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2014-11-19 21:32于新娟
卷宗 2014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

摘 要:不同专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不同需求。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以学生为本位,将差异化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避免教学同质化,改革传统单向线性灌输式教学模式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上海3所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详尽了解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分析在现行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创设出行之有效的以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抽样调研;教学模式改革

2013年度上海市学校德育创新发展课题,项目编号2013-dycx-2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直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学者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实践教学、专题教学、红色资源利用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着积极的帮助和建设作用。不过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学生因学习基础、文化背景、学习能力、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有不同需求,而大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影响更为显著。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以学生为本位,将差异化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避免教学同质化,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单向线性灌输为主要特征,教师组织教学不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将学生视为有着统一思维的整体,强调学习主体的共性,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讲教师往往同时为多个专业学生授课,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授课方式上很少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学案例的取舍也很少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也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课外教学环节对于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加强教学针对性和优化教学效果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结束也就意味着教学过程结束,没有意识到课外环节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只是把课后辅导视为课堂教学之后的附带环节。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延伸扩大到教室之外,在此环节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完善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传播渠道单一的时代,以说教和单向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曾取得过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思维活跃敏捷,具有自我意识,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说教式的单一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 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分析

为详细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要求,增强教学针对性,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以求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创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2.1 调查对象

为使调查对象广泛涵盖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理和工科类别的学生,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可参考价值,抽样调查对象主要选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三所院校中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大一学生(占总人数的34.6%)和大二学生(占总人数的12.3%)。专业涉及外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中文、社会学、教育学、金融、统计、法学、公共关系、地理、化学、计算机、政治学、美术、环境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海洋地质等不同专业。我们通过召开学生座谈、访谈,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设计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下简称“原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 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思修”)的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了964份,实收932份,有效回收率为96.7%,男生占45.6%,女生占54.4%,在所提建议中896名提出有效建议694条。

2.2 调查方法

为详细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总体把握学生的态度和兴趣爱好,我们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学生特点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涵盖调查学生个人情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态度、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的评价,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行为。由于问卷涉及问题较多,既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有整体把握还需要分别对四门主干课程进行细致考察,因此发放问卷前会对调查班级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问卷整理时发现问题及时求证以确保调查的真实有效性。由于问卷调查是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需要详细弄清楚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在若干个问题上的异同选择做出仔细比对,数据整理工作异常庞大,我们在对问卷进行有效筛选后,分门别类地登记、整理、数据录入和核实,然后采用计量工具进行细致地统计与分析。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的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目标息息相关,是影响学习动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关于学习目的调查,932份有效问卷中约20%受调查者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比例最高的美术专业达到30.8%。选择“通过学习丰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掌握研究方法”的比例为35.6%,其中文科类专业如中文、法学、外语等学生的选择比例为34.7-55.6%,明显高于理工类专业13.3-37.7%的比例。选择“通过学习提高人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7.5%,此选项中理工类专业学生选择比例为43.3-59.7%,高于文科类专业学生24.5-38.9%的比例。上述结果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内容自身的专业性,文科类专业学生因专业背景与其相似,加以人文基础相对较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有更为深入的要求,而理工类专业学生因专业背景差异较大,加以人文基础相对较弱,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度明显要高于文科类学生,更希望通过学习来丰富人文科学素养。

(2)不同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影响学习目标实现的因素既有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更有教学模式单一化问题。

关于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调查,13.2%的受调查者认为“基本达到”,33.6%的比例认为“部分达到”,而选择“基本没有达到但有所收获”的比例则高达42.4%,10.8%则选择“完全没有达到”。后两项合计53.2%的比例高于受调查者半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当被问及学习目的没有达到的主要原因时,对于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单一化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等原因,学生选择比例依次为24.7%、22.8%、31、6%和20.9%,前三项比例合计79.1%,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形式到内容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不过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具有全局性影响,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位对教学过程进行创设和建构,需要重新界定和规范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积极的建设作用。

(3)不同专业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领域存有明显异同。

半数以上受调查者对教学内容不满意,认为内容枯燥脱离实际重于说教。对教学内容感兴趣的领域学生选择五花八门,不过仍有规律可循。以“纲要”为例,各专业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关注度普遍不高,这超出我们的预期,关注比例介于0-16%不等,其中化学、外语等专业对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关注人数不足5%。各专业学生对文化却普遍表现出较高兴趣,美术和公共关系专业的关注比例都在半数以上。对军事内容的调查,理工专业学生的兴趣明显高于文科专业,关注比例在30-41.5%,文科专业关注比例在7.7-14.8%。各专业学生均有一定比例对近现代社会政治表现出兴趣,比例介于16-25%。对于历史人物和中外历史相互联系和比较的调查,各专业学生普遍兴趣较高,对历史人物关注比例均在70%以上,化学、中文等专业选择比例高达85%,对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的选择比例平均为53.4%,物理、金融等专业在此项的选择比例高达71.3-76.9%。访谈中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趣也明显不同,我们把中国近现代历史分为五四运动前80年、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建国后当代史三个时期来调查,各专业学生关注的时期差异很大,比如数学、金融等专业有近一半者关注1840-1919年,物理专业较多集中于新民主主义时期,中文专业则对五四前80年和当代史较为关注,化学专业则较多集中于建国后,美术等专业则对各时段的关注比例大致相当。对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的调查出乎我们的意料,文理科专业学生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注,理工科专业包括理科学生占很大比例的金融专业关注人数均在30%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样不可忽视它的学术性,失去学术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空洞乏味、缺乏生命力。这项调查结果对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学生普遍反对灌输式教学方式,但对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态度有明显差异。

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85.7%的学生不主张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时,不同专业学生的选择差异明显,支持率最高的金融等专业有65.7%比例,支持率最低的公共关系等专业仅为19.4%,其他受调查专业支持率介于30-40%。该项调查结果与此前所预期的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有所出入,通过座谈交流我们发现,支持率较低的原因是部分学生缘于害羞、胆怯,担心提出的观点不够成熟或认为通过参与式课堂教学对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因而缺乏信心或态度模糊。为此我们在设计参与式课堂教学时要切实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做好课前讨论题目的设计和资料准备,处理好参与式课堂教学与教师讲授之间的衔接、与课外实践研究环节之间的关联。

(5)近一半学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态度存有差异。

关于学习态度的调查,选择“主动学习和认真听讲”占24.1%,该项选择比例最高的公共关系专业达到65.5-68.3%。选择“被动接受和基本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比例为22.3%,其中英语和水利工程等专业选择比例最高,为76.7-85.4%。选择“上课马虎和考前突击”的比例为36.2%,该选项人数最多的是体育和西班牙语专业,比例为48.6%。选择“逃课或上课做其他事情”的占12.4%,比例最高的美术专业为19.6%。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影响学习态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教学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对改变学习态度有一定帮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堂情境等与学习态度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课堂情景呈现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或改变其学习态度。因此要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6)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研究的兴趣普遍高涨,对实践研究项目的兴趣差异明显。

实践研究项目的调查显示,97.8%的学生参加过思想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组织的实践研究项目,各专业学生对实践项目均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对于实践研究项目有无必要的调查,68.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6.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还有8.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这项调查中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差异主要表现在实践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上,比如“概论”的课外实践研究中,对于选择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或制作PPT和视频等,65.8%的学生选择制作视频,23.7%的选择制作PPT,10.5%的学生选择撰写调研报告。而美术、体育、计算机、外语等专业学生选择制作视频的比例达到87.9%,中文、化学专业选择撰写调研报告的比例为76.5%,理工科专业学生选择制作PPT的比例较高。在“纲要”的课外实践研究中,中文、教育学、社会学等文科专业,更倾向于以阅读和撰写读书报告为主要课题实践项目,美术、体育等专业则喜欢历史剧的编演,计算机、物理等理工科专业对阅读经典书目、历史剧编演和社会实践调查等项目人数比例大致相当。因此需要详细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在实践研究项目上的倾向性,这不仅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于完成实践项目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都大有裨益。

(7)绝对多数学生对教学改革持赞成态度,认为改革的重点在于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授课方式和单一的考核方式等方面。

对于教学改革的调查,64.9%的学生持支持态度,2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没有必要和说不清楚的各占5.5%。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内容的调查,32.5%的学生认为是教学内容, 22.5%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式,14.5%的学生认为是单一的考核方式,30.5%的学生认为是单一的教学模式,这些数据与前文关于影响学习目标主要因素的调查基本一致。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模式彼此联系互相关联,其中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考核方式统一于教学模式之下,探索尊重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无疑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3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不同专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极其多样化,因时空所限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教学过程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展,把课外拓展环节作为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纳入到正规教学过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和路径。课外拓展环节如何规范,它与课堂教学如何承接,在整个教学系统具有怎样质的规定性,需要我们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位,对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环节、考核环节进行具体规划,创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3.1 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环节

(1)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特点

课堂教学是教学系统的中心环节,要探索尊重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差异化教学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使教学内容富有针对性,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与自身的贴近非常重要。比如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要了解他们注重自我、个性张扬、具有散发性思维模式的特点,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而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课堂教学既要生动富于激情又要由浅入深,把要阐释的思想品德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近现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诙谐的语言和会意的神态来表现,这会拉近艺术类专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了解了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和关注点后,还要把握他们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栋梁之才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科技道德素养极为重要。课堂讲授要针对性地渗透不同内容的科技伦理教育,“原理”课加入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伦理观内容,“纲要”课增加近现代以来我国科技落后状况与国际地位关系的内容;“思修”课结合理工类学生专业背景重点渗透工程伦理、生态伦理、网络伦理道德等,“概论”课增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选择典型案例分析创新驱动的贡献,这不仅有助于加强科技伦理的引导,因与专业背景相似易引起理工专业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课堂教学在尊重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普遍关心和有兴趣的问题,对于文、理科学生人文基础的差异也要统筹兼顾。以“纲要”为例,学生普遍对历史人物表现出兴趣,如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喜好和差异化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颇受欢迎。对不同专业学生普遍有兴趣的古今中外的比较联系,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比如为政治学专业授课时,我们对近现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革命和改良是贯穿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古今中外的对比使学生透过成败得失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国情及其历史发展规律,还可启发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可以通过课外实践研究平台进行个性化探索性学习。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是我们探索的重点和难点。以同为理科的计算机和化学专业为例,两者对“纲要”教学内容关注点明显不同,计算机专业学生兴趣较为分散,对近现代社会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关注比例各有25%;化学专业受调查学生40%集中于文化,军事占20%,政治仅为6.7%。同一教案适用于所有专业的情况必须做出改变,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个性化教学。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很多问题的理解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各专业学生对对近现代社会经济变革普遍关注度不高,激发学生对近现代经济变革的兴趣就成为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尝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用生动的案例和直观的音像资料辅助经济问题的学习。比如民族资本是研究近代中国经济与民族资本家双重性格的关键,为让学生深入了解近代中国资本经济发展状况,纪实讲述片《上海滩的七张面孔·荣氏兄弟》直观的视觉效果和人物命运的跌岩起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艰难,再从理论和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条件,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近代中国经济不发展之原因。

(3)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对参与式课堂教学认识存有差异,对此我们首先明确参与式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学生讨论和提问,还包含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再提出新问题的全过程。教师需要在提出问题、选择案例和组织讨论等环节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思考的情景,以问题为线索引发学生层层深入探究。参与式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形式,问题的提出也不是随意的,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经过精心设计和深层次思考,使提出的问题和案例更富有针对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3.2 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课外实践研究环节

课堂教学是基于不同专业特点展开,但是其时空局限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要求,课外拓展环节的时空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外实践研究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实现自主性探索学习为主要目标。在“概论”课的实践研究环节,我们选择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建议法学院学生选择“从同学们参加人大选举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政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依法治国”等知识的理解。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调查、走访、查阅资料、情景模拟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运用所学理论科学分析。在“纲要”课的实践研究环节,我们主要围绕阅读经典历史著作、撰写读书报告或其它课外实践课题研究(如历史剧编演)等项目展开。阅读经典著作在所有授课专业中进行,教师根据各专业学生要求选择多种经典书目,并做必要的导读,不同专业学生依据各自需求和兴趣自主选择阅读书目,教师依据学生情况进行方向性和疑问性指导。撰写读书报告和历史剧编演是基于不同专业展开,如美术专业约30.8%学习目的不明确,历史剧编演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中文等文科学生较多希望通过学习提高人文素养,撰写读书报告可以让他们学会对史料进行解读,并运用历史逻辑探讨一些基本问题,掌握基本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历史基础较弱同时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研究有一定兴趣,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择课外实践研究项目。

3.3 引领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综合考评环节

考评环节是对尊重学生差异性教学过程的检验和引领,是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步骤。考评采用综合考核标准,把学习态度和勤奋程度也纳入到考评体系中,不仅包括期末书面考核,课堂学习环节和课外实践研究环节也作为重要的考评依据。多层面的综合考评是学生学习的导向,引领他们根据兴趣和学科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加强能力培养的学习。

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路径是一种柔性设计,以学生为本位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有精湛的讲课艺术、广博的学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课外实践研究环节需要教师释惑解疑细心指导。丰富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视学术研究,课外实践环节的悉心指导需要教师恪尽操守,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保障,这些柔性要求除了教师自身严以律己,还需要完善的制度建设相配套。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教师面对的是各个不同专业学生,要切实实行基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除了教师自身要有意识地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广泛兴趣,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以丰富知识结构了解其它学科的前沿动态。从制度层面对教师课外实践研究环节的工作通过规范性要求给予重视也十分必要。课外实践研究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实践研究中需要教师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指导,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将教师在课外实践环节的指导纳入日常教学工作,既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有利于课外实践研究的切实进行。从师资力量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支持将更加有利于差异化教学的良性运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大班授课为主,依据学生数额在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投入相应的师资力量是避免教学模式改革流于形式的有利保障。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希望实践研究项目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分组讨论式教学绝对多数学生希望教师能参与其中,认为有利于问题的深入和疑难问题解答。主讲教师一己之力难以作为,若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教师参与,既可以确保差异化教学顺利进行,也是参与者增加师生了解有利于学生工作开展的良好机会,这样以主讲教师为核心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师资保障。(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

作者简介

于新娟,上海外国语大学历史学博士,校聘教授。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
网络平台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日语听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中期报告
网络新应用环境下JavaWeb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