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中的英语传播与传统文化冲突

2014-11-24 03:06杨文雅任霏
黑龙江史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帝国主义全球化语言

杨文雅+任霏

[摘 要]英语从一个小语种发展为全球主导语言的过程值得我们深思。面对英语全球化的趋势,“语言帝国主义”(Phillipson,1992)说法的提出引发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语言对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面对21世纪新一轮全球化的文化扩张,了解英语全球化的语言帝国主义特性,以理性的认知参与全球化事务,以自觉的意识保存民族语言与文化,符合全人类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规律,也符合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内涵。

[关键词]英语;全球化;语言;帝国主义

一、英语整体传播现状

Crystal(1997)认为英语成为全球主导语言源于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原因。从16世纪开始的航海探险到殖民时期的扩张,英语在亚非等殖民地广泛传播,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和贸易的领先地位为英语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美国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又促进了英语全球化的趋势,推动英语进一步成为国际语言。(Crystal,2003;Phillipson,1992)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英文进化成全球语言(“Globish”)。目前全世界使用英语的人达到40亿左右,几乎占全球人口的2/3。美国语言学家BrajKackru(1983)根据英语在当今世界的传播及习得方式和使用差异将涉及英语的国家和地区归为三个同心圆,最内层为核心国家,即把英语作为母语的英语国家,它包括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口为4亿;中间圆为英语在非母语背景下进行早期发展和传播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即英语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主要语言的组成部分,是习惯语言或第二语言,譬如新加坡、印度、马拉维等国家,人口为13亿左右;最外层圆即延伸国家包括中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希腊和波兰等,人口在18~20亿。不难看出,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重要地位。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媒介。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由此带来了政治、文化沟通的频繁。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它的普及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正如语言学家H.D.Widdowson所说,英语为世界上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桥梁。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越来越远,许多学者开始担忧英语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本民族的文化特性,质疑英语在促进世界交流和人们交往中不仅仅是作为沟通的中介角色,就此疑问,他们提出了如下观点。

二、反英语全球化的观点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萨义德从全球语境的视角出发认为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1)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符号系统,是表达文化的一种工具,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因为语言与文化的这层关系,学者们开始注意到英语普及背后的文化利益。那么,对英语传播的批判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一)“语言帝国主义”。这是丹麦学者RobertPhillipson在1992年的同名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英语语言帝国主义是“与其它语言相比,英语在结构上更高级,从而形成支配殖民地的状况。”(1992:42)他进一步指出英语使用范围的扩大与英语国家的“外援”有关,通过各种形式“支持”第三世界的英语教学。拿韩国举例,自1995年韩国加入关税贸易总协定(GATT),韩国对外开放为自由贸易区,不仅经济开放,连同开放的还有其教育市场,外国资本注入,开办英文学校和出现各式各样的英语教材,使得韩国的经济和语言都处于附属地位。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有观点将新加坡实现现代化归功于英语的普及。但是,新加坡的“现代化”是英语帝国主义通过政治和经济的渗透发展起来的,语言是作为调解起作用而不是因果的关系。(Phillipson,2000:316)真正引起人们担忧的是占新加坡人口70%以上的华人,他们的年轻一代接受英语教育,不会阅读、不会书写传统文化。于是,对英语的诟病从语言霸权上升到文化霸权。

(二)、新新殖民主义的工具。有语言学家将英语比作特洛伊木马,有人把英语的全球化视作双刃剑,一方面共同的语言便于全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英语的使用对各国的母语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进而威胁到民族文化。从历史发展来看,各族人民由于地区气候的差异有了不同的特性,因此产生出不同的语言,可以说,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语言。语言具体而微地保存了民族的特性。(2)正是从对民族文化冲击的角度出发,有学者将英语称作是新新殖民主义的工具。新新殖民主义指尽管中心国家不再实际占领周边国家,但其影响通过国际交流、传媒或技术等途径而存在的状况。(Caitung,1980:131)英语国家即通过传播英语达到继续控制非英语国家的目的。澳洲学者潘尼库克(AlistairPennycook)就认为英语是“制造殖民意识形态的场所”。

(三)、违背全球文化多元发展的规律。语言全球化的最直接结果是全球文化趋同,模糊了民族文化,使很多本土语言和文化受到了严峻挑战。有语言学家担心到本世纪末,全球75%以上的地方语言将会被英语取代。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来看,多样性的存在是事物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发展的动力。文化同样如此。没有文化之间的差异,少了彼此的较量和交流,文化会停滞,人类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动力。英语取代本民族语言,意味着具有独特内涵的民族文化也随着语言一起消失或改变了。由此认为英语全球化不符合文化多元发展的规律。

三、英语传播对文化同化影响

针对以上的批评观点,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比如中国人学习英语,是教学要求又是自觉自学,也未见汉语或是中华文化有消退的意思。他们认为,英语不仅不会影响汉语的未来,反而会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而目前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够的原因之一就是使用英语—这种全球化语言与世界交流的能力—不够理想。另一著名事例是印度。印度有几百年的殖民历史,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据统计,在印度10亿人口中,粗通英语的人多达2亿。而精英阶层可以自如地用英语写作、著书。印度软件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英语。不过,印度并未被西方化。印度人坚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民族服饰、文化传统,他们的民族特性没有被改变。这种观点,概括地说是将语言当做表达的工具,认为语言不会对民族文化构成实质性地威胁。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即出于某种利益而普及英语。1998年,德国的几家大公司(西门子、德意志电信、德国化学、德意志商业银行)联合宣布:他们今后将把英语作为公司的通用语言。原因是:(1)与德语相比,英语更容易把复杂意思表述明白;(2)公司的全球性,公司总体分为3种文化:英语、法语、德语,其中英语占绝对优势,所以选用英语有利于沟通;(3)采用英语是为了迎接21世纪的市场全球化的挑战,是社会文化进步的表现。同样的意思,如果用德语来解释,就得比用英语解释多说30%的单词。再者,现代英语中如“简化管理”、“持续提高”等无法找到对应的德语。所以,出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普及英语很必要。然而,语言选择往往忽视权利和团结的战略。(Patrick,2001:304)德国公司的选择忽视了德国民族文化是显而易见的。

总结上述现象可以看出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语言因素在文化全球化中的功能。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语言不是单向的传播,两种不同语言放在一起,彼此肯定会有交融与改变。在英国,盎格鲁-撒克逊征服者的语言取代了拉丁语,英语在发展过程中使爱尔兰的凯尔特语(Celtic)消失。现在,英语仍在对英语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和移民社区语言以及其他国外语言进行着渗透和兼并。良性的文化互动是同时起作用的,而英语往往会取代其他民族语言。要发生语言的取代,新来者通常人数要多,但首先是在力量上要占优势。现代军火的发明和占领军的出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推动了语言的替代。(3)可见,这本身就是文化侵略、是文明间的冲突。那文化侵略、文明冲突的驱动力又来自哪里?这才是我们最必须引起注意的。

四、理性看待文化冲突

文明冲突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宣传的那样,纯粹是不同文化之间或种族之间的斗争。文明冲突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原因。(4)

英语在1600年还是一个小语种,经过不到40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全球主导语言,与英国在17、18、19世纪在殖民地、贸易的胜利不无关系,更与二战后美国的强大实力紧密先关。(Troike1977:2)英美两国的国际地位对英语的普及不言而喻。英国文化委员会1940-1941年度报告中将普及英语看作是“与外国人建立永久文化关系的可靠途经。”(Phillipson,1992)

Phillipso认为,英语的重要不仅是在文化上,它还连接着非洲、亚洲等地的政治、经贸、科技、道德、娱乐和旅游。英语和其他语言的关系是不平等的。(Phillipson,2000:30)依此发现英语普及事实上是其政治、军事和经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而英语的普及化程度更成为衡量第三世界国家科技、现代化的标志。归根结底,文化冲突的实质是西方世界继续“殖民”支配他国。

了解到这一点,结合上面的正反两方观点,在如何看待英语传播、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冲突、各国利益之间的关系上,我认为,我们既不能犯文化保守主义,也不能不时刻警惕文化帝国主义的用心。

首先,正确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观念。语言的不平等来源于语言的思想性。虽然至今对语言是否承载思想性众说纷纭。但是,语言是历史的见证,从语言中可以找到思想变化的轨迹,是不容分辩的事实。人们往往关注语言的实用功能而忽略语言承载的文化思想。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语言的思想性在文化全球化的表现。既普及英语,又重视语言思想性、重视本民族文化。语言的消失不但会使人们失去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会导致用该语言记录而尚未被翻译的各类材料失去被认识的机会,致使后人无法了解、学习本民族的文化知识。中国的满语即是例子。清政府统治中国所留下的五百余万件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宗教、天文、地理和民俗等的大量资料,由于满语几乎消失和满语人才的匮乏,这些记载终无法被知晓。面对英语全球化的趋势,我们无法避免语言之间、文明之间的冲突,但是,可以在学习它的同时,不忘学习民族语言、有意识地保存民族语言。现在,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已注意到保护本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既顺应全球化下英语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将跨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比如韩国加大儒家思想的宣传教育、新加坡在中小学课程中设置传统文化科目,都是应对英语全球化的有效对策。

其次,坚持文化多元发展,反对单一。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优秀部分,全球文化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又在全球文化中不断改善,彼此是双向的。特别应该明确的是,一种语言在几代人的时间里就能取代另一种语言。(5)面对英语的普及,我们既反对有些人对英语的全面否定,认为凡事讲英语、写英文是对帝国主义文化的投降的文化保守主义观点,也不赞成把英语的作用放大,主张只有学好英语才能推广中华文化的说法。语言、文化的多元化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如果没有了多样性,丰富的人类文化会消失,丰富的人类文明会停滞。

总之,文化的全球化实质是经济的全球化。只有提高自身经济、政治实力,才会有话语权。考虑到英语传播与文明冲突之间的细微联系,我们在把英语当做交际工具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英语的帝国主义特性,学习英语的同时,不忘本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延续。

注释:

(1)《文化与帝国主义》,萨义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页

(2)《新科学》,维科

(3)《人类的迁徙—我们是来自非洲吗》,L.L.卡瓦利-斯福扎、F.卡瓦利-斯福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

(4)《世界文明史》,李世安、孟广林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页

(5)《人类的迁徙—我们是来自非洲吗》,L.L.卡瓦利-斯福扎、F.卡瓦利-斯福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页

(6)《Linguistic Imperialism》,Robert Phillips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Linguistic Imperialism》,Robert Phillips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版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全球化语言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帝国主义奴役中国民众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尼共批印度像“帝国主义老板”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