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出新:浅谈新闻的写作技巧

2014-11-21 14:45温天群
电影评介 2014年12期
关键词:角度事物文章

温天群

新闻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新”字和“闻”字。新,讲究新鲜、时效,慢三拍,时过境迁,就没有新闻可言。闻,讲见闻,注重实际,坚持从实际出来,克服脱离各种实际、弄虚作假的弊端,而不是关在屋里憋出来。做新闻工作,就要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洞察天下风云,同时又有争分夺秒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撇开新闻的意义、时效、真实等诸因素,如何针对所写新闻的特点,找到一个最恰当的新闻主题,核心思想,以最恰当的角度、最巧妙的布局、最吸引人的语言,迅速地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使其不得不读下去,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一直探讨和争论的话题。

新闻已经走过了很长的一段历史。任何有生命力的事物都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之中,新闻也不例外。从新闻出现到现在,它的格式、结构、语言技巧等一直在经历着“产生——发展——稳定——再发展”的过程,经过一代代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闻表现形式和技巧由简单到丰富,由低级到高级,始终是一个被创新的重要对象。

从历代新闻大师那些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看,这些新闻作品之能深受广大读者所喜爱,一个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并不是这些新闻作品的写作方法,而是记者那种不写出新意决不罢休的精神:一个标题,选择的角度……直到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反复锤炼。正是这种“百炼”求新的精神,才使新闻“百炼”出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仔细研究一些好新闻的分娩过程不难发现,好新闻写作技巧,要百炼“炼”出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炼主题

新闻报道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或人的本质特征,记者在拿到新闻线索之后就应该绞尽脑汁地反复酝酿,多角度思考,将事件或人物置于宏观的时代背景中,通过对比、提炼,最终不断完善报道的角度和主题。对报道角度和主题的思考可以展现一个记者的新闻经验、智慧、知识与能力,它贯穿于记者采访前、采访中和采访后,直到定稿之后才算结束,是反复思考、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最终检验记者水平高低、能力大小的衡量尺度。

记者只有从对生活事实本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并由此找到新闻的主题。要实现这个飞跃,记者必须深入事物的内部,认真分析事实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从现象开始,由此及彼,逐步向本质的认识深化,以抓住事实本身固有的,决定事实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说,“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诚如李瑞环在《务实求理》中说,“写文章讲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讲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但缺乏对生活实践的深刻了解,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也就无法写出具有‘三性’的好文章。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捣鼓字儿上花的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的功夫太少。为文章而文章,从文章到文章,这种方法,永远写不出好文章。”

如获得2012年广东好新闻的《广东“腾笼”五年换来一批“好鸟”》就是一篇主题鲜明、简洁的文章,记者用精炼的语言、具说服力的事实,给在广东发生的这场关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全国实践进行阶段性总结。

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变化多端的。任何一个事实都包含多方面的意义。当事实以自然状态存在时,它的丰富性和所反映的更深刻的意义就常被表面的现象所遮盖,主要和次要混在一起。如果不深入事实的内部,眼光只停留在表面,立意就会一般化,甚至为了芝麻舍了西瓜,致使读者得到的信息带有相当大的片面性。

二、反复琢磨

作为党报的新闻工作者,一方面面对的是时代和人民的需要,一方面在写作时又必然受自己主观认识的影响。前者是客观性的,但若着眼于时代和人民需要,倘若自己对某个具体事物不熟悉,或认识肤浅,写出的新闻必定没有深度和新意。反之,若不了解人民和时代的要求,仅从个人主观想象出发,偏于作者一己之见,写出的新闻作品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赞同,更谈不上引起别人的共鸣。反复琢磨出来的立意既新颖,又深刻和尖锐,经验也说明了具有这种立意新闻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反复琢磨,提炼新闻价值,就像李瑞环在《务实求理》中说,“就是要将繁杂、零碎的材料掰开了、揉碎了、摆正了、捋顺了。要分好类、排好队、归好堆、论好辈,不断地分,来回地分,边分边合,分分合合。这是寻找事物内在联系、探索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最难的一步,也是最苦的一关。这要用相当的功夫,谁怕用功夫,谁就找不到真理。”

在新闻写作时,要善于分析,也要综合,更好找到材料新闻的交叉点。抓住了交叉点,就能使自己要写的与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相统一,就能使立意具有时代气息和高度,然后就能孕育出同时代和人民心理相对应的新闻主题和结构。

如本人撰写的《农民工参与云浮人游云浮》一文,被评为2012年广东省旅游好新闻三等奖,就是经过采访后反复琢磨,刊发后引起广泛好评,为外界了解云浮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妙选角度

角度有多层次的含义。一个事实,也有多个新闻角度。记者在构思新闻,必须从其中一个角度着笔来反映这个新闻事实。从哪个角度着笔才最适合反映事实最重要的新闻意义,关键就在于一个“选”字。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新闻报道的对象一般都是最近发生的生活事实。虽然新的生活事实本身包含着新意,但由于相同或相似的事实常常受到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或已经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报道过多次,如果记者还按常规方式进行报道,势必使读者觉得乏味。这时记者必须选择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进行报道,才能使读者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从而对报道内容产生兴趣。

从事物的内部结构看,巧选的角度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中每一因素都包含着不同的含义。从外部看,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由此使反映的意义受与之联系的对象所限制。新闻的角度当然是由事物的辩证关系所决定。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因此,新闻写作,既要记者钻研进去整理材料,深入生活,探索事理,又要走出材料,用笔墨提炼生活,反映生活,站在更高角度谋篇布局。

1995年《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位母亲强烈呼吁 扫黄打非不可手软》,该报道不但使普通群众落泪,而且使总书记、总理在全国的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都提到读了“一个母亲的呼吁”催人泪下。报道找到了最带有共性的话题、最能引起共鸣的角度、最能让人动情的切入口。

巧选角度,科学地尊重文章规律,就是要反复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敏锐地找到他人曾发现的最深刻、最中肯、最紧密的联系。

新闻的“炼”法很多,技巧总归只是一种手段。如何从整个新闻事实出发,正确深入地发掘其深刻意义,并有分寸地将其奉送给广大读者,仍是我们永远要研究和追求的使命。

猜你喜欢
角度事物文章
神奇的角度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奇妙事物用心看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