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区中季稻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

2014-11-24 06:39古幸福李东娴邱林波赖伟洪魏瑾姿
热带农业工程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稻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

古幸福+李东娴+邱林波+赖伟洪+魏瑾姿

摘 要 基于夏闲季节在专业菜场推广应用的“菜-中稻-菜”轮作制是惠阳区近几年重点推广的高效耕作模式,其推广应用面积正逐年扩大。应用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中稻上进行表征试验,探索中稻合理的施肥技术。结果表明,应用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指导中稻生产,可达到节氮、节磷、降低栽培风险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于菜地中稻的气候环境、土壤状况、病虫害等因素,在产量定位上以获得稳产的中等产量为宜。

关键词 老菜地 ;中稻 ;测土配方施肥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1

Outcome Assessment of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for Middle Season Rice in Huiyang

GU Xingfu LI Dongxian QIU Linbo LAI Weihong WEI Jinzi

(Huiyang Distric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Huizhou,Guangdong 516211)

Abstract In the summer fallow seasons the "vegetable- middle season rice- vegetable" rotation system in the specialized vegetable plot is a highly efficient cultivation mode promoted by Huiyang district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area was expanding year by year. Rice soil testing technology was applied to the middle season rice for a proper fertiliz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ice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 fertilization criteria led to saving of nitrogen and phosphate, reduction of the effect of cultivation risk, and achievement of good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Provided high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s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soil conditions,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middle season rice in vegetable plot, obtaining stable and moderate yield is advisable.

Key words long-term vegetable plot ; middle season rice ;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 application effects

惠州市惠阳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地处东江和西枝江下游,是广东省重要的优质粮食产业化示范点和供应港澳及珠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基地。2012年全区耕地面积为1.41万hm2,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40万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0.76万hm2,蔬菜种植面积为1.35万hm2。连续旱作的蔬菜田土壤酸化、板结、有毒物质和病虫害增多、地力下降,菜场夏闲田面积不断增加。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粮食安全问题都将一直是中国农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l],采用“蔬菜-中稻-蔬菜”轮作高效耕作制,利用每年6-9月高温、多雨、强光不利于蔬菜生长的时段抢种一季中稻,既可增加粮食的种植面积,又可改善蔬菜田的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综合效益[2-6]。在专业菜场推广应用“蔬菜-中稻-蔬菜”轮作制,是惠阳区近几年重点推广的高效耕作模式。实践证明,实施“蔬菜-中稻-蔬菜”轮作制既可改变田间的小气候,又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残留、未利用的各类肥料养分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在秋冬季后作蔬菜中大大减少病虫害,最终实现农业节本增效。

从2005年开始,在广东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科学施肥,推动了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总结,在水稻上已建立了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7-9],为广东省水稻施肥定量化提供技术支撑。基于菜地土壤的特征,本试验示范尝试应用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通过与常规施肥的比较,探寻菜地土壤一季中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为该季中稻栽培提供施肥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肥料为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供试水稻品种为当地主推品种,包括黄华占、合丰占、合美占。

1.2 方法

试验示范时间为2011-2013年,中稻移栽时间为5月,收获时间为9月,地点包括平潭镇、良井镇、永湖镇等专业菜场。试验示范前,采集土壤样本,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测试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目标产量450 kg/667 m2为基础,根据广东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计算出相关菜场中稻的氮磷钾推荐使用量(表1),考虑到专业菜场的综合肥力情况,推荐施肥量取下限。肥料分2次使用,即基肥施氮肥50 %,攻蘖肥(移栽后10-15 d)施氮肥50 %、钾肥100 %;或回青肥(移栽后4-6 d)施氮肥50 %,攻蘖肥施氮肥50 %、钾肥100 %。设置对照区(当地常规施肥区)。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土配方施肥对一季中稻产量的影响

2011-2013年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在专业菜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其产量水平比常规施肥略有提高。产量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中稻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均稻谷产量为442.9 kg/667 m2,比常规施肥增产17.9 kg/667 m2,增产率为4.2 %。其中,2011年度增产率为3.1 %,2012年度为3.0 %,2013年度为6.8 %。

从田间表现看,菜地中晚施肥超量(如2011年阳光菜场的常规施肥)容易造成禾苗生势过于旺盛,田间通风透光差,高温高湿而病虫害严重,生育后期遇台风易倒伏,严重影响中稻的产量,降低种植效益。

从产量验收结果来看,由于菜场土壤肥力的不均一性及管理措施的差异,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获得的产量水平差异很大。2011年,良井镇高产田每667 m2产量达到510 kg;2012年,良井镇、平潭镇高产田每667 m2产量分别达到516.5、505 kg。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在菜园土上开展中季稻栽培,虽然气候因素不适宜水稻高产栽培,但只要选好水稻品种(耐热、强秆、耐肥和抗倒特性),完全可获得高产。总体而言,开展中季稻栽培,考虑气候(高温、台风、暴雨)和菜地土壤肥力等因素,水稻生长旺盛,高产栽培容易由于高温、多雨而造成倒伏、病虫危害等,因此以获得稳产的中等产量为宜。

2.2 一季中稻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节肥效果

2011-2013年在专业菜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稻平均施肥量为每667 m2尿素14 kg,氯化钾5.6 kg,折合施用N 6.4 kg,K2O 3.4 kg;当地常规施肥量为尿素10 kg,复合肥(20-9-11)15 kg,折合施用N 7.6 kg,P2O5 1.35 kg,K2O 1.65 kg。经对两者比较,实现了一季中稻大田施肥应掌握“减氮、控磷、补钾”的施肥原则[10]。

2.3 一季中稻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生产效益

在经济效益评价中,化肥、农药按实际购买价格计,试验期间尿素、氯化钾、复合肥价格分别为2.40、3.50、2.8元/kg;稻谷价格为2.60元/kg。一季中稻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667 m2所需种子、肥料、农药(3次)及其它成本分别为8、53.2、40、20元,合计农资投入费用为121.2元。从收益来看,一季中稻每667 m2产量448.2 kg,获得产值1 165.3元,扣除农资投入费用,获得收益1 044.1元。

当地常规施肥投入情况:每667 m2所需种子、肥料、农药(3次)及其它成本分别为8、66、40、20元,合计农资投入费用为134元。肥料投入比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处理增加14.8元/667 m2。

在专业菜场中,传统的早、晚稻配套的稻、菜轮作模式因经济效益较低,耕作者通常难以接受。通过转变耕作模式,在最有利于种植高效作物的高效生产时段优先安排种植高效作物,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间对气候、土壤生态条件利用的互补作用,达到耕地综合效益最大化[2],并在夏闲季节增加中稻种植,在不减少经济收益的前提下实行水旱轮作,实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有效解决了珠三角地区的菜田连作障碍,增加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是解决菜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11],同时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且对稳定当地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3 结论

在专业菜场推广“菜-中稻-菜”生产模式(123种植模式),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指导,可达到节氮、节磷、降低栽培风险的效果,不仅是我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适应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致谢 本稿件的撰写得到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徐培智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张福锁,崔振岭,王激清,等. 中国土壤和植物养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J]. 植物学通报,2007,24(6):687-694.

[2] 李康活,周少川. 广东稻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2):11-14.

[3] 周少川,李康活.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战略与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2):15-17.

[4] 杨健源,曾列先,陈 深,等. 广州地区一季中晚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5):6l-62.

[5] 徐培智,解开治,陈建生,等. 一季中晚稻的稻菜轮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5):923-928.

[6] 解开治,徐培智,李康活,等. 三种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5(5):1 107-1 113.

[7] 张 桥,黄 旭,梁友强,等. 广东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氮素指标体系研究初报[J]. 广东农业科学,2009,36(4):19-23.

[8] 张 桥,黄 旭,梁友强,等. 广东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磷钾指标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9,36(9):76-80.

[9] 曾思坚,张育灿,徐培智,等. DB44/T 1145-2013水稻优化配方施肥规程[S]. 广东省地方标准,2013.

[10] 刘怀珍,黄 庆,陆秀明,等. 一季中晚稻控氮增钾施肥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3):65-67.

[11] 加庆阳,徐润生,吕业成,等. “123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6):8-10.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土配方施肥对一季中稻产量的影响

2011-2013年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在专业菜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其产量水平比常规施肥略有提高。产量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中稻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均稻谷产量为442.9 kg/667 m2,比常规施肥增产17.9 kg/667 m2,增产率为4.2 %。其中,2011年度增产率为3.1 %,2012年度为3.0 %,2013年度为6.8 %。

从田间表现看,菜地中晚施肥超量(如2011年阳光菜场的常规施肥)容易造成禾苗生势过于旺盛,田间通风透光差,高温高湿而病虫害严重,生育后期遇台风易倒伏,严重影响中稻的产量,降低种植效益。

从产量验收结果来看,由于菜场土壤肥力的不均一性及管理措施的差异,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获得的产量水平差异很大。2011年,良井镇高产田每667 m2产量达到510 kg;2012年,良井镇、平潭镇高产田每667 m2产量分别达到516.5、505 kg。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在菜园土上开展中季稻栽培,虽然气候因素不适宜水稻高产栽培,但只要选好水稻品种(耐热、强秆、耐肥和抗倒特性),完全可获得高产。总体而言,开展中季稻栽培,考虑气候(高温、台风、暴雨)和菜地土壤肥力等因素,水稻生长旺盛,高产栽培容易由于高温、多雨而造成倒伏、病虫危害等,因此以获得稳产的中等产量为宜。

2.2 一季中稻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节肥效果

2011-2013年在专业菜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稻平均施肥量为每667 m2尿素14 kg,氯化钾5.6 kg,折合施用N 6.4 kg,K2O 3.4 kg;当地常规施肥量为尿素10 kg,复合肥(20-9-11)15 kg,折合施用N 7.6 kg,P2O5 1.35 kg,K2O 1.65 kg。经对两者比较,实现了一季中稻大田施肥应掌握“减氮、控磷、补钾”的施肥原则[10]。

2.3 一季中稻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生产效益

在经济效益评价中,化肥、农药按实际购买价格计,试验期间尿素、氯化钾、复合肥价格分别为2.40、3.50、2.8元/kg;稻谷价格为2.60元/kg。一季中稻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667 m2所需种子、肥料、农药(3次)及其它成本分别为8、53.2、40、20元,合计农资投入费用为121.2元。从收益来看,一季中稻每667 m2产量448.2 kg,获得产值1 165.3元,扣除农资投入费用,获得收益1 044.1元。

当地常规施肥投入情况:每667 m2所需种子、肥料、农药(3次)及其它成本分别为8、66、40、20元,合计农资投入费用为134元。肥料投入比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处理增加14.8元/667 m2。

在专业菜场中,传统的早、晚稻配套的稻、菜轮作模式因经济效益较低,耕作者通常难以接受。通过转变耕作模式,在最有利于种植高效作物的高效生产时段优先安排种植高效作物,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间对气候、土壤生态条件利用的互补作用,达到耕地综合效益最大化[2],并在夏闲季节增加中稻种植,在不减少经济收益的前提下实行水旱轮作,实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有效解决了珠三角地区的菜田连作障碍,增加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是解决菜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11],同时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且对稳定当地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3 结论

在专业菜场推广“菜-中稻-菜”生产模式(123种植模式),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指导,可达到节氮、节磷、降低栽培风险的效果,不仅是我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适应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致谢 本稿件的撰写得到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徐培智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张福锁,崔振岭,王激清,等. 中国土壤和植物养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J]. 植物学通报,2007,24(6):687-694.

[2] 李康活,周少川. 广东稻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2):11-14.

[3] 周少川,李康活.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战略与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2):15-17.

[4] 杨健源,曾列先,陈 深,等. 广州地区一季中晚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5):6l-62.

[5] 徐培智,解开治,陈建生,等. 一季中晚稻的稻菜轮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5):923-928.

[6] 解开治,徐培智,李康活,等. 三种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5(5):1 107-1 113.

[7] 张 桥,黄 旭,梁友强,等. 广东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氮素指标体系研究初报[J]. 广东农业科学,2009,36(4):19-23.

[8] 张 桥,黄 旭,梁友强,等. 广东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磷钾指标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9,36(9):76-80.

[9] 曾思坚,张育灿,徐培智,等. DB44/T 1145-2013水稻优化配方施肥规程[S]. 广东省地方标准,2013.

[10] 刘怀珍,黄 庆,陆秀明,等. 一季中晚稻控氮增钾施肥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3):65-67.

[11] 加庆阳,徐润生,吕业成,等. “123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6):8-10.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土配方施肥对一季中稻产量的影响

2011-2013年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在专业菜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其产量水平比常规施肥略有提高。产量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中稻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均稻谷产量为442.9 kg/667 m2,比常规施肥增产17.9 kg/667 m2,增产率为4.2 %。其中,2011年度增产率为3.1 %,2012年度为3.0 %,2013年度为6.8 %。

从田间表现看,菜地中晚施肥超量(如2011年阳光菜场的常规施肥)容易造成禾苗生势过于旺盛,田间通风透光差,高温高湿而病虫害严重,生育后期遇台风易倒伏,严重影响中稻的产量,降低种植效益。

从产量验收结果来看,由于菜场土壤肥力的不均一性及管理措施的差异,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获得的产量水平差异很大。2011年,良井镇高产田每667 m2产量达到510 kg;2012年,良井镇、平潭镇高产田每667 m2产量分别达到516.5、505 kg。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在菜园土上开展中季稻栽培,虽然气候因素不适宜水稻高产栽培,但只要选好水稻品种(耐热、强秆、耐肥和抗倒特性),完全可获得高产。总体而言,开展中季稻栽培,考虑气候(高温、台风、暴雨)和菜地土壤肥力等因素,水稻生长旺盛,高产栽培容易由于高温、多雨而造成倒伏、病虫危害等,因此以获得稳产的中等产量为宜。

2.2 一季中稻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节肥效果

2011-2013年在专业菜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稻平均施肥量为每667 m2尿素14 kg,氯化钾5.6 kg,折合施用N 6.4 kg,K2O 3.4 kg;当地常规施肥量为尿素10 kg,复合肥(20-9-11)15 kg,折合施用N 7.6 kg,P2O5 1.35 kg,K2O 1.65 kg。经对两者比较,实现了一季中稻大田施肥应掌握“减氮、控磷、补钾”的施肥原则[10]。

2.3 一季中稻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生产效益

在经济效益评价中,化肥、农药按实际购买价格计,试验期间尿素、氯化钾、复合肥价格分别为2.40、3.50、2.8元/kg;稻谷价格为2.60元/kg。一季中稻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667 m2所需种子、肥料、农药(3次)及其它成本分别为8、53.2、40、20元,合计农资投入费用为121.2元。从收益来看,一季中稻每667 m2产量448.2 kg,获得产值1 165.3元,扣除农资投入费用,获得收益1 044.1元。

当地常规施肥投入情况:每667 m2所需种子、肥料、农药(3次)及其它成本分别为8、66、40、20元,合计农资投入费用为134元。肥料投入比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处理增加14.8元/667 m2。

在专业菜场中,传统的早、晚稻配套的稻、菜轮作模式因经济效益较低,耕作者通常难以接受。通过转变耕作模式,在最有利于种植高效作物的高效生产时段优先安排种植高效作物,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间对气候、土壤生态条件利用的互补作用,达到耕地综合效益最大化[2],并在夏闲季节增加中稻种植,在不减少经济收益的前提下实行水旱轮作,实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有效解决了珠三角地区的菜田连作障碍,增加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是解决菜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11],同时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且对稳定当地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3 结论

在专业菜场推广“菜-中稻-菜”生产模式(123种植模式),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指导,可达到节氮、节磷、降低栽培风险的效果,不仅是我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适应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致谢 本稿件的撰写得到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徐培智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张福锁,崔振岭,王激清,等. 中国土壤和植物养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J]. 植物学通报,2007,24(6):687-694.

[2] 李康活,周少川. 广东稻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2):11-14.

[3] 周少川,李康活.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战略与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2):15-17.

[4] 杨健源,曾列先,陈 深,等. 广州地区一季中晚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5):6l-62.

[5] 徐培智,解开治,陈建生,等. 一季中晚稻的稻菜轮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5):923-928.

[6] 解开治,徐培智,李康活,等. 三种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5(5):1 107-1 113.

[7] 张 桥,黄 旭,梁友强,等. 广东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氮素指标体系研究初报[J]. 广东农业科学,2009,36(4):19-23.

[8] 张 桥,黄 旭,梁友强,等. 广东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磷钾指标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9,36(9):76-80.

[9] 曾思坚,张育灿,徐培智,等. DB44/T 1145-2013水稻优化配方施肥规程[S]. 广东省地方标准,2013.

[10] 刘怀珍,黄 庆,陆秀明,等. 一季中晚稻控氮增钾施肥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3):65-67.

[11] 加庆阳,徐润生,吕业成,等. “123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06,33(6):8-10.

猜你喜欢
中稻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
宜都市气候变化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沿淮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测土配方施肥栽培技术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富顺县中稻—再生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武夷山市中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
2008年襄樊市中稻品种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