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课程教学浅谈

2014-11-21 04:15吴振
剧影月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技法笔墨中国画

■吴振

中国画课程教学浅谈

■吴振

中国画的教学,应当结合美术专业的学习特点,以系统讲解中国画的相关知识为主,以讲授中国画理论为辅.目的在于通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具体地动手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深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从传统中寻求创新。

中国画 课程教学 技法 创作

一.中国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艺术,这种中国独有的、以卷轴画为主要形式,以毛笔和宣纸为主要材料,以墨和线为主要造型语汇的艺术形式,是和西洋绘画有严格区别的,故名中国画。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世界绘画领域有两大体系,即以重视光影透视、解剖等科学知识的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体系和重视笔墨效果与气韵格法的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体系。按潘天寿先生的话说就是中西两大绘画体系双峰并峙,各有优点。中国画在世界绘画领域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增强民族自豪感,也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并系统学习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中国画在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做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尽可能让中国画课程变得通俗易懂以达到通过中国画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并拥有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中国画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中国画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的关系,这三者在教学中各自占有多大的比重,它们如何在培育中国画创造人材中发挥作用,这是在50年代就热烈讨论过的问题,近20年来也没有停止过争论。20世纪之前的中国画教学采用的是师徒制,从临摹入手,培养了那时的中国画画家。20世纪以来,中国开始按照西方模式办美术教育,在学校(院)里的中国画教学,受到西画教学模式的影响,从素描着手,强调写生,结合古画的临摹(对临摹的重视,各院校的情况不完全一样),又培养了一批另外类型的中国画家。如果做一下总结,我们就会发现上一世纪尤其是1949年之后中国画教学都带给我们不少经验和教训。这几十年的道路曲曲折折,有两个时期比较重要,一个是50~60年代初,一个是1979年之后到现在近30年的时间。现在学校里的骨干教师以及画坛上活跃的中青年画家,大多数是在这两个时期接受中国画教育的。因此,他们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也会加入自己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所特有的思考、眼光和见解,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站在新的高度审视中国画教学问题,当然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思考和新的抉择。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在中西融合的大文化背景下做好中国画的教学工作,如何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方法、有个性、有品味”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养成面对现实、自主思考、自觉追求的能力,才是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的最主要问题。

三.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

中国画是一门完整而独立的学科,各美术院校都设有中国画系,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授和自己的实践系统地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史、学习中国画的基础技法和基本理论。但是,由于中国画博大精深、内容繁多,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中国画的精髓,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师在讲授中国画这门课程时必须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有所取舍,提炼重点,并能够具象地呈现中国画的表现技法。

中国画的技法丰富,包括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法而言其它,那学生就根本无法学习到应有的中国画传统,技法也只不过纯粹地变成了一种表现方法了。正如油画中的明暗与色彩、版画中的刀法一样,笔墨技法是中国画区别其它画种,富于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属于中国画的形式美之一。中国画笔墨的个性语言越强,其特点也就越突出。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所构成的水墨情趣是不可能通过语言的讲解就能让学生深刻领悟的。所以,对于刚接触笔墨技法训练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教师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显示清晰,步骤明确。这样的话,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笔、用色、用墨的方法。

教师在对笔墨技法的讲解示范中要力求做到丰富而有趣,教师可通过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练习时,教师最好巡视指导,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学生可随意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反而可以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待学生对用笔、用墨、用色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再画指定的题材,这样才有利于在自由训练中掌握技巧,在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另外,学生在学习用笔的过程中,由于技法尚不成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刻”“板”“滞”“露”“碎”“滑”等常见技法失误,教师更应当身体力行、做好讲解和示范工作,指导学生正确对待一系列用笔的毛病,鼓励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增加用笔的起伏,让使转和提按等方面的缺点逐渐得到克服。

四.强调对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特性说明它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中国画本来就是一门高深精熟的艺术,让人百读不厌,然而要想真正读懂中国画并非易事。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与技巧可以通过画家之手体现在笔墨之中,但是要想在中国画上有所建树,就必须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绝不能忽视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这也是教师在现代中国画教学中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认知。

中国画从写实发展到写意,始终徘徊在似与不似之间而没有走向抽象,原因之一是中国早有一门抽象的造型艺术:书法,中国画的语言要素是笔墨,所谓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中笔法尤为重要,书法是纯粹的笔法锤炼幻化的一门艺术,要登堂入室中国画,学习书法是不二法门。美学家李泽厚说不懂书法就不懂中国艺术。黄宾虹也认为画之法不在位置而重在笔。中国画因书法的锤炼而笔性更强,内涵更丰富、历史沉积更深厚,并且还会随书法而演进发展。从元倪云林 “逸笔草草”的贴韵到清吴昌硕以石鼓文入画的碑味,中国画大师无不对书法研究精深独到,再如近代大师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和潘天寿,即使舍弃绘画,他们的书法仍然能够独立于世。金农、吴昌硕都是书法练到50多岁后才投入到中国画的创作。齐白石的“虾”、徐裴鸿的“马”、黄胄的“驴”等都是最好的例证,想要做到整个画面笔笔意足笔笔精,没有好的书法修养是做不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书法学习的要求,同时,好字也能增强中国画画面的美感,反之则会毁掉一幅好画。

教师在对作品欣赏的讲授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如果学生只学技巧,对笔墨之外的鉴别能力和欣赏水平没有提高的话,那么对中国画艺术的精髓就理解不了,艺术境界也也提高不了,而且也不可能创作出有文化内涵、有意境的作品。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生平事迹来教育和启发学生。如《风雨鸡鸣》是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画面表现了一只站在岩石上的雄鸡,激昂地高声鸣叫,画家喻意唤起人民赶快觉醒,加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表达了画家对祖国的深情,对正义的伸张,对光明的向往。李可染、林风眠创作的《万山红遍》、《秋》以中国画不同的表现形式,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浓郁醇厚、明艳诱人。画家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赞美家乡的可爱,祖国山河之壮美。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通过欣赏画能使学生对中国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能生出崇高而深厚的情感。如果在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画面本身是无法带来这样多的启发的。

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在学画的同时多读一些相关书籍,以增加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中国画是一门慢熟的艺术,优秀的画家也往往大器晚成,艺术家的预见性根源于他高度的修养和正确的世界观,伟大的作品肯定显现着艺术家伟大的人格,这就要求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等相应地提得更高、这样才能够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五.打破束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活动所具备的创造特性决定了在美术课程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教师在教给学生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时,不能把学生教“死”了,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尝试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培养学生重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懂得结合当下的生活,广泛吸收运用其它领域的造型范式为已所用,在当今这样的一个时代,人类使用线的自觉性越来越强烈,线条的生命力愈加强大,设计、建筑等人类各种艺术活动及生产生活中,愈渐表现它人性的、多情的姿态和生命的意味,其魅力逐渐影响到了中国画等艺术领域。只有鼓励创新,突破陈规才不会陈陈相因,要明白课程学习只是手段是奔向最终目的阶梯,而不是目的,“无法而法,乃为之法”到生活中汲取新鲜的东西,创作出更新的更具有个性的构图形式来,才是正途。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艺术生活》:福州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第3期

邓以蛰:《邓以蛰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孙其峰:《论花鸟画技法》,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5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

猜你喜欢
技法笔墨中国画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手绘技法表现
《远方》中国画
作品一
秀秀台
笔墨名家
为练笔墨才写荷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