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2014-11-19 01:00袁清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袁清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管类相关课程已经成为大多数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重要教学内容。然而,由于管理学科的独特性质和教学过程中的现实因素,部分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佳。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管理学课程改革的一些建议,旨在为培养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对管理学课程在理论上进行再学习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再开拓创新。

1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晰

尽管职业教育理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对于很多高职院校而言,如何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制订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经验供我们借鉴。课程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更要求准确定位,思路明晰。因此,在职业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针对专业实际,完善具体的课程培养目标,为管理学课程改革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1.2 教材体系和内容雷同多、创新少

整体来看,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主

要是国内学者参考国外著名管理学家撰写的管理学教材而编著的。尽管目前同类的管理学教材出版数量繁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国内的管理学教材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教材趋于类同,更新速度缓慢,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已不能全面反映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更没有突显高职特色。

1.3 教师讲得多、学生互动少

传统的管理学课堂教学,学生听得多、练得少,始终处在旁观者

的位置,没有真正融入管理的角色中。教师侃侃而谈,学生被动听讲,课堂秩序、出勤、发言及考核等各方面都陷入恶性循环。由此培养出的大学生很难承担起企业、岗位所赋予的管理角色,不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来有效地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

1.4 空洞理论多、实践经验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目前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加上

深受传统观念和本科院校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在专业教学上往往满足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只是依附于理论,流于形式,不能保证职业院校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直接影响着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5 知识教学多、能力训练少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学习,而忽视体验学习和发现学

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扭转这种状态,使学生在必要的接受学习的同时,日益强化体验学习、发现学习,要设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要注重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和超越教师,要赞赏学生独特而富有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和表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研究、去探索。

1.6 终结性考核多,过程性评价少

课程考核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既是教学方向标, 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目前,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考核内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考核方式、方法单一。重期末考核轻平时考核, 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多纸笔测试少能力评价,其结果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 期末搞突击,这种考评体系既无法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也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2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2.1 以能力为本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按照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教学为抓手,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既具科学性和抽象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灵活性。因此,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确立更加客观、实际,与市场和企业需要相一致的课程目标。据此,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应着力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乃至创业能力的最终目的。

2.2 更新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选用的管理学教材来看,大多具有较完备的学科内容体系和知识框架结构,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连贯性,而高职特色不足。高职教材的编写在逻辑起点上就应与本科教材不同,应充分体现出以能力为本位的特点。将“压缩版”的本科教材用于高职教育,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没有体现高职的特色。再加之传统教材的部分内容已相对陈旧,而管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教材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特征。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材的选用应打破传统教材框架尘封固定的模式,坚持在不断更新教材中体现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职业化的设计思路、创新性的结构体系、完备的知识架构。

2.3 注重教法改革,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思路应以教材内容为主线,案例探讨为辅线;讲授为中心,案例教学为延伸;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积极推行“体验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将教、学、行一体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管理学课程而言,这种“体验式”教学法的设计和应用决不能千篇一律,必须结合不同的专业特色。由于管理学课程在高职院校通常为多个学科门类的基础课程,不同专业涉及了不同的行业领域,因此,培养各专业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将管理原理与不同的行业、企业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在各自不同行业企业中的管理能力。

2.4 重视实践教学,创新校企合作与学生实训机制

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参观体验、阶段性见习、顶岗实习等方面寻求突破,全面践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实践宗旨,不断提升学生学习与接收管理学知识的积极性与有效性。高职院校应走出去,与更多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邀请长期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一线岗位的优秀管理者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带学生出去参观访问与实地调研,进行管理实习、企业诊断,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理论教学有效的转化为实践技能。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无疑会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管理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5 建立与课程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新型考评体系

以教考分离为原则,实行试题库抽题制度,并采取流水作业评卷模式保证考试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客观性。同时,改革期末一次性终结考核定成绩的传统考试模式,注重过程性考核,推行月考制、综合性项目考核等学习中考核,加大管理能力实践考核的比重,并通过考试后的反馈机制来增大师生的沟通,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实践调研数据。

3 结语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定位, 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张志宇, 张学军.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 教学研究, 2007(3)

[2]姜桂娟.“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9(26):140-141。

[3]厉守卫. 论管理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实施[ J] . 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7) : 253-254

猜你喜欢
管理学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