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之我见

2014-11-21 12:52李素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篇目教学方式教材

李素珍

许多小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都是欢天喜地的,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可在小学到初中的这一步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兴趣锐减;家长疑惑不解;中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一届不如一届?

面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确实,初一的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容量更大,形式更活,涉及的语法知识更复杂,语言个性更鲜明。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也更为注重学生自读自悟自品的能力。早在1981年于漪就曾撰文阐述,她还打了个非常生动的比方,“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急慌忙地把棒掉到地上,影响前进的步伐和速度”。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加强中小学衔接,找准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点,拿稳新旧知识的接力棒呢?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学习,实现师资上的衔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教师间接力棒的传递成了这场“接力赛”的首要任务。这根“接力棒”该如何传递呢?首先,必须让中小学教师相互了解对方教材及教法等方面的差异,加强学习,通过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六、七年级的教师除了多听一些公开课外,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彼此的课堂,多听一些常态课,真正深入了解教材教法的异同。听课后要进行课堂研讨,相互提出合理的建议,明确各自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取长补短,避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弊端。其次,实行跨段集体教研。学校应把六、七年级组成一个跨年级教研组,指派既熟悉中学语文又熟悉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教师担任组长,指导六、七年级语文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命题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衔接。

二、改变中小学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篇目很多都是从小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的,以记叙文为主,且语言浅显,情节简单,侧重于字词的识记和对文章内容的浅层理解,思维难度不大。教师往往是扶着学生学语文,或者是“半扶半放”地带着学生学语文。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读读、背背、抄抄、写写也就能应付考试了。

与小学语文教材相比,初中语文教材难度加深,入选课文涉及的面也宽广起来,开始由表面走向表层。知识点也更加注重内在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另外,初中学科明显增加了不少,从时间和精力上也“挤占”了学生不少学习语文的时间。语文课时在“挤占”下变得“紧巴巴”的,教师讲课速度快,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再加上班额较大,教师不可能做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教材的不适应,教法的水土不服,学法的无所适从让学生出师不利,造成学生成绩的分化与滑坡。找准病因后,我们不妨对照病症,开几剂良方。

(一)找准衔接点,自然过渡

1.找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衔接点,做好学习内容的过渡。

虽然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有许多不同之处,但编者已经注意到了教材的衔接,五、六年级的语文所选的文章已经有意识地加长了篇幅,增加了许多名著名篇,特别是六年级语文,还特别增加了文言文的篇目。虽然篇目不多,篇幅也很短,但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借助这些篇目,初步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热爱,学生在进入中学以后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就不会束手无策了。另外对于一些与中学有关联的人物、篇目可以拓展学习,如小学课文中的《孔子》和《两小儿辩日》介绍了孔子的为人以及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道,这跟七年级的《论语六则》中孔子的名言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引导学生去了解,这既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兴趣,也为初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好学习习惯的过渡。

六年级的学生不管是生理、心理发展还是智力的发展都和初中学生比较接近,但是在学习的心理上还是比较依赖老师的。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舍得“放”,要有意识地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计划分步骤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教学每个单元精读课文的第一、第二篇课文时先教给学生怎样弄懂知识,教给方法,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三、第四篇课文时,引导学生运用老师教的方法在课文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模仿老师教的方法去学习、理解,教师对难点给予帮助、点拨,起到“扶”的作用,最后在学习最后一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用前面所学的方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这个方法我们在一些结构相似的文章中,也可以采用。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在学生思考作者围绕着“伯父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写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这两个问题时,我先用谈《水浒传》这一件事为例,教给分析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共同讨论鲁迅先生在这件事中表现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扶着他们学完这个故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半独立学习,最后的两个小故事就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去分析了。

(二)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1.突出过渡期的特点,采用帮扶的教学方式。

刚从小学毕业进校的七年级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一时无法适应。因此在七年级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放慢教学进度,采取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帮助初一的新生适应新的环境,帮助他们接受新的教师以及新的教学方式。在开学第一周,不要急于对课文新的内容进行学习,更不能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先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了解中学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告诉他们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做笔记,怎样复习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学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想方设法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新课教学前的识记竞赛,排演课本剧等,努力营造健康活跃的课堂气氛,刺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爱学、乐学,并在爱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成绩。

3.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

刚从小学进来的学生因为“水土不服”,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遇到挫折后,学生的学习热情等也会因此有所消减。面对这样的情形,不仅要求七年级的语文教学放慢进度,还要求语文教师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热情和欲望学习语文。

总而言之,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毕竟有一定难度,尤其要在“减负”的情况下完成,其难度更大。这不仅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爱岗敬业,还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为自己“充电”,这样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篇目教学方式教材
教材精读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