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分析

2014-11-21 01:48高建磊
体育师友 2014年5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岭南文化资源开发

高建磊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了地域项目分类和开发存在问题探析。提出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强化不同地域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推动资源开发,积极结合全民健身计划来促进岭南民俗体育生活化,并提出了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化思路。

关键词:岭南文化;民俗体育;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5.019

1 前言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内颇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在土著文化基础上接受我国中原文化并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晶,是岭南人民在漫长历史中辛勤创造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的总和[1]。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是岭南地区在民间风俗、民间习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既定的、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岭南人民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它由岭南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主要依托民俗或风俗发展、较为原始的体育文化形式。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与转型,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中渗透了大量现代因子,呈现出博大精深的面貌。不可否认,由于岭南民俗体育生存的文化土壤快速改变,岭南民俗体育出现了传承人口日渐萎缩、文化根基渐趋薄弱等问题,一些民俗体育资源的存在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着眼于文化传承和发展,2005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与法规,以保护为核心,抢救为前提,以传承发展为关键,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传承等工作,为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新时期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如何诠释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时代精神,紧紧联系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丰富广东体育事业发展内容、促进体育文化建设和提升人民文化生活质量这一时代命题中探寻发展的契合点,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研究拟以非遗视角,从历史传承下来并形成稳定模式的岭南民俗体育事象中,寻找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

2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地域分类

岭南内部区域文化的构成,在历史上有多次变化。秦代及其以前的岭南文化系指古百越族中的南越、骆越、西瓯三大族系的文化;近代前后,桂系文化有独特的发展,现代海南设省,岭南文化始有当今的面貌,包括广东境内的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珠江系文化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部分。从文化特质来看,珠江系文化最能充分表现岭南文化的主要精神和文化各方面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域文化的特征[2]。

2.1广府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广府文化,主要是指粤方言区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西江地区和广东西部沿海地区的区域文化[3]。它从属于岭南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4]。

依据国家级(第1-4批)及省级(第1-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下同)

2.2潮汕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潮汕地区以今广东省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潮汕文化是在其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的,它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5]。

潮汕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地域性、传统性、表演性、继承性、广泛性、多样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的特征。潮汕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凝聚了潮汕人群体力量的智慧[6]。

2.3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客家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萌生和发展成熟起来的,从来源、形成过程、地理特征及区域范围来界定,可以认为客家文化属于古中原文化、移民文化、多元文化、山区文化[7]。客家文化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惠州及韶关的东部等地区[8]。

客家民俗体育是指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并与客家民俗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9]。客家民俗体育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客家族群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生存智慧、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是客家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与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文化追求与文化生活方式的体现。

3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3.1 传承方式单一,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难以为继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是体育文化的保护者,对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传承主要是采用言传身教或口头传授等比较原始古老的传承方式,即以庆典、祭祀、节日和聚会等集体活动为主要方式。这种传承活动形式既没有形成规范的传承理念,难以借助比较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传承。并且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许多人都不愿意学习本地的民俗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民俗节日活动开展的频次不多,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后继乏人,不少项目的发展出现难以为继的严重现象。此外,现阶段岭南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状态,缺少岭南民俗具备经营管理、法律、旅游的综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来促进岭南民俗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都限制和阻碍了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2 经济薄弱地区的投入不足,制约着民俗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由于岭南的粤东、粤西地区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原因,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明显,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当地的岭南民俗体育尽管项目繁多,但因为缺乏经费投入导致难以得到稳定的传承,这就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岭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资源转换能力弱、体育活动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这些地区岭南民俗体育项目中的竞技类项目保存尚可,而表演岭南民俗体育项目通常以大型展演或聚会方式得以传承,需要大量经费支持,和当地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矛盾突出,面临着失传乃至绝迹的风险。endprint

3.3 保守的地域传统观念阻碍着开发利用

岭南文化有其兼容性和开放性的一面,但是民众在长期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地区民众保守、封闭的传统观念仍然比较突出。在经济、社会变革的深入影响下,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想要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创新是必需的路径选择,积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时代背景,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创新是生存的唯一道路。岭南民俗体育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对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创新。考察目前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利用现状,发现其对原有项目内容、形式的创新远远不够。并且,由于现阶段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需要,通过加强岭南民俗体育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来增强广东的文化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局部地区的传统观念影响着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制约了资源的开发利用。

3.4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旅游观光业开发滞后

岭南民俗旅游资源丰富,民俗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发展岭南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举办各类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表演与体育活动,既能宣传岭南体育文化,吸引带动更多游客和旅游资源,也能促进广东的经济发展,提升当地民众的就业环境和生活条件。目前,在开发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当地文体旅游部门往往过于追求利益,不能在保护和开发民俗体育项目上投入人力物力,导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和旅游观光业结合不力,许多地方的民俗体育项目仍躺在原地无人问津。文体旅游部门和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群体缺乏协作机制保障,缺乏融合发展目标,就难以做到对岭南民俗体育项目的整合开发,难以针对性地整理和挖掘其文化与经济价值。所以提倡文体旅游部门进行改革创新,真正使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特有的健身功能、竞赛表演功能和教育功能体现到旅游观光产品中,使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

3.5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体制机制运行不力

近年来,广东对包括民俗体育在内的岭南文化发展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和法规条例,建立了非遗中心等发展机构,但是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组织管理体制和机制相当滞后,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充实到一线的科技人才缺乏,难以对民俗体育进行深入的保护和开发,导致民俗体育活动的次数比较少,能够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场所也建设不多,活动设施陈旧,场地器材数量稀少。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多地过分注重非遗的申报工作,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项目申报工作当中,却对岭南民俗文化的融合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得到的补助较少,使民众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缺乏足够的热情。并且,教育与文体部门缺乏吸引年轻群体去学习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政策,影响着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岭南民俗体育活动很难融入到现实生活。

4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

4.1 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要引入市场机制

引入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市场机制,是要按照市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需求进行项目运作,以需要为导向进行布局和发展。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在效益指标上要区别对待,由于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包含项目繁多,普及性较强的项目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其他项目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在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同时满足其自身发展。

市场运行需要的项目资金要拓宽渠道,积极吸引国营、民营、集体、个人、外资等各种资金进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目前在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民营资本已经大量进入,岭南民俗体育民营资本成功的例证也有显示,如顺德乐从家具集团出资成立的顺德乐从龙舟俱乐部,在世界龙舟锦标赛、中华龙舟大奖赛等赛事中多次斩获冠军。长远来看,民营资本将是岭南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投入资本。

4.2 强化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

广东的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数量多、类型广,民俗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岭南文化内涵和突出的文化特色。就广东全省而言,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数量很多,但同类项目上各地质量的差别十分明显,有必要全面合理地整合开发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通过资源的整合,突出广东不同地域类型内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色,对不同地域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据调查,龙舟项目在佛山市、东莞市、湛江市等城市开展较好,清远、揭阳、化州、梅州等地的民俗体育舞蹈项目传承较完整;江门、佛山、湛江等地的武术项目特色鲜明。由此可见,岭南体育文化资源在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在全面搜集整理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数量的基础上,加强资源的整合工作,对不同地域空间内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所存在的差异进行空间识别,突出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点,按照同类项目相邻地域协同发展的思路,发挥相邻地区之间资源优势互补作用,以有效促进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

4.3 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立推动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突破口。2005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需要各地区做好岭南民俗体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民俗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当前,在开展岭南体育文化遗产普查主要是依靠各级文化旅游主管部门的牵头与组织实施,而各级体育部门配合文化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力度不够,文化、体育、旅游等部门应理顺合作机制,全面了解和掌握岭南民俗体育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与保护现状,建立岭南民俗体育类国家和省、市、县遗产名录体系,选取条件成熟的项目适度进行市场开发,反哺名录中急需保护的民俗体育文化遗产。对未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也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确保岭南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endprint

4.4 积极结合全民健身计划,促进岭南民俗体育生活化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国策,是改善民众身体素质的根本途径。积极将保护与开发岭南民俗体育文化纳入到全民健身计划中,是岭南民俗体育快速发展的推助路径。随着广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休闲生活内容日渐丰富,高质量的生活成为民众的普遍追求。参加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传统舞蹈、龙舟、武术等岭南民俗体育具有较强的锻炼功能,其锻炼方式与当地民众的民间信仰和生活方式十分相关,并且出于追求身份认同感目的的当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能得到激发。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岭南民俗体育的优势,把岭南民俗体育与全面健身相结合,使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融入到群众生活当中。可以把一些具有健身、竞技、表演和娱乐价值的岭南民俗体育项目,如传统舞蹈、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等运动,推广发展成为健身、表演和娱乐健身活动的内容,实现岭南民俗体育的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推动岭南民俗体育向生活化方向发展。

4.5 以产业化发展思路融合旅游业开发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

随着广东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众对旅游产品的追求呈分化趋势,各地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带动了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给广东各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产业化思路发展,与旅游业相结合,广东的岭南民俗体育资源有着自身优势:岭南民俗体育文化有着岭南特性和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差异性,是具有特殊文化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许多岭南民俗体育项目不受年龄、气候等影响,能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并且,岭南民俗体育项目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强,简单灵活,适合开展体验式旅游。岭南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投资少,易于进行产业化经营。所以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将岭南民俗体育纳入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实现旅游业发展与岭南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的“双赢”。我们应把握机遇,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岭南文体旅游品牌,实现岭南民俗体育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广东省教育厅2010年学科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广东省岭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琦,陈华,龚建林等.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研究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7:1-5

[2]韩强.岭南区域文化构成及特色.岭南文史,2007,12:17-22

[3]陈伟明.区域传承与海外传扬——广府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J] .中国发展,2007.3:89-92

[4]甘于恩,贺敏洁,黄碧云.20世纪90年代广府文化研究概述 [J] .学术研究,2004.3:115-118

[5]颜海滨.探析潮汕文化背景下休闲体育文化特色研究的意义 [J] .当代体育科技,2012.18:62-63

[6]郑顺新.潮汕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现实作用 [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7:36-39

[7]龚建林,陈琦.客家文化区域的休闲体育文化特色初探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5:48-51

[8]梁锦梅.客家文化形成、传播与地理环境关系刍议 [J] .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4:110-113

[9]许晓容.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成因与功能:体育人类学的视野——以舞火龙为例 [J] .体育与科学,2012.9:27-29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 广东佛山 528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岭南文化资源开发
岭南文化名家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桂西南地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的思考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