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高校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路径探索

2014-11-19 20:30李凤芹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社会责任高校

摘 要:2001年1月江泽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浓墨重彩的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在社会公德建设中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通过何种途径来履行这些社会责任。这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高校;社会责任;社会公德;路径

基金项目:

1、2013年度国际统计局《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及效率统计研究》(2013LY005),

2、2013年江苏省社科基金《社会公德建设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13SHB008)。

公德一词最早见于“人人相善其群着谓之公德”(梁启超,1902)。在西方文化中是指公共领域、公共事物、公共空间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等。社会公德在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群体,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一定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作为一种准则,对于成员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行为作了界定,对形成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指导作用。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为准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基本要求和应尽的义务,它道德体系的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起点。一个社会公德低劣的人,很难想象他会有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江泽民在2001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国”的科学论断,随后这一论断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这一角色赋予了他们特有的文明属

性。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并能从行动上体现出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部分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道德滑坡,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在教室桌椅、墙壁上乱写乱画;不遵守校规校纪,迟到、早退甚至无故旷课;上课是“低头一族”玩手机、刷微博、看微信,无视课堂纪律,讲话、睡觉等;对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发生冲突是口出脏话,甚至大打出手;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不能按时归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见了老师或长辈置之不理,公共场所男女交往行为出格;集体观念淡漠,独来独往,不关心集体活动,更不主动参与,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贪图享乐,攀比心理强;浪费资源,“长流水”、“长明灯”现象严重;肆意践踏草坪,破坏绿化;不能爱好公共财物,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等公共场所财物时有人为损坏。

虽然以上不是主流,但是它产生的负面影响让人十分担心。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公德的建设。

1 高校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社会责任

纽曼最早提出“大学使命”的命题,西班牙教授奥尔特加·Y·加塞特(1930年)提出了大学的社会责任并对其含义做了探讨,认为大学不应该是“象牙塔”,而是要打开校门,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承担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使命。博客将高校的社会责任分为学术责任和非学术责任。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已不再是“象牙塔”,而发展成为与经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性组织。一方面高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培养人才的责任;一方面还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咨询和应对,以及为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引领的责任。

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高校对于社会文化建设、引领社会主流和确立核心价值理念上都作出了独特贡献,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高校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高校育人的责任

高校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教育通过培养人来传承、积累和发展文化,大学有责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社会价值和生存能力的人,使学生成为文明创造的成果,也成为创造文明的动力。将社会公德教育和建设作为高校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我们人才培养的规律,并且是能从根本上实现人才素质的提升。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指出:“有两种伟大的事物,哦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他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通识教育便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受到重视并逐渐推广。道德教育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育中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美国的道德教育和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以及“崇尚自由”的美国思想、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集中体现了美国的主导形态和价值观念。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课程来实现,这些课程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理解道德的性质、含义和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习惯。

作为宗教传统深厚的英国,高校普遍开设宗教教育课,一些高校的道德教育就是通过这些讲授宗教课来实现的。1994年英国教育法规定全国实行统一的宗教教育制度。将传统的价值观通过世俗化的宗教知识和比较宗教教学传递给学生,同时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借助宗教的外衣神圣化,也加大了道德的约束力。

法国是在公立学校中最早废除宗教教育、开设世俗道德课程的国家之一。1882年的改革,使法国实现了教育世俗化,公立学校(初等教育阶段)废除宗教教育,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二战后,中等和高等学校也开设了道德教育课程。当代法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基本目标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公民、劳动者以及具有自律性的自由人。

德国各类高校中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健全人格的伦理道德教育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德国高校把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点放在伦理道德观念上,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和批判能力。并且德国高校以现实为基点,解决学生现在和将来在生活道路上会碰到的一系列的问题,高校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而且先教育学生要去理解社会,感受社会,理解现实,接受现实,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理解别人,包容别人。目前德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已有“个人为本”转到“社会为本”,注重对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上来了。

与我们同处于亚洲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在道德教育上面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日本学校的德育,主要使用道德教育概念,其内涵式培养“致力于建设和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的人”、“能够为实现和平的国家社会做共贡献的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尤其是努力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的人”。

韩国首儒家文化传统影响比较深,韩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它作为立国兴国之本,国强国富之根。韩国坚持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

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在世界上塑造了良好的文明形象。其公民教育经历一个由注重道德教育到注重公民教育再到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合流的过程。

毛泽东同志对青年学生的培养要求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邓小平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指出学校工作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高校培养的学生有两条衡量标准:德和才,而且德是放在前面的。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塑造他们的完善人格,后者远比前者重要。如何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最基本的要求做起,如果学生连做人最起码的规矩都不懂,怎么奢谈理想和信念呢?

第二,高校传承的责任

高校承担着知识传承和创新的责任,传承的不仅是书本的知识,还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将一些道德规范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社会公德作为千百年来的积淀,作为我们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通过高校的传承将其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理想信念,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最为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也导致了在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下降,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一事实的存在,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生之间的差距,并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仅要有极其丰富的物质文明,也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社会公德教育要成为高校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在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应该是社会公德建设的践行者。

第三,高校引领的责任

现代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对大学的期望值也日益提高,高校始终肩负着引领的责任和使命。这来源于高校的社会地位、资源的拥有和享有的权利。高校不仅是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利益多元的社会里,全社会的价值共识越来越依靠文化的力量,在多元文化激荡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享有的资源,从舆论营造入手,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来推动社会公德的建设。

2 高校履行社会公德建设社会责任的途径

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这个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可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笔者之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研究“主规律”——寻找规律,科学推进

在社会公德建设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寻找社会公德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规律,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寻找科学推进社会公德建设的总体思路,为社会公德建设的推进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政策,这也是高校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唱响“主旋律”——思想引领,立德树人

1、加强日常引导工作。

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首要任务,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实效性。要将社会公德的内容融进思想教育的日常内容,深入剖析目前高校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查明原因,及时进行正确引导。

2、利用新媒体开拓教育新阵地。

一是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做到PU全覆盖,班班建微博,利用网络的力量,是社会公德的内容深入人心,通过微博对班级社会公德建设的成果进行展示,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二是注重对网络舆情的监督,注重网络公德的建设,文明使用网络,将网络建设社会公德展示的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好PU、微博等载体的育人引导作用。

3、广泛开展多种形式主题教育活动。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公德主题教育活动:核心价值观“见言立行”主题教育活动;“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示范实践活动;“学雷锋”活动;毕业生文明离校主题活动;新生“大学第一课”主题教育活动;“博爱青春”省、市高校红十字会活动;寒暑假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将社会公德主题教育融入到每个活动中,塑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遵守社会公德成为一种习惯,使文明成为一种风尚。

第三,发挥“主体性”——师生主体,和谐互动

1、社团活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动员各种社团的力量,使他们成为社会公德建设活动的中坚力量,通过社团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开展一些专门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在学生管理中发挥学生骨干的主体性。

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分团委“三自”功能,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他们在社会公德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提升学生干部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一支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检验,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强化团的组织建设。用身边的榜样去感召同学,让他们成为学生前进的力量。

3、第二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

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平台,以五四青年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假日和“九·一八”、“一二·九”等重大纪念日为载体,组织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实践活动。

4、发挥教师主体性。

在社会公德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通过课堂授课、课余活动,将社会公德的相关理论、观念和意识带到社会中,要扩大社会大众的社会公德意识,将社会公德理念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以促进全社会遵守社会公德的氛围。

第四,抓好“主阵地”——教室宿舍,双管齐下

1、深入开展社会公德建设活动,营造良好道德风尚。

从高校中存在的最不文明、最反感的现象入手,如:墙上的脚印和球印、课桌椅上的乱涂乱画、公共场所吸烟等,作为社会公德建设的突破口,开展清洁校园的志愿活动,从自我做起,人人是社会公德代言人。

以诚信考试教育为契机,组织各班级积极申报创建诚信班级和诚信考场,树立“诚信自律,拒绝作弊”的理念,以优良的考风促进学风建设,也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诚信意识。

以“让指尖远离手机,让目光聚焦课本,让思绪回归课堂,树励志笃学新形象”的“新三让一树”活动为抓手,组织各班级提交活动方案,及时进行检查,并和课任老师进行沟通,确保活动落到实处,起到严肃课堂秩序的作用。

2、加强党员示范寝室和学习型示范寝室的创建。

通过“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主题活动的开展,进行党员示范寝室的创建,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发挥班级在学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注重班级的建设,以优良班风促学风,树立一部分“优良学风班级”典型,发挥寝室在学风建设“第二阵地”的作用,通过学习型示范寝室的创建,培育一批“优良学风寝室”。 (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参考文献

[1]薛为昶,论高校的社会责任,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J],2011年7月;

[2]王小斌,邵燕斐,论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校社会责任回归,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2013年10月;

[3]纽丽霞,和谐校园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9年12月;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作者简介

李凤芹(1979—),女,山东莱芜,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社会责任高校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