原统治的加强,色目人被广泛分派到全国各地驻防屯守,很多穆斯林士兵世代戍守,就地安家。另外,回回人继承了其祖先优秀的经商才能,一旦抓住商机,便迁至此处,又带动了相关回回人的迁入和聚集。这种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基本格局和与汉族杂居的居住环境,为他们接受汗文化和加强汉文化认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回族自身适应与发展的需要

回族作为一个散居于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内且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很好的适应能力是必备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发展,既要坚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要做到与其它民族共荣共生。回族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民族,他们向汉人学习耕种,实现亦农亦商;学习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促进自身发展。明朝后期,回回的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受到了挑战,涌现出一批重新诠释和发展教义的知识分子,开创了“以儒诠经”的道路,同时形成了“回回理学”的理论。

三、汉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

自元至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已经被逐渐内化回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回族同样认同忠君爱国、孝悌之义的儒家传统,同时生发出对居住国强烈的认同感。回族文化在在宗教教义、语言艺术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浓郁的汉文化特色。

1、伊斯兰教教义与儒家文化的融合

自元朝之始,回族所秉承的伊斯兰教就开始了中国本土化的进程,尤其明朝中后期政府的种种政策,使伊斯兰教在中国呈现出逐渐衰微的局面,不但政治经济地位下降,宗教信仰也出现了“经文匮乏,学人廖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的危机。面对此困境,胡登洲首创经堂教育于关中,后继而普及西北、华北、西南、东南。是时,以王岱舆、刘智、马注等为代表的汉文译著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他们用儒家思想解释伊斯兰文化,将伊斯兰教义同儒家的道德伦理更加紧密地揉合在一起,使“伊儒相通”的观念渐入人心。他们提出“二元忠诚”的观点,提倡既要忠于安拉,又要顺从于皇权。“忠主忠君”的提出,为伊斯兰教与儒家学说更好地相结合打开了方便之门,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入。

2、汉语的普及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文化认同的主要标识,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回族是唯一一个自形成起便使用汉语的民族。虽然回族的先民使用过阿拉伯语、波斯语及突厥语族诸语言,但当回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时候,使用汉语就是回族的一个重要特征。采用汉语为本民族交际语言进一步强化了回族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使得汉文化成为回族文化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回族认同的文化符号。

3、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建筑以及礼俗文化等得到回回人的高度认同。自、元以来,涌现出众多著名的回回儿儒学家、诗词作家。如元代回回儒学世家赡思丁、忽辛、赡思,诗词作家丁鹤年、萨都剌、鲁至道,文学家察罕,他们的许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回回人在丧葬、祭祀等方面也大量吸纳儒家文化来加以改造。在建筑方面,作为回族伊斯兰文化载体的清真寺,在设计和建筑过程中也聘请了汉人工匠,所以许多汉文化建筑元素被移植到清真寺的建筑装饰中。

总之,回族文化根植于汉文化的土壤中,将回族文化与汉文化对接,使汉文化“和而不同”的特征沉淀于回族文化体系的深部,实现回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和谐融合。

猜你喜欢
回族
管城回族区关工委开展线上交流会
Give Me A Candy
新时代回族文学创作要有担当与使命
固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回乡风情 精彩无限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4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中国回族历史文化丛书》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