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概念隐喻分析“月亮”在英汉语言中的差异

2014-11-14 10:42方敏
科技资讯 2014年5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对比分析月亮

方敏

摘 要: 在英汉语言中,以“月亮”为喻体的词语和俗语,数量众多,意象含义大相径庭。本文通过搜集关于“月亮”在英汉语言中的不同表达,在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下、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中这类词语和俗语在表达意义上的差异,分析其折射的文化上的不同,不仅有助于克服英汉语之间的交流障碍,还可促进两个民族文化的共存和兼容,为不同文明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关键词:月亮;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000-00

月亮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近年来,有很多国内外的语言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从隐喻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阐释。无论是哪种解释方式,他们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月亮”仅仅是一个表达手段还是一个意象背后所折射的思维方式?

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隐喻机制。伴随着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隐喻也有悠长的研究历史,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本书名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的问世宣告一个从全新视角审视隐喻的时代真正的到来,这就是由Lakoff 和 Johnson共同提出的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隐喻这一传统的修辞学对象引入到语义学与语用学的拓展范畴中,并向世人展示了隐喻在语言整体中的无限上升空间。该书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框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手段,更是一种独具魅力、以一事物描写另一相关事物的思维方式。东西方文化中存在着思维观念的不同,地域环境的不同,社会背景、文化历史、宗教等等方面的不同,这些的“不同”必然会对我们的认知和思维造成巨大的差异。本文分别选取英文和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月亮”的表达,通过汉英逐一分析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1汉语中有关“月亮”表达的概念隐喻分析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多层含义。月亮,月球的通称,因其远离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又与人类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的联系而成为人们观察和守望的对象,这就表现在:

首先,“月亮”是寄托相思之情的载体。

例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例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上述两例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诗词,显然,这样的字句用月亮寄托的思情、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人们对抽象的、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视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从而可以对其进行指称、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人是独立与客观世界的一个实体,因此人们认识世界也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将“人”这一自己熟悉的实体投射于人体以外的抽象的不熟悉的实体,这就是概念隐喻中的实体隐喻。古代诗人、词人通过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寄情于“月亮”这样人人熟知的实体,足以体现他们内心里难以名状的哀思和睹物思人的思绪--此刻,月亮已不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天体,而是与人紧密联系、浑然一体的整体。

其次,思念往往与孤独相生相伴,所以,“月亮”又可以代表孤单。

例3. 嫦娥奔月

这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在传统的民间故事里,月亮被称为“广寒宫”,是一座凄清的宫殿。这里住这一位美丽的少女嫦娥,她因为误食了长生不老之药只能终生待在月宫里。虽然实现了长生不老的愿望,但嫦娥却永远的失去了自由和快乐,陪伴她一生的将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苍天夜夜心”李商隐的诗句一语中的,让世人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想要获得永生,就得付出一生一世的孤单和寂寞,舍与得如影随形。

例5.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这两句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凉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写湘云和黛玉两人一起赏月吟诗,对景感怀。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借月抒发孤独伤感情绪的精彩之笔。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借赏月寄托一种相思的节日,月圆代表团聚、月缺则代表分离。

例4.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例5.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在上面列举的诗词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月亮”孤单的意象已经与诗人、词人们的生不逢时、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等失意的心态紧密相连,他们常用残月、孤月、寒月等词汇来描述自己的境遇--“月亮”俨然成为了文人骚客们规避现实窘境、脱凡超俗的化身。

人们在使用“月亮”这一意象含义时,通过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月相的不同构建了人们在某一特定情况下的心绪和情感,从而将孤独、寂寞的概念以一种较为具体、熟知的或比较熟悉的概念类比出来,从而达到让他人感同身受的目的—这就是概念隐喻理论中的结构隐喻,即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讨论一种概念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

2英语中有关“月亮”表达的概念隐喻分析

西方人对“月亮”的意象则不同于汉语文化中月的意象,西方文化中更体现出人与月亮的各自独立、月亮甚至带有许多的贬义,如它有圆缺盈亏,它暗淡丑陋,它使人和动物情绪波动,它跟坏人也有联系,它靠反射太阳的光芒而发光,它冰冷,月蚀是不祥的预兆,月亮还是一个会惩罚、报复人的形象.以下将举例说明。

例6. moon away

虚度光阴

例7. aim at the moon

想入非非;狼子野心

例8. as changeable as the moonendprint

像月亮一样善变、反复无常

例9. bark at the moon

空嚷嚷、徒劳

例10. boast above the moon

海阔天空的吹牛

上述这些英文表达中,“moon”的释义大抵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代表空洞、遥不可及的人和物,如例12、例13、例15、例16、例17、例18、例19、例20;另一类则是指变化无常,如例14;再如在莎翁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幕是这样的一则对话:

Romeo: Lady, by yonder blessed moon I swear

That tips with silver all these fruit-tree tops—

Juliet: O, swear not by the moon, the inconstant moon,

That monthly changes in her circled orb,

Lest that thy love prove likewise variable

在这段对话中,朱丽叶担心恋人的情变之情显而易见。一个月的时间内月亮会经历月盈月亏的变化过程,朱丽叶害怕自己情人的感情也会像这样的月一样善变—通过这样一个形象生动的描述,女主公的内心情感世界袒露无疑。同时,莎翁也是借用了人们熟知的月相变化将朱丽叶抽象的心情生动地刻画出来,这是概念隐喻理论中实体隐喻被成功运用的典范之笔。

3“月亮”在汉英语言中差异的对比分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在本质上隐喻是系统的认知机制,正因如此,隐喻也会受到文化和思维的影响。

1.中国文化中,月亮的概念隐喻是人与月亮二合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学里,月亮往往与文人的仕途失意、怀才不遇、背井离乡联系在一起,油然而生的孤独离殇、思乡怀旧之情也被文人们通过月亮的意象传达出来,主观与客观达到统一,体现出了以中国文学为代表东方文学中人月合一的思想。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文明,与生俱来的骨子里就有征服的刚强性格。西方人独立、自立,善于主动、勇于进取,甚至是侵略。西方人率直、外露,刚直强硬的文化品格造就了西方有关月亮的文学偏刚性,这与注重含蓄、几千年来奉行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的中国文化的阴柔一面恰恰相反。

2.东西方人存在较大的思维差异。

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西方二元对立、物我两份的思想大相径庭。中国自古以来受到自然恩泽较古代西方人多,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从和谐开始,西方则以对立为开端(这一点在《圣经》中得以体现和加强)。中国人把自然视作朋友,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由此形成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善于借助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来抒发文人的主观情感,借月亮抒发乡愁别绪、孤独寂寞等;月亮成为文人们表达人生思考和追求的载体。西方的地缘特征决定了西方文明注定要建立在海洋和狩猎的基础上,他们与自然之间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因此,西方盛行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物我两分的观念,即主客观的对立与分离。进而月亮的喻意也多半表现出人与月亮的分离、两个独立的个体。

4小结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明、异样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特征。但无论是东西方文明有着怎样的迥异,无论是中国词人笔下的月亮还是西方诗人笔下的月亮,都为人类欣赏月亮的方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都给予了我们心灵的洗涤和美学的享受。随着世界多极化、多元化格局的发展,东西方不再是隔绝封闭的、而是互通开放的;不再是一枝独秀的、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纵然东西方的月亮有共性更有差异,但只要我们共守一轮月,待到“海上生明月”之时,通过这轮由月亮文学搭建起来、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人类一定会看到“天涯共此时”的状景!

参考文献:

[1] Lake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Act Ⅱ.P16,http://www.docin.com/p-10460571.html.

[4]孙毅.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田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

[6]汪少华.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

[7]魏继东.篇章隐喻研究[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对比分析月亮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