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14-11-12 18:01高大达等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30期
关键词:反应蛋白瑞舒伐他汀

高大达等

【摘要】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疗效。方法 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组42例, 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瑞舒伐他汀组48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瑞舒伐他汀治疗, 疗程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数量及血脂的变化。结果 常规组前后颈hs-CRP、动脉IMT、斑块数量以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hs-CRP、颈动脉IMT、斑块数量以及血脂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s-CRP水平, 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 并可能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颈动脉硬化;C-反应蛋白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rosuvast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AA)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90 case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ith CAA and dyslipide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ventional group (n=42) received the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for 12 weeks, and rosuvastatin group (n=48) received the rosuvastatin treatment in addition for 12 weeks. The changes of serum 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number of carotid plaques and the blood lipid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 Results The changes of carotid artery IMT, number of carotid plaques and blood lipid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nventional group. The levels of hs-CRP, carotid artery IMT, number of carotid plaques and blood lipid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rosuvastatin group after treatment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Rosuvastati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evel of hs-CRP, while suspending and reversing the progression of CAA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ease. It may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 Rosuvastatin;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reactive protein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因素之一[1], 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 引发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越大。瑞舒伐他汀具有降脂、逆转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本研究拟通过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 为颈动脉硬化患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 在本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 并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确诊存在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和经实验室检查有血脂异常者, 排除严重心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对他汀类过敏者。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组42例, 其中男25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69.2±3.8)岁。瑞舒伐他汀组48例, 其中男28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69.6±4.0)岁。两组性别、年龄、血脂和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管理血压、控制血糖、活血化瘀、改善循环等治疗, 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睡前加用瑞舒伐他汀(商品名:可定, 阿斯利康公司生产)10 mg, 1次/d, 两组疗程均为12周。服药期间停服对观察指标有影响的药物, 不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1.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各做1次颈动脉超声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V730型彩色多普勒显像仪, 常规检查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外动脉。在颈总动脉距分叉处近端约2 cm处测量颈总动脉(CCA)内径、颈内(ICA)、颈外动脉(ECA)内径, 分别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 IMT>1.0 mm时(动脉分叉处可>1.2 mm)即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 记录颈动脉斑块个数。入选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 清晨空腹采静脉血, 利用奥林巴斯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治疗前、治疗后每月测血压, 并测定肝、肾功能、血糖等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IMT、颈动脉斑块、血清hs-CRP变化 两组治疗前IMT、颈动脉斑块、血清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IMT、颈动脉斑块个数、血清hs-CRP均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常规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 HDL-C增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虽有改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观察12周后未发现皮疹, 没有出现肌痛及ALT、AST、CK的异常升高。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有多种, 其中血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起了重要作用。血液中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 均具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3]。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低度慢性炎性反应过程, CRP不仅是血管炎症的标志物, 而且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演变及进展有关的促炎因子, 其炎性反应对斑块的形成和脱落起关键作用[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可以促进动脉血栓形成, 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国外报道, 20%~30%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加重所致。同时, 颈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脱落或小斑块脱落可以成为大面积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5]。

近来研究指出, 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 还可通过增加细胞凋亡减少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数量, 改变斑块内成分, 减少脂质含量, 减轻炎症反应, 改善内皮功能, 减少纤维蛋白原, 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总数, 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 预防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延迟动脉硬化进程, 对已形成的斑块可增强其稳定性[6]。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瑞舒伐他汀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而产生降低LDL-C, 干扰脂蛋白生成, 文献报道, 其能显著降低血清总TC、TG、LDL-C, 并使HDL-C升高, 抑制血栓形成, 安全性好, 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 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有学者证实, 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 从而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 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7]。本研究表明, 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个月后, 除血脂、CRP明显改变外, 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明显减小, IMT降低。提示瑞舒伐他汀可强化降脂疗效, 长期使用能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降低颈动脉IMT, 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早期使用有助于预防颈动脉硬化发生或延缓其病情进展, 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且不良反应轻微,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期东.神经病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0-137.

[2] 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0-263.

[3] Brunzell JD, Ayyobi AF. Dyslipdemia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 us. AM J Med, 2003, 115(8A):245-285.

[4] Bulman N, Levy Y, Leiba R, et al. Increase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the polycystic orary syndrome: a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 89(5):2160-2165.

[5] 李凤莉, 张丽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1):26.

[6] Trion A, de Maat M, Jukema W, et al. Anti-atherosclerotic effect of amlodipine,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atorvastatin, in APOE*3 -Leiden/hCRP transgenic mice. J Cardiovasc Phamacol, 2006,47(1): 89-95.

[7] 梁茜, 杨希立.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广州医药, 2009, 40(1):30.

[收稿日期:2014-07-01]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IMT、颈动脉斑块、血清hs-CRP变化 两组治疗前IMT、颈动脉斑块、血清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IMT、颈动脉斑块个数、血清hs-CRP均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常规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 HDL-C增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虽有改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观察12周后未发现皮疹, 没有出现肌痛及ALT、AST、CK的异常升高。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有多种, 其中血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起了重要作用。血液中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 均具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3]。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低度慢性炎性反应过程, CRP不仅是血管炎症的标志物, 而且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演变及进展有关的促炎因子, 其炎性反应对斑块的形成和脱落起关键作用[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可以促进动脉血栓形成, 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国外报道, 20%~30%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加重所致。同时, 颈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脱落或小斑块脱落可以成为大面积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5]。

近来研究指出, 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 还可通过增加细胞凋亡减少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数量, 改变斑块内成分, 减少脂质含量, 减轻炎症反应, 改善内皮功能, 减少纤维蛋白原, 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总数, 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 预防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延迟动脉硬化进程, 对已形成的斑块可增强其稳定性[6]。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瑞舒伐他汀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而产生降低LDL-C, 干扰脂蛋白生成, 文献报道, 其能显著降低血清总TC、TG、LDL-C, 并使HDL-C升高, 抑制血栓形成, 安全性好, 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 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有学者证实, 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 从而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 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7]。本研究表明, 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个月后, 除血脂、CRP明显改变外, 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明显减小, IMT降低。提示瑞舒伐他汀可强化降脂疗效, 长期使用能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降低颈动脉IMT, 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早期使用有助于预防颈动脉硬化发生或延缓其病情进展, 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且不良反应轻微,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期东.神经病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0-137.

[2] 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0-263.

[3] Brunzell JD, Ayyobi AF. Dyslipdemia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 us. AM J Med, 2003, 115(8A):245-285.

[4] Bulman N, Levy Y, Leiba R, et al. Increase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the polycystic orary syndrome: a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 89(5):2160-2165.

[5] 李凤莉, 张丽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1):26.

[6] Trion A, de Maat M, Jukema W, et al. Anti-atherosclerotic effect of amlodipine,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atorvastatin, in APOE*3 -Leiden/hCRP transgenic mice. J Cardiovasc Phamacol, 2006,47(1): 89-95.

[7] 梁茜, 杨希立.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广州医药, 2009, 40(1):30.

[收稿日期:2014-07-01]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IMT、颈动脉斑块、血清hs-CRP变化 两组治疗前IMT、颈动脉斑块、血清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IMT、颈动脉斑块个数、血清hs-CRP均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常规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 HDL-C增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虽有改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观察12周后未发现皮疹, 没有出现肌痛及ALT、AST、CK的异常升高。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有多种, 其中血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起了重要作用。血液中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 均具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3]。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低度慢性炎性反应过程, CRP不仅是血管炎症的标志物, 而且是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演变及进展有关的促炎因子, 其炎性反应对斑块的形成和脱落起关键作用[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可以促进动脉血栓形成, 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国外报道, 20%~30%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加重所致。同时, 颈动脉粥样硬化附壁血栓脱落或小斑块脱落可以成为大面积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5]。

近来研究指出, 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 还可通过增加细胞凋亡减少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数量, 改变斑块内成分, 减少脂质含量, 减轻炎症反应, 改善内皮功能, 减少纤维蛋白原, 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总数, 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 预防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延迟动脉硬化进程, 对已形成的斑块可增强其稳定性[6]。

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瑞舒伐他汀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而产生降低LDL-C, 干扰脂蛋白生成, 文献报道, 其能显著降低血清总TC、TG、LDL-C, 并使HDL-C升高, 抑制血栓形成, 安全性好, 优于其他他汀类药物, 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有学者证实, 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s-CRP水平, 从而改善患者的炎症状态, 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7]。本研究表明, 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个月后, 除血脂、CRP明显改变外, 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明显减小, IMT降低。提示瑞舒伐他汀可强化降脂疗效, 长期使用能延缓动脉硬化进展, 降低颈动脉IMT, 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早期使用有助于预防颈动脉硬化发生或延缓其病情进展, 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且不良反应轻微,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期东.神经病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0-137.

[2] 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0-263.

[3] Brunzell JD, Ayyobi AF. Dyslipdemia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 us. AM J Med, 2003, 115(8A):245-285.

[4] Bulman N, Levy Y, Leiba R, et al. Increase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the polycystic orary syndrome: a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4, 89(5):2160-2165.

[5] 李凤莉, 张丽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1):26.

[6] Trion A, de Maat M, Jukema W, et al. Anti-atherosclerotic effect of amlodipine,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atorvastatin, in APOE*3 -Leiden/hCRP transgenic mice. J Cardiovasc Phamacol, 2006,47(1): 89-95.

[7] 梁茜, 杨希立.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广州医药, 2009, 40(1):30.

[收稿日期:2014-07-01]

猜你喜欢
反应蛋白瑞舒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分析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在胎膜早破宫内感染诊疗中的价值
瑞舒伐他汀联合奥美沙坦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常见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
CRP和PCT在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重型颅脑外伤进展性颅内出血与D—二聚体、C—反应蛋白的临床分析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肺部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瑞舒伐他汀并依折麦布对ACS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